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作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熱門話題——課程思政是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融入的元素。如何將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課堂,尤其是直接涉及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英語課堂,是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攻克的難題。本文從英語教學全過程為切入點,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旨在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全過程。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等教育;英語教學
一、理論內容
課程思政是通過運作整個課程(而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全員參與下(而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與過程。課程思政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二、課文Changs in the Way We Live課程思政案例
(一)課前準備
除了讓學生預習課文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開放式思考題。結合本單元主題,讓學生思考自身生活方式的變化及原因。可以是高中生活與大學生活的對比,也可以是通過自身的主動改變或嘗試而帶來的變化。該話題有廣闊的探討空間,能讓學生產生較強的情感共鳴。分析背后原因又能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赡苁巧矸?、環(huán)境、認知水平、人際關系等變化而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身份的變化,可以是成為班干部,可以是做兼職,也可以是組織社團活動,由此可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身份的職業(yè)屬性,進而深化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傊n前準備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主題生活方式變化的理解。
(二)課中實施
首先可以檢查學生課前思考題的準備情況,讓學生踴躍發(fā)言。課上可引導學生思考該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積極向上的,還是消極退步的,甚至可以展開小組或班級討論,提取正面變化的激勵元素,探討及矯正負面變化中的不利影響,從而在無形之中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接著要將課堂引向涉及課文內容的微觀層面,讓學生在城市與鄉(xiāng)村生活之間做一個選擇,用辯證的思維方式看待兩種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利與弊。例如城市生活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交通條件的同時,也讓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給人們帶來各種就業(yè)機會的同時,也加劇了職業(yè)競爭;為我們帶來舒適便利的購物環(huán)境的同時,也助長了消費主義,釀出了不少悲劇;城市雖然擁有優(yōu)越的教育和醫(yī)療資源,卻也同時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職業(yè)病。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西方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以及我國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的深層原因。在此過程中可以用陶淵明辭官歸田的例子以及其代表作賞析引發(fā)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舉國外的例子,比如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既能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學生文化包容的能力,也與課文主人公Mr.Doherty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遙相呼應,學生也對這一生活方式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除此之外,為使學生能夠進一步融入到課堂中來,時下熱門人物李子柒也可以作為討論話題??梢宰寣W生思考關于她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視頻深受老外歡迎的背后原因,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落后守舊的鄉(xiāng)村生活,能令身處經濟發(fā)達國家的老外心馳神往,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引出課文內容,此處可以補充說明也不是所有人都適應鄉(xiāng)村生活,也有不少人會出現葉公好龍的現象。即使是陶淵明,也有“草盛豆苗稀”的憂愁;梭羅也只是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了兩年半就離開了;離開鎂光燈,李子柒的手粗糙暗沉。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適應鄉(xiāng)村生活呢?作者體驗過鄉(xiāng)村生活后的最終選擇又是什么?告訴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到課文的講解中,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欲。
最后在課文內容的講解過程中,依然可以融入許多思政元素。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了鄉(xiāng)村生活,就會發(fā)現作者想要傳達的自力更生與自我滿足的正確價值觀。比如讓學生歸納段落大意,就會發(fā)現選擇鄉(xiāng)村生活遠不是一句口號,需要的更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勞動與付出,以及遭遇苦難百折不饒的堅韌品質。當然,講解具體詞匯時也可以采用結合思政元素的例句。比如課文中出現的appreciably一詞,意為“明顯地”,結合最近的時事新聞,可造句when facing Taliban rebels,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ppreciably took a run-away policy regardless of its followers.即面對塔利班時,美國政府明顯采取了逃跑政策,置它的追隨者們于不顧。這一事件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極為豐富,筆者不再一一贅述。
(三)課后鞏固
結合所學課文內容,可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對比90后與00后童年的區(qū)別。從中可以看到改革開發(fā)以來中國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變化,以及在生活質量上的顯著提高。如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已經被打破,城市與鄉(xiāng)村生活早已不像以前那般涇渭分明,甚至于許多鄉(xiāng)村生活條件遠超城市,從而讓學生增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結語
盡管高校英語課堂以英語作為主要媒介,以西方文化作為主要內容,融入思政元素難度大,不易操作,極易顯得生硬,以至效果不佳,但是只要教師認真挖掘,勤于思考,找準切入點,英語課一樣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課程思政課。
參考文獻:
[1] 崔戈. “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9(7):138-140.
[2]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 高燕.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Z3):11-14.
[4] 王守仁,文秋芳. 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發(fā)展篇)2[Z].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5.
作者簡介:
余逸文(1990—),男,江西宜春人,陸軍步兵學院英語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及英語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