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明萬歷、崇禎年間,徽州休寧海陽鎮(zhèn)人閔汶水,在金陵桃葉渡擺攤賣茶為生。桃葉渡乃秦淮河古渡口,原叫南浦渡,地處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交匯處,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傳說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愛妾名“桃葉”,常往來于秦淮兩岸。王獻之放心不下,總要親自在渡口迎送,并為之作《桃葉歌》,從此渡口名聲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稱呼為桃葉渡了。自六朝到明清,此處均為繁華鬧市,河舫競立,樓船簫鼓。
閔汶水經營茶攤數(shù)十年,由一個茶攤發(fā)展成類似茶館功能的茶鋪,取名“花乳齋”,供當時名士坐而品茶,明理論道?!盎ㄈ椤币辉~出自劉禹錫詩《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云跂石人”。茶鋪不僅名雅,加工制作的茶水也因“別裁新制,曲盡旗槍之妙,與俗手迥異”而被稱作“閔茶”,“名垂五十余年”。
閔茶濃香留齒,湯色上佳,且保留了茶葉的旗、槍之形,獲得了人們的喜愛與認同。一時間,閔氏之茶名聲大噪,倍受世人推崇。桃葉渡毗鄰江南貢院和秦淮青樓,明末清初,不少士林名士、秦淮歌伎都以到桃葉渡閔老子處茗飲為幸事。閔老先生本人茶藝精湛、性情真率,頗有魏晉名士風度,他與兩個兒子也因此結交了一批茶道中人。
明代大書法家、禮部尚書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評論:金陵官署中時常有人送茶,飲后感覺平平。但今年歸來,品飲到一種極好佳茗,詢問后始知為徽州茶人閔汶水所制。董其昌是愛茶善品之人,在品飲“閔茶”后,即前往桃葉渡親自拜訪閔汶水。事后,他感嘆道,盡管自己與閔汶水居所相距不遠,但物以稀為貴,即使是一些達官貴人也未能享用到這樣的好茶。
晚明戲曲名家阮大鋮,也常常去桃葉渡“花乳齋”品茶,在他的《詠懷堂詩集》中,便有《過閔汶水茗飲》一詩:“茗隱從知歲月深,幽人斗室即孤岑。微言亦預真長理,小酌聊澄謝客心。靜泛青瓷流乳雪,晴敲白石沸潮音。對君殊覺壺觴俗,別有清機轉竹林?!痹娭惺①濋h汶水高妙不俗的名士風度,可與東晉擅長清言的名士劉真長媲美,而清雅絕塵的飲茶氛圍,則能使自己像謝靈運的詩一樣沉靜澄澈。
正因如此,當好友周墨農屢次向明末散文大家張岱推薦后,張岱便決定去桃葉渡拜訪閔汶水。此時金陵“閔茶”聲譽日隆,三教九流慕名而來,閔汶水雖只是金陵桃葉渡“婆娑一老”,如大書法家董其昌所言,卻是“高蹈不群之士”,對于那些有閑有錢、百無聊賴之輩不屑一顧。
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張岱赴金陵,舟一抵岸,他便“即訪閔汶水于桃葉渡”,可見其心切,亦見其心誠。不巧,老先生外出,張岱只好坐等。
許久,方見門外有一長者,老態(tài)龍鐘蹣跚而至,見室內有位錦衣繡襖的公子,便稍有遲疑。張岱正待起身敘話,不料,這位老者言道:拐杖忘至別處,需要去取,返身離去。
剛一照面,遭人如此冷落,張岱雖愕然,旋即知曉,閔老先生此舉,無非是讓自己知恥而退。張岱不以為忤,仍耐心等待。又是許久。直到掌燈時分,才等到閔汶水歸來。
看來,閔汶水也是恃藝而傲之人,看到被自己冷落了半天之久的茶客仍在坐等,于是“睨余曰”,也就是斜著眼問道:“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態(tài)度頗為傲慢:你小子還在呀,你到底想干什么?張岱恭敬地答道:“慕汶老久,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p>
一番誠意,遂打動閔老先生,讓其頓生好感,喜顏逐開,于是“自起當爐”,親自燒火煮茶,算是給足了面子。但是,“茶旋煮,速如風雨”,又讓張岱有些詫異,煮茶如做快餐,似乎不符合茶道規(guī)矩,也非待客之道。這里面肯定還有故事。
果然,閔老先生將張岱引至一室。作為飲茶品水高手,閔汶水人老成精,他還要繼續(xù)考察張岱。
閔汶水與張岱素未謀面,不知道面前公子便是越中名士張岱,更不清楚張岱竟是一個嗜茶如癖之人。
張岱出生鐘鳴鼎食、詩禮簪纓之家,興趣廣泛,癖好極多,嗜茶尤甚,自稱為“茶淫橘虐”,尤其善鑒茶品水。當時各類茶品若得到張岱認可便身價倍增。
張岱生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當?shù)厥a名茶日鑄茶,名望素著。歐陽修在《歸田錄》里說:“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
