易險峰 匡勇勝
摘 要:大學生黨史教育融入音樂通識課程,以黨史與紅色音樂作為雙主線為架構,結合中西方優(yōu)秀經典音樂,對當代大學生在音樂賞析、音樂理論、音樂文化及音樂實踐等方面組織課程教學。明確提出了以黨史教育與音樂通識課程的有機融合為手段;以深化音樂通識課程的課程思政內涵建設為目的,將音樂與黨史教育相結合,發(fā)揮音樂藝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并提出了具體方案。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德育、美育綜合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對黨的無限忠誠。
關鍵詞:大思政;黨史教育;音樂通識課程
黨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將音樂與黨史教育相結合,發(fā)揮音樂藝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的教育功能運用在政治學領域即具備了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音樂的政治教育功能來自作品所喚起的聽眾情感變化的力量。如《長征組歌》《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希望的田野》等一系列音樂及歌曲,將音樂與革命的情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實施黨史學習教育時,具有其他學習方式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音樂的政治教育功能一般通過相對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如歌曲《太行山上》,人們通過其雄壯有力的詞曲,不知不覺間激發(fā)起昂揚的斗志,奮進的精神及必勝的信念,起到了其他學習教育方式所達不到的長期感染、不斷共鳴的優(yōu)勢。另外,音樂的政治教育功能通過審美發(fā)揮作用,使人產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不忘初心》通過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將聽眾引入令人神往的境界,喚起人們對未來一百年的美好展望。在黨史教育中,音樂的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
一、將黨史教育融入音樂通識課程的可能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至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作為對內鼓舞革命士氣,對外展示我黨光輝形象的宣傳手段,音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紅色音樂的發(fā)展與共產黨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密切相關。如我們熟知的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當年多少紅軍戰(zhàn)士唱著這首歌曲,逐漸走向思想的成熟;多少黨的英雄兒女,唱著《保衛(wèi)黃河》,走向抗日的戰(zhàn)場。
很多曾經被廣為傳唱的紅色歌曲,一直流傳到今天,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如《農友歌》《工農兵聯合起來》《就義歌》《秋收起義歌》《井岡山》《八月桂花遍地開》《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游擊隊之歌》《黃河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的祖國》《黨啊親愛的媽媽》《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我和我的祖國》《不忘初心》等。一部黨史,其實也是一部紅色音樂的歷史。
紅色音樂雖然是作為一種有著特定表現內容的音樂,但同樣涵蓋了音樂中的所有要素。每一首傳唱下來的紅色音樂作品,同樣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在作曲技術、音樂情感還是藝術特色、表演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完全能夠支撐音樂通識課程的基本要求。
二、將黨史教育融入音樂通識課程的內涵
音樂通識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音樂賞析;(2)音樂理論;(3)音樂文化;
(4)音樂實踐等。無論哪一方面,豐富的紅色音樂都有合適的承載相應內容的載體。作為黨史教育的音樂通識課程,如果只是單一的選取與黨史直接相關的紅色音樂,則音樂潤物細無聲的特有情感滲透功能將被極大地削弱。當下有一些黨史教育的宣講者,單純引用一些代表性的紅色音樂,結合黨史進行宣講,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作為一門音樂通識課程,僅限于此,則沒有凸顯音樂特點,只能說是在黨史教育中運用了音樂元素而已,這不符合音樂通識課的基本要求。
因此,黨史教育音樂通識課程的準確定義為:以黨史與紅色音樂為雙主線,結合中西方優(yōu)秀經典音樂,對普通大學生開展音樂賞析、音樂理論、音樂文化及音樂實踐等通識教育的課程??梢赃@樣理解,即使去除黨史方面內容,仍是一門相對完整的音樂通識課程;而如果去除音樂方面內容,則也是一門完整的黨史教育課。
基于以上定義,大學生黨史教育音樂通識課程的基本原則是:將音樂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與黨史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將紅色音樂與中西方經典音樂結合在一起;將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與對共產黨的熱烈情感結合在一起。這三個原則將貫穿該課程的始終。
三、黨史教育融入音樂通識課程的構建
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本課程教學目標為:通過學習與黨史密切相關的紅色音樂及其他中西方優(yōu)秀經典音樂,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同時,掌握基本音樂技能,參與音樂實踐,理解音樂文化,并具備一定的音樂賞析能力。學時為16周,共32課時。修課時間為大一或大二某一個學期。
構建黨史教育通識課程,必須緊密圍繞該教學目標進行。通俗地說,這既是一門黨史課,又是一門音樂通識課。
