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婷
(寧??h梅林第二小學 浙江 寧波 315609)
回眸凝視,多少文人墨客揮筆寫下動人的詩詞,演繹歷史的精彩,訴說時代的風韻。古詩詞的吟唱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具有極強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古代音樂和詩詞本為一體,音樂是詩歌的靈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每首古詩又包含詩人豐富的情感。把握詩詞的情感,是讀懂詩詞的關鍵。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古詩的情感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但是通過音樂的渲染,孩子們就能很快走進古詩的意境中。那么,在教授古詩新唱歌曲時,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進入詩境之中顯得尤為重要。音樂課作為一個多元化的課堂載體,將吟唱、誦讀、演繹、創(chuàng)造等方式有效地結合,在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更追求真善美及對生命的感悟?!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痹谝魳氛n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歌唱與欣賞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真正感受古詩詞帶給我們心靈深處最美的享受和感悟?筆者試圖通過曲調、力度、速度三方面來探索詩詞之美。
《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在數千年前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受,那就用歌聲將它唱出來;如果歌聲還不夠表達情緒,那就跳起來吧……所以,唱詩并不是今日興起的一種潮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與音樂自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小學音樂課堂中大量的古詩新唱歌曲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音樂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情感的共鳴,可達到學習音樂與語文的雙重功效。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其實是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文字還未出現之時,原始歌謠就是人類口頭流傳的文學,而《詩經》是民歌的源頭,然后就有了遵循聲律格式的唐詩和被廣泛譜曲傳唱的宋詞、元曲……所謂詩歌,就是把詩譜成歌;唱詩的傳統(tǒng)就是我國詩、樂一體化的傳統(tǒng)。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的音樂教材中出現了更多的古詩詞歌曲,這也說明古詩詞越來越受到關注。有很多作曲家都致力于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音樂藝術家谷建芬老師。谷老師退休后,專心為優(yōu)秀的古詩詞譜曲,《春曉》《明日歌》《相思》《詠鵝》《長歌行》《靜夜思》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古詩一躍成為了孩子們的“新學堂歌”。這些歌曲的誕生,使孩子們能更愉快地學習和傳承我們祖先的經典,在歌曲的演唱中,孩子們更好地培養(yǎng)了音韻感和節(jié)奏感,為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jié)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了曲調。它是完整的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它的進行是變幻無窮的,引發(fā)無限想象。
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游子吟》的歌詞是唐代詩人孟郊創(chuàng)作的五言樂府詩。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谷建芬老師分別用四個樂句,用前后兩段不同的旋律,并重復最后一句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將三句小詩《游子吟》呈現了兩遍。第一樂段“中低音”的旋律像是游子訴說著心中對母親的思念。相對平穩(wěn)的旋律走向,就好似母親手中飽含愛意的長長的線,如泣如訴。所以這一段要求學生用親切、溫柔的聲音進行深情演唱;隨著間奏的過渡,旋律來到了第二樂段的“中高音”。變高的音區(qū),起伏增大的旋律可以讓學生明顯感受到音樂情緒的推動。一句“意恐遲遲歸”(上行走向),道出了母親對游子不知道歸時的無盡擔憂。隨即達到了全曲的最高潮,變化重復于一、二兩個樂句的旋律,不斷涌動,將母子間難以割舍的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一段的演唱中要求學生用自然、連貫、圓潤的聲音,將激動的情緒化為最真摯的情感從心底流淌出來,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聽到了詩人深情訴說。
音樂的力度就是我們常說的強弱,它是音樂表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掌握好力度的變化,才能準確地塑造音樂的形象,引導孩子聲情并茂地演唱,唱出詩詞的意境,得到情感的升華,那么認識力度記號、體驗力度記號、唱好力度記號是非常重要的。
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一課《花非花》是黃自先生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譜曲而成。此詩短小精悍,意境朦朧,表達了對人生如夢似幻,若即若離的感慨,展現詩人對過往美好事物的追思。
在音樂中,速度就是這首歌曲進行的快慢。當我們學習演唱一首歌曲時,如若掌握不好歌曲的速度,那么就會讓音樂失去靈魂。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在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一課中有一首作品《春曉》,這既是一首欣賞作品,也是一首要求學生會唱的歌曲。
《春曉》這首歌曲是谷建芬老師創(chuàng)作的《新學堂歌》之一。她通過對詩詞內容的深刻理解和精心藝術創(chuàng)作,使作品中的文學形象和音樂形象水乳交融。在教科書中,《春曉》有兩個版本——聆聽與演唱。作品的歌詞、旋律幾乎相同,但是音樂的速度不同,于是筆者打算在課堂上將速度的變化作為一個重點。
《春曉》聆聽對比:
兩種音樂速度帶來的不同的聽覺沖擊,會讓學生產生迥然不同的感受,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因不同速度而產生的音樂美,讓學生在充分聆聽中感受詩歌中的美麗春光,感知古詩帶來的意境美。
音樂的速度決定了一首作品所傳達的情緒,營造了一種意境美。但有時候突破這一傳統(tǒng)的思維,為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嘗試著用另一種速度或者其他的演唱、演奏形式去表現同一作品,會有別樣的風味。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整理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在課上供學生欣賞。比如在欣賞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一課《但愿人長久》這首歌曲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另一個合唱版本《水調歌頭》?!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這兩首歌曲的詞都來自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是在演唱上有著各自獨特的美感。學生在比較聆聽中感受著古詩詞的文字美,更享受著音樂的曲調美,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溢于言表。
谷建芬老師說:“唐詩宋詞是老祖先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我愿為它們插上音樂的翅膀播撒你們的心田,滋潤你們心靈,愿你們讀它,唱它,思索它……”音樂作為一種媒介,為古詩詞注入了鮮活的生命,通過讀它、唱它,從而思索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意義,體驗它不同的美。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更要注重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從音樂要素入手,鼓勵學生融入古詩詞音樂,大膽探索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使其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