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晞晗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電視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掀起了一陣喜愛古典詩詞與民族器樂的熱潮,這不僅表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也通過“弦與詩”的結合拉近了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為此,筆者將“弦詩歌”結合教學法帶進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學,以民族器樂——古箏為教學樂器,在欣賞課中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以期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通過對四平地區(qū)音樂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了四平地區(qū)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研究,筆者找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最終形成了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以期實現(xiàn)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即在弘揚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使民族樂器——古箏在音樂課堂教學具有可實施性,讓“寓教于樂”貫穿整個教學課堂。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我國便有了音樂教育的記載,從夏、商、周時期再到近現(xiàn)代的學堂樂歌,兩千多年的音樂教育史長河中,民族器樂的存在可謂獨樹一幟,不論是西周的樂教抑或是隋唐時期的宮廷樂教,民族器樂在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探究“弦、詩、歌”音樂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的“樂語之教”。《周禮·春官》中記載,“興、道、諷、誦、言、語”。即在詩樂中寫作、閱讀、朗誦等,同時這也是詩樂教學的內容。西周詩樂的演唱演奏在禮儀活動中尤其多,其中所奏樂曲、所唱詩詞主要來自《詩·國風》。因此,《詩經》在西周時期又為“詩樂”,詩歌弦誦,便成了當時西周時期重要的禮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一般為弦伴奏歌唱與弦伴奏吟誦詩句。直至春秋時期,詩歌弦誦仍要遵循“歌詩必類”的行為約定,以至于禮樂教育又被后世稱為“詩教”。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但它也是一部可以唱的詩集,即歌詩。甚至到了宮廷樂師那里,這些詩都是與樂曲共存的,詩既可以入樂,又可以為這些詩譜新曲。也正因如此,《詩經》自西周時期開始,便成了禮樂教化的典范。隋唐時期的教育家王通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曾提出“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的思想。他主張在禮樂教育中實施雅樂,從行為的制約上完成道德修養(yǎng)與人才培養(yǎng)。而白居易直接指出弦與詩歌相結合的重要性,同時他還提出,要考核宮廷樂師的職業(yè)能力,為教育、培養(yǎng)人才奠定基礎,其禮樂教育的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樂教思想的重要一環(huán)。白居易還指出,對樂教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并不意味著僅僅在音樂行為上接替舊觀念,保留舊思考,而要“心隨其聲,樂在人和”。白居易既堅持禮樂教育中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思想,又支持創(chuàng)新、改進的理念,他的觀點在音樂美學史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這些歷史記錄與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觀點都表明,“弦、詩、歌”音樂教育不僅影響著學者們的道德觀念,更成為了我們傳承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
筆者通過走訪、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四平地區(qū)中小學學生家長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度普遍不高,學生學習的多為西洋器樂。由于多數(shù)音樂課配備的教具只有電子琴,師資隊伍中也少有專業(yè)的民族器樂教師,這導致學生無法近距離欣賞和了解民族器樂,也不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播。
部分學生對民族器樂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甚至混淆了一些常見的樂器,這源于四平地區(qū)中小學對文化課過度重視,大多數(shù)學校與家長忽視了對孩子傳統(tǒng)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多次試聽其他教師的音樂課,發(fā)現(xiàn)課上教師“教”的比重過大,而教學實踐活動較少。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音樂知識差異,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做到“注重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這一課堂教學理念,因此,學生對音樂課教學內容缺少學習動力,其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也不高。
雖然部分學校開設了音樂“第二課堂”(器樂教學),卻沒有補齊相應的教材,也沒有相關專業(yè)的音樂教師。這使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隨機性,教師在擬定教案時也會因教學器材的不完善而無法開展更多的教學實踐活動,從而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積極性也不高。
現(xiàn)代影視劇、電影音樂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元素,部分學習民樂的學生,只是為了習得影視劇中好聽的民族樂曲,而并沒有真正了解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魅力。這使部分教師為了迎合現(xiàn)代潮流,在音樂課上只播放流行曲而沒有實質的教學過程。
在音樂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河南省優(yōu)秀作曲家方可杰曾說,“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不能固步自封,要與時俱進,但同時也不能忘記初心,忘記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p>
筆者以四平市第十七中學為例,通過走訪等形式展開音樂課堂教學現(xiàn)狀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家長對孩子學習民族器樂的態(tài)度、學校民族音樂文化的普及度、學生喜愛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程度等。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學生的文化課作業(yè)過多,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學習音樂,并認為學習樂器會浪費時間且沒必要;學校的音樂教材不完善,音樂課的伴奏樂器單一,僅有電子琴與多媒體設備,課堂教學內容也多以欣賞流行音樂為主,教師并沒有完整且合理的教案,教學內容具有隨意性,民族音樂文化的普及度不高;同時,四平地區(qū)音樂培訓班多以教授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為主,民族器樂教師并不多,這也使學生對民族器樂興致不高。
筆者在四平市第十七中學的音樂欣賞課上進行了教學實踐,并以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為例,將詩與箏曲相結合,融入課堂中。在教學中,筆者將箏樂伴奏與欣賞詩詞、演唱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動人的樂曲旋律中感受詩詞沁人心脾的背后故事。
古箏曲《春江花月夜》表現(xiàn)的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詩。樂曲優(yōu)美婉轉的旋律,流暢自然的節(jié)奏,將江南水鄉(xiāng)的春江月色完美描繪出來。整個樂曲共分九段,每一段都有獨特的詩詞內涵與旋律。筆者通過民族器樂古箏將“弦、詩、歌”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引導學生了解熱愛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同時,也激發(fā)其自主探究與學習民族文化的強烈欲望。
下面將詳細說明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措施與建議。
不同學生在性格、學習天賦與其家庭背景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這導致每個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接受程度與學習能力都不同,因此,筆者在制定教案時,提前調查,并根據(jù)班內學生的情況制定相對完善合理的教學方案。
