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
本組教材以“偉人”為專題,讓學生從多個側(cè)面感受偉人心系百姓的高貴品質(zhì)?!洞笥碇嗡肥潜締卧牡谝黄n文。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的故事。全文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精練。課文脈絡非常清楚,治水前后兩個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顯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
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大禹的奉獻精神。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偉人故事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初識神話,內(nèi)心會感到新鮮、有趣?!洞笥碇嗡飞鷦拥墓适履軜O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只關注故事本身,往往忽視對語言表達的關注,不能自主地品味文中的語言。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完整并生動地復述故事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精妙,并在反復朗讀中,內(nèi)化語言,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理解字詞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jù)課后提示,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3.讀懂課文,品味故事,培養(yǎng)想象力。感受大禹的奉獻精神,激發(fā)學生閱讀此類故事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游戲:根據(jù)圖片猜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盤古開天地、哪吒
鬧海)
2.揭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神話故事——大禹治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在游戲中喚醒學生原來接觸到的這些耳熟能詳?shù)墓适?,認識“神話故事”,引出課題?!?/p>
二、 初讀感知
1.(出示圖片)教師講述故事,學生聽故事。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出示文中詞語,引導學生回想畫面。
(1)讀詞語,教師相機教學“災難”等字詞。
學習“災”字:(出示甲骨文)房子失火了叫火災,洪水引發(fā)的災難叫水災、洪災。寫好“災”字,上下結(jié)構(gòu),寶蓋覆在“火”上面。
學習“難”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又”字捺變點,“隹”字單人直又長,四橫間隔相當?!半y”還是個多音字呢。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起筆,一起在書上寫一寫。注意寫字姿勢:頭正、身直、肩平、足安。
(2)通過詞語分組,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治水前—治水過程—治水后。
【設計意圖:教師講述故事,使學生得到了“聽”的訓練,遵循了神話故事口口相傳的文本特點。將文本中的詞語分組,幫助學生理清了故事的脈絡,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p>
三、 巧用對比,感受畫面
找出文中敘述洪水治理前和治理后的相關句子。師生合作朗讀,感受兩個不同畫面。
感受畫面一:洪水治理前人們的生活——痛苦
1.什么是“泛濫”?洪水泛濫是什么樣子?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泛濫”的
意思。
2.洪水泛濫給人們生活帶來
了什么?(關鍵詞:痛苦)
讀第1自然段,一邊想象,一邊感受。
3.創(chuàng)設情境,入境朗讀。
假如洪水一直肆虐著人們,人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感受畫面二:洪水治理后人們的生活——幸福
1.自從大禹治理了洪水之后,人們生活就完全不一樣了。(關鍵詞:幸福)
2.展開想象:洪水治理后,人們過上了怎樣的幸福生活?(關鍵詞:富足、快樂、安全、幸福)
(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洪水退后人們歡樂的心情。)
3.對比朗讀。
學生分組朗讀兩個截然相反的畫面,體會洪水治理前后的天壤差別。
4.是誰給人們帶來了這樣的
幸福生活?
【設計意圖:洪水等災難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氛圍,在情境中讀悟。通過兩組畫面的強烈對比,學生感受到洪水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越大,他們就越能感受到人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加深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p>
感受畫面三:大禹治水的不易——偉大
1.朗讀課文第2~4自然段。
2.哪些人為治理洪水付出了
努力?(鯀和禹)
嘗試用“誰、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來表達這一段內(nèi)容。
完成表格,理清治水過程。
3.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過程。
(1)體會治水時間久。
禹離開了家鄉(xiāng),一去就是? ? ? ? ? 年。這? ? ? 年里,他到處奔走,曾經(jīng)
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墒撬J為治水要緊,? ? ? 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
(2)體會“到處奔走”。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大禹到處奔走的畫面。
(3)結(jié)合繪本故事講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4)借助插圖,相機升華,感受大禹的偉大。
【設計意圖:利用表格,不僅能引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同時將鯀和禹的治水過程形成對比,一目了然。聚焦“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shù)字和關鍵詞“到處奔走”,引導學生反復讀悟,想象大禹艱辛治水的場景,體會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決心,加深對大禹奉獻精神的理解。結(jié)合繪本補白課文中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畫面,再次升華人物形象,從而體會課題“大禹治水”中“大”字的用意。】
四、 借助提示,講述故事
1.借助課后線索提示,嘗試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學習小組合作,練習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2.小組代表匯報。
3.提高難度,擦掉關鍵句,只留關鍵詞“泛濫、筑壩擋水、三過家門、疏導”,師生共講故事。
4.推薦閱讀。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故事的發(fā)展線索講述故事,將故事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語言,加深了故事印象,鍛煉了表述能力,同時也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最后推薦引導學生閱讀其他神話故事。】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香洲區(qū)潮聯(lián)學校)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