日鑄茶外形條索狀,細緊略成鉤曲,形似鷹爪,銀毫顯露,湯色澄黃明亮,香氣如栗香,馥郁持久,滋味醇厚回甘,別有風韻。該茶自古有名,“日鑄雪芽”在宋朝已被列為貢品,且為當時社會名流饋贈之珍品,為文人墨客所鐘愛。清代也曾專門在日鑄嶺內辟“御茶灣”,每年采制特級茶葉進貢康熙皇帝。宋代詩人陸游稱日鑄茶是“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張岱自己在《陶庵夢憶》中夸贊日鑄茶雋永獨特:“日鑄者,越王鑄劍地也。茶味棱棱,有金行之氣。”
然而到了明代,安徽休寧松蘿茶一時聲名鵲起,其制法精妙,用清冽山泉烹煮、沖泡的茶湯有令人怡然神清的鮮馥靈味,被稱為“開千古茗飲之宗”,名噪一時,蓋過日鑄。張岱心高氣傲,不甘日鑄屈居,便與高手合作,招雇徽州專事松蘿茶的師傅數(shù)人至日鑄山授業(yè),采用安徽松蘿茶的制法,以“盡茶之真味”,同時加以創(chuàng)新,在日鑄茶制作中添入茉莉配以改造。
為提升茶飲品質,張岱不斷研究泉水與煮茶之法。他發(fā)現(xiàn)茶中加入茉莉雖可使茶別具特色,但若花香蓋過茶香則喧賓奪主。為調劑鹽梅,他嘗試了各種泡法,最終制成“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的名品。張岱心滿意足,如愿以償,將新茶命名為“蘭雪”,不到五年,蘭雪茶便已風靡江南,有口皆碑。
如何煮水,蘇東坡曾有詩曰:“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币苑兴臍馀菪螒B(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溫,活靈活現(xiàn),其情景躍然紙上。何謂蟹眼,即為水剛剛煮沸,水中氣泡形如螃蟹之眼,待水大開時,水泡漸為魚眼。雖同是沸水,蟹眼之水與魚眼之水,水溫也有不同。張岱對泡茶水溫十分考究:綠茶,宜用七八十度開水沖泡,既能激發(fā)茶葉清醇幽香,又使茶葉品質不受損傷。那時無溫度計,水溫全憑煮茶人的經驗與感覺。張岱自幼習染,秉承家風,養(yǎng)成茶癖,未至不惑之年,已是茶藝精湛,冠絕一時。
佳茗配佳泉,龍井茶、虎跑水相得益彰,被譽為“雙絕”。緣由不言自明,茶之色、香、味、形,統(tǒng)統(tǒng)是通過水的沖泡溶解而成。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云:“八分之茶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茶只八分?!鄙破凡枵弑厣破匪?。張岱深諳此道。
為解決烹茶用水,張岱不遺余力尋泉訪水。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十八歲時,他途經斑竹庵,取庵邊泉水品嘗,發(fā)現(xiàn)“其水質磷磷有圭角,清冽甘美”。泉水清涼甘美已屬上乘,但入口竟有金石之感,張岱大感驚異。于是,他坐在泉井邊觀看水色,但見水色有如“秋月霜空,噗天為白”,又如“輕嵐出岫,繚松迷石,淡淡欲散”。井口有字,用帚刷去,只見“禊泉”兩字,取泉水試茶,馨香撲鼻。
“禊泉”水質上乘,泉水空靈輕渺,用舌頭輕抵上顎,入口即逝。由此,“禊泉”名氣大振。此事張岱在散文《禊泉》中有詳細記述,并將禊泉與會稽陶溪、蕭山北幹、杭州虎跑三泉進行比較,張岱自認為禊泉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番赴金陵訪閔汶水,一來“閔茶”風頭正盛,張岱作為“茶癡”慕名前往,探究一二;二來作為茶道中人,也希望能借此以茶會友。萬萬沒有料到,茶還未吃便起風波。
張岱入室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閔茶能引領時尚,口口相傳,絕非僅靠制茶功夫,茶具配置、品飲方式、室內布置等也在其中。“明窗凈幾,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余種,皆精絕”。
閔汶水將茶端至張岱面前。張岱一杯在手,但覺香氣逼人,不由暗自叫絕,于是不動聲色問道:此茶產于何處?老先生答道:是閬苑茶。張岱細細再品,笑言道:老先生,取笑了,此茶雖用閬苑茶制法,而味卻不是。
閔汶水狡黠一笑:那你可知道是哪里產的茶?張岱從容說,好像是浙江羅興縣的羅岕茶。此言一出,老先生驚得吐著舌頭嘖嘖稱奇。
為何閔汶水連聲稱奇?其中原因無外有二:
其一,張岱一語中的,說出茶種,羅岕茶,亦稱岕茶。
其二,張岱不但辨出茶種,而且還說出此茶的制作工藝,閬苑茶制法。
此兩項,能說出一者,其鑒賞能力即可登堂入室,而兩項全部說對,可謂是登峰造極。高手過招,已從對“茶”的鑒賞,轉為對品茶者的苛求與評判。
羅岕茶在當時享有“天下第一茶”的尊崇地位,初現(xiàn)于明初,失傳于清雍正年間,曾在宜興種植。岕茶不僅是明清時的茶中極品,也是皇家貢品,且數(shù)量