筆者在到第十七中學初二三班講授音樂課之前,調查了解到,學生課下學習民族樂器的僅有四名,其余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知識也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加入大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知識,旨在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但卻沒有只“教”不“學”。筆者以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為教學內容,針對一些沒有學習民族樂器經歷的學生,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彈奏樂器,從而激發(fā)其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其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這不僅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欲望,更離不開教師的“教”。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作。學生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應重視中小學音樂課的實踐教學與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過程,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音樂的快樂中,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與提高音樂審美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初二三班學生的過程中,筆者加入編創(chuàng)環(huán)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春江花月夜》中的九段詩詞進行自由配樂,并加入詩詞完整演唱。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意識與動手實踐的能力,并讓其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合作學習能力,讓“寓教于樂”的思想貫穿整個音樂課堂。
筆者通過音樂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的演唱、演奏、聆聽與創(chuàng)造,讓學生喜愛音樂,并獲得音樂審美體驗,最終有效提高學生音樂素質與音樂表現(xiàn)的自信心;小組合作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感受、體驗音樂的美。
學校雖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將器樂演奏加入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這一要求,并積極開設了“第二課堂”(器樂教學),但在教材的設置上卻沒有完善到位。筆者在第十七中學課堂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音樂課上只有電子琴與多媒體設備,且大部分音樂教師并不精通民族器樂,學校也沒有相應的樂器來進行教學。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中關于民族音樂的內容并不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沒有根據(jù)課程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這是因為學校沒有充足的教學樂器與相關專業(yè)的教師。這使教學過程與內容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學生無法得到與課程相匹配的完整的音樂知識,因此在學習音樂方面的積極性不高,也就慢慢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
筆者將民族樂器古箏帶進初二三班音樂課堂,根據(jù)課程要求與學生了解音樂知識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弦與詩歌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近距離欣賞、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并在親身感受與體驗民族樂器中漸漸喜歡民族文化,也使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這讓筆者認識到,隨著現(xiàn)代民族文化的興起,我國各大院校及中小學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也應該增補相關音樂教材,使音樂課堂教學形式不再單一,才能為學生了解、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奠定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要以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前提,而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民族樂器融入中小學課堂這一教學實踐活動,在上述研究中仍有不少問題的出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有識之士擬定合理且可實施的方案并加以運用。這不僅是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形式的極大創(chuàng)新,更關乎我們民族文化與教育的傳承。采用民族樂器古箏伴奏參與“弦、詩、歌”課堂教學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直觀欣賞、感受民族樂器的演奏魅力,更為弘揚我國傳民族文化奠定基礎。
為符合新課標音樂教學理念中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音樂課上讓其近距離欣賞、感受民族樂器帶來的美妙旋律。以古箏為例,課前導入古詩詞,并配相關民樂伴奏曲,如《楓橋夜泊》《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等,并與學生共同討論這些詩詞背后的情感與內涵,通過再次聆聽感受,進一步了解樂曲與詩詞相結合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導入樂曲背后的故事,將學生帶入創(chuàng)作的背景,使學生融入音樂課堂的氛圍中,為接下來的課堂內容教學奠定基礎。教師近距離演奏民族樂器,學生會形成一個直觀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教授樂曲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知識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美。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并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學生自由分工,選擇學習內容,具體可分為樂曲編創(chuàng)組、演唱組、詩詞朗讀組、演奏組等。教師教授演奏組在演奏樂曲中的古箏彈奏技巧,并結合詩詞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詩句,讓學生感受樂曲所要表達的意境。在學習樂曲后,教師可帶領編創(chuàng)組進行改編創(chuàng)造,可加入和聲、旋律改編,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并增強其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課堂的樂趣,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并在小組合作中提高自身的合作創(chuàng)造能力。
初中生階段心理發(fā)展水平表明,學生們普遍喜歡展示自己。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展示、演出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全身心地參與進來。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反復練習與改正,在演出的過程中展示其學習的成果,讓學校與家長看到民族音樂帶給學生的積極影響,這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小組間的合作交流,還能讓學生家長們看到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從而喚醒其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本文通過闡述“弦、詩、歌”音樂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將民族器樂與詩詞歌曲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我們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能更好地弘揚與繼承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
筆者通過對四平地區(qū)中小學展開調查,了解其音樂教學現(xiàn)狀與問題并進行思考,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案。筆者在第十七中學初二三班音樂課堂實施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以民族樂器古箏為音樂課堂教學用具,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適合的音樂樂理知識,也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提高對音樂的審美情感體驗。雖然民族音樂只是音樂文化長河中的一脈,但考究其傳承的價值,卻足以讓我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四個自信,其中樹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繼承與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正如民族音樂逐漸同現(xiàn)代音樂實現(xiàn)交流融合,我國的音樂也必然會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