本文從音樂通識課程六個方面的內容,結合黨史,論述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黨史內容既有線性的歷史階段線索,也有非線性的關于共產黨的基本理論的論述。
1.音樂的本質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音樂的本質是表現某種思想或者情感的音響載體。音樂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馬克思認為,“藝術不是什么被偉大天才以幾乎無法理解的方式生產出來的,而不過是經濟生產的另一種形式而已”。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它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是相當緊密的。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出現了大量的工農運動歌曲。這種類型的音樂的出現,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決定的,反映了當時的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向往和覺醒。在音樂通識課上分析音樂,一定要結合實際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如彭湃編寫的《五一勞動節(jié)》《田仔罵田公》《農會歌》等歌曲,其中《田仔罵田公》的歌詞中寫道:“咚咚咚,田仔罵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咚咚咚,田仔打田公;田公不知死,田仔團結起;團結起來干革命,革命起來分田地。”這樣鮮明的紅色音樂,結合音樂的“勞動起源說”,然后列舉世界各地的一些勞動號子、民間小調,能使學生們直接認知到音樂的本質。同時,這也反映了當時農民積極參加農民運動、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現實。這既是紅色音樂的起源,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社會背景。
2.音樂的功能與大革命階段、土地革命階段
音樂的主要功能有認識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等。音樂的認識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音樂來了解認識社會現實和歷史。早期的紅色音樂以選取填詞的寫作方式為主,采用的多是通俗易懂的曲調,歌詞較多與農民運動相關,如《打土豪分田地》《農友歌》《工農兵聯合起來》等,使得廣大無產階級勞動人民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從早期的選取填詞到后來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作曲家的參與,出現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精品音樂,從一個側面讓人認識到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音樂的主要功能,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在黨的歷史發(fā)展中,涌現了很多優(yōu)美的音樂。如《十送紅軍》《盼紅軍》《映山紅》等,這些優(yōu)美的旋律,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能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當然,音樂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領略藝術的美,同時還要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這就是音樂的教育功能。很多反映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音樂,如《八角樓的燈光》《井岡山上太陽紅》《上前線去》,充滿了對毛澤東等領導人和紅軍的贊頌,在這種音樂熏陶下的人們,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只有黨才能領導革命走向成功。國際無產階級的戰(zhàn)歌《國際歌》及《少年先鋒隊隊歌》在當時的工農群眾中傳唱更是非常廣泛,極大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以上這些歌曲,都是大革命及土地革命階段紅色音樂的代表,正好與音樂的主要功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當然,作為文化視野的擴展,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經典名曲可與此相互印證。
3.音樂的表現形式與黨史各個階段的發(fā)展
紅色音樂的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三個類別,分別是聲樂類、歌(舞)劇類、器樂類。這三種表現形式,技術從簡單到復雜、表現從直白到間接、審美從初級到高級。其中,聲樂類包括獨唱曲、重唱、合唱曲;歌舞劇包括歌劇、芭蕾舞劇、舞臺劇等形式;器樂類包括西洋樂器器樂曲和中國傳統樂器器樂曲。從共產黨的各個發(fā)展階段考察,與之相關的紅色音樂,呈現從聲樂類作品逐漸發(fā)展到歌舞劇類、器樂類作品的趨勢。這符合音樂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從客觀上反映了共產黨從一顆弱小的嫩芽發(fā)展到參天大樹的歷史進程。
從大革命時期的以填詞歌曲為主,到土地革命時期、抗戰(zhàn)時期、舊民主主義時期逐步涌現出來一大批紅色原創(chuàng)音樂聲樂類作品,同時也有了少數的歌舞劇類作品。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后,有影響力的器樂類作品逐漸產生。1949年以后,這三大類表現形式的作品逐步齊頭并進,到如今全部發(fā)展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其中,代表性的獨唱作品有:《共產黨恩情永不忘》《嘉陵江上》《長城謠》等作品;重唱的有賀綠汀的《保家鄉(xiāng)》等作品;合唱的代表作品有《抗敵歌》《游擊隊歌》《黃河大合唱》等作品;有代表性的歌劇有陳田鶴的《荊軻》、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任光的《洪波曲》等作品;有代表性的西洋樂器作品有管弦樂《紅旗頌》《春節(jié)序曲》《黃河鋼琴協奏曲》等作品。為中國傳統樂器所作的有《喜洋洋》《戰(zhàn)臺風》《彩云追月》等作品。近二十年來,各類優(yōu)秀的紅色音樂作品更是數不勝數。將這些各種表現形式的音樂作品與黨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結合,能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
