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一體。語文教師肩負著教育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任務。而農村小學三年級習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多年來一直是個常談常新,沒有定論的話題。許多教師,特別是剛接觸三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師,面對過渡階段的起步習作教學,真可謂是望而生畏,無從下手。在分析農村小學三年級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5-0091-02
現(xiàn)在比較盛行的說法是“得語文者得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學好語文的重要性。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做好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學習方面來說,習作不單單是習作,它直接而又集中地體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從近年來的語文檢測分值比例安排來看,習作成了考場上的重頭戲和壓軸戲。然而,如此重要的習作,不管是于農村小學學生的學習而言,還是于農村小學老師的教學而言,都是非常棘手,讓人頭疼的問題和難題。筆者試圖從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及教學策略兩方面著手,對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問題進行探究。
一、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習作起步“抬腳難”,對習作興趣不高,有畏難情緒。
相比于一、二年級的看圖寫句子和看圖寫話來說,三年級的習作要求驟然間高了好幾個梯度。一篇完整的習作一般來說,既要有標題,又要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謀篇布局,行文抒意。這對于閱歷淺、見識少、知識面窄的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少部分學生能寫出稍微像樣,搭邊兒的習作,但是整篇習作的語言都干巴巴的,毫無亮點。而更多的學生面對習作,則是冥思苦想了許久,卻仍然無從下筆,結果往往是越想越覺得難,越拖就越不想寫,到最后就亂寫或干脆不寫。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特別是一些后進生,便對習作產生了厭惡、畏難等消極心態(tài),對習作喪失了興趣。
(二)教師的習作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固定化,習作指導不到位。
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較少,因而,所用的習作教學方法可以說是年復一年,一成不變,且習作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單一、固定的。一些農村小學的語文老師就是為了完成習作任務而進行習作教學。要么是簡單地對本次習作的中心、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及整篇習作的字數(shù)做一個大致的講述,然后就讓學生按老師的習作要求進行“套作”。這么做的后果是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習作觀,更不利于農村孩子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進而導致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提高。
在對語文教材的處理上,很多農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師由于教學經驗所限,不善于將習作教學融入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學課文時就分析課文,要教學習作時就圍繞習作主題及要求進行習作教學,而忽略了學生學以致用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學生在寫習作時,不會將平時看到的好詞佳句和積累的作文素材靈活地運用于具體的習作中。這也強化了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畏難情緒,降低了他們對習作的興趣。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的起步習作指導方面經驗匱乏,經常簡單地以“中心不突出”“內容過渡不自然,結構不緊湊”等寬泛、籠統(tǒng)、模糊的套語來評價學生的習作,讓學生看了以后,不知所云,不知道該修改何處,以及怎樣修改。這樣的習作指導,對三年級學生修改習作能力的提高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三)師生關系緊張,教師逼得緊,學生急得慌,學生抵觸習作的情緒高漲。
很多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對剛接觸習作的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卻忽視了學生的起步習作需要“先適應,后努力,再提高”的循序漸進的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對于學生上交的習作,沒有適當?shù)卦u價、細致地指導,只有反復地指責和否定,時間一長,好學的孩子學會了隱忍,老老實實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尊心強卻不會寫習作的孩子則因接連受挫而從此對習作產生了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在這種緊張的師生關系之下,起步習作教學收效甚微。
二、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習作欲望,消除學生的望文生畏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轉變學生的習作思想,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我樂于寫”,這是每個擔任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的教師都應該認真對待和思考的問題。
用聽的方法激趣。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在教室里進行有聲讀書,如故事書、作文選等。讀的方式也靈活多樣,可以指定班里讀書讀得好的學生負責每天在規(guī)定時段為大家讀一篇文章,可以讓喜歡朗讀文章的學生毛遂自薦,為大家讀課外的文段、篇章,也可以讓班里的所有學生輪流讀文章。這樣,大家在不斷讀、聽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積累了很多習作素材。
用情境和實驗激趣。在學生習作前,設置一定的情境,或組織學生做實驗,讓學生在經歷了玩、看、做、思、說、議等環(huán)節(jié)后,再行文。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最后一次習作教學主題是“那次玩得真高興”,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搶凳子”等游戲,之后,再讓學生將玩游戲的過程和體驗用文字描述出來。通過將習作教學與游戲體驗、科學小實驗相結合,學生就會慢慢地體會到,習作來源于生活,習作并不難,進而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提高習作的積極性。
減緩坡度激趣。農村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档土曌髌露?,盡量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學生自主擬題。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鼓勵他們選擇熟悉的人、事、物來寫,這樣,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才不至于無話可寫或漏洞百出,也更容易寫出真情實感。
(二)教師的起步習作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1.在教學一些獨具特點的課文時,可以嘗試將閱讀教學指向習作。
所謂指向習作的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明顯結構特征,適于強化學生某一方面習作技巧,對指導、訓練學生的習作能力有明顯促進作用的句段,當作習作訓練點來教學,以達到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遷移知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時,教師可以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為閱讀主線,在引導學生了解長胡子在不同人物所做事情中所起的作用及本文的“留白”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大膽想象,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有可能在什么情形之下幫助了哪些人,并續(xù)寫這個故事。
2.嘗試使用微練筆的教學方法來提高習作教學質量。
所謂的微練筆,是一種以短小的篇幅,自由、集中、迅速地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的寫作形式。它不拘形式,隨時隨處都能記錄生活,有利于激發(fā)三年級學生的習作熱情,能更多地積累生活素材,發(fā)散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微練筆的優(yōu)勢,根據(jù)教材的不同特點或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抓住進行微練筆的時機,嘗試通過微練筆來為學生的習作搭橋鋪路,最終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夯實學生習作基礎,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目的。
3.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積極、主動地積累好詞佳句。
觀察和積累是習作的基礎,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厚積薄發(fā)。如果單靠憑空想象來完成習作任務,那么,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是寫不出好作文的。農村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一定要鼓勵和教育孩子們勤觀察、細觀察,多讀書、讀好書,教給學生一些觀察和閱讀的方法,并要求學生及時地記錄觀察所得,隨時把精彩優(yōu)美的詞句、片段摘抄下來,以便能從生活和書籍中尋找自己習作需要的素材,通過大量細致的觀察和閱讀來奠定良好的習作基礎。
4.正確運用習作評語來指引學生修改習作。
教師在寫習作評語時,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先揚后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先充分肯定學生習作中的亮點和閃光點,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功感,從而樹立起一定的習作信心。接著,再從學生的個人情況出發(fā),指出習作中的不足,讓學生實事求是,面對現(xiàn)實。評語應盡量以欣賞和鼓勵為主。二是指導學生修改習作的語言要具體、明確,讓學生看得明白,知道何處出了問題,以及怎樣去修改。對于個別習作內容嚴重跑題的學生,則應進行面批,指導時盡量細致、耐心一些。三是對于學生的習作,不能一錘定音。在學生根據(jù)老師的第一次評語和指導進行了修改后,教師應再次細看學生的習作,并對他們習作上的進步進行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起步習作教學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礎。
我國自古就有“親其師,信其道”之說。學生如果喜歡某一個老師,那么,他也會很喜歡這位老師的學科教學。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心并信任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可塑性,都能學好語文,寫好習作。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一定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習作中的亮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又要多渠道地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他們寫習作和修改習作的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同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一個質的飛躍。農村小學三年級有效習作教學策略的探究和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習作能力的發(fā)展問題還有待于一線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不斷地探究和實踐。相信經過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農村小學三年級起步教學一定可以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