4.音樂的賞析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音樂的賞析首先是對作品所表達情感的感知與欣賞。讓大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是大思政工作的要求。百年黨史不同時期,我們的音樂工作者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音樂作品,也有大量喚醒人民、鼓舞斗志、不屈不撓、拼搏抗爭、堅定信念的音樂作品。如合唱作品《長征組歌》《祖國頌》、大型歌舞劇《東方紅》等,這些作品所反映的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所追求的歷史使命,也為我們的紅色音樂鑒賞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除了情感的共鳴,音樂賞析還應該注重作品的形式美,這樣才能深入到作品內涵中,挖掘作品的內容審美。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可以欣賞沒有歌詞的純器樂演奏版本。從主題動機充滿力量的四度跳進,緊張而厚重的附點與后十六節(jié)奏、三連音節(jié)奏,高音區(qū)充滿號召力的號角聲等,作品從純音樂形式上,就具有無比的震撼力。這樣的黨史音樂賞析,一定能深深影響大學學子的內心。而大量紅色音樂作品賞析,能使當代大學生深切感受到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情感——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感。
5.音樂基本要素與共產黨的內在精神力量
音樂基本要素有節(jié)奏、調式、旋律、和聲、織體等,這些要素是音樂發(fā)展的基本動力。結合這些基本要素,由此延伸到共產黨信仰所產生的內在精神力量,這是黨史教育音樂通識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
節(jié)奏是音的長短的組合,任何音樂都需要節(jié)奏來表現。如《長城謠》通過舒展的節(jié)奏給人帶來優(yōu)美的意境,讓人感受到對祖國的愛;而《游擊隊歌》通過較多的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型給人帶來積極又緊張的斗爭感。
調式是以某個音為中心,按照一定關系排列一組音符而形成的體系。音樂通過調性的變化和對比來表現音樂的色彩和情緒變化。如 《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河邊對口曲”是降B徵調 ,表達了積極開朗,苦中作樂的情緒,第七樂章“黃河怨”從降A大調轉至f小調,表現了婦女的悲苦和凄涼。
旋律是在某種調性里,把音高、節(jié)奏、節(jié)拍組合起來表達某種樂思的單聲部的音樂。如《歌唱祖國》的開頭就是通過一個上升趨勢的旋律,表現了愛國之情的高漲。
和聲是指兩個音或者兩個音以上的音的疊加形成的若干個和音之間的連接,和聲對音樂的表現起到較大的作用。如張朝的鋼琴曲《中國夢》利用獨特的和聲模仿出編鐘宏偉明亮的聲音,冼星海的《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運用五聲調式的和聲編配表現富有中國民族風味的音樂特征。
織體是指構成音樂的具體樣式,主要分為單聲部織體和多聲部織體,其中多聲部織體包括和聲體、復調體、混合體三種。如《嘉陵江上》的鋼琴伴奏采用的是和聲體織體,起到烘托主要聲部的悲苦憤恨的情緒;《在太行山上》采用的是復調體織體,營造了保衛(wèi)祖國、英勇抗敵的音樂氣氛。
以上對音樂基本要素與黨史的結合作了簡單的論述,音樂的基本要素構成音樂本體的內在張力。通過了解音樂張力的形成,深入領略紅色音樂的精神感染力,將使大學生真切感受到共產黨的不屈不撓、不可戰(zhàn)勝的偉大力量。
6.音樂的實踐、策劃與人民對黨的感情
音樂實踐在于參與,從參與活動實踐中來,到表演實踐中去,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院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給學生音樂技能、技法方面的訓練,也可以通過舞臺表演的實踐來檢驗,我們把音樂通識課程與黨史學習相結合,把對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的學習,融入黨史學習中來。通過感悟作品中的音樂形象結合歷史,引導大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音樂實踐活動策劃,既檢驗專業(yè)學習的效果,又培養(yǎng)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能力、組織紀律性、組織管理能力等。例如組織學院慶祝建黨的文藝匯演,學院各專業(yè)各年級海選,專業(yè)推優(yōu),參加學院慶祝建黨百年文藝匯演。從整體的策劃、節(jié)目的統籌,舞臺的布置及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到節(jié)目的組織、銜接、協調,舞臺的監(jiān)督、報幕、催場等。通過表演,傳承紅色經典音樂,達到熟悉中國共產黨黨史,并掌握基本音樂技能,具備一定的音樂賞析能力。音樂實踐也可以采取進社區(qū)、進其他學校、企業(yè)、園區(qū)開展音樂黨史主題宣講,按黨史脈絡,以紅色音樂作品為題材,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1919年起,圍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萌芽展開講解《五四紀念愛國歌》《國際歌》;進入大革命時期(1924—1927),講述黨在初創(chuàng)時期領導大革命的歷史,選取音樂作品為《國民革命歌》;到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選取《八角樓的燈光》《十送紅軍》《映山紅》《十送紅軍》《長征》;抗戰(zhàn)階段(1937—1945),選取《游擊隊歌》《黃河大合唱》《延安頌》《義勇軍進行曲》;民主革命階段(1945—1949),選取《參軍歌》《咱們工人有力量》;社會主義建設階段(1949—1978),選取《歌唱祖國》《東方紅》組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1978—2017),選?。ㄏ罗D第90頁)
易險峰,中南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研究員;匡勇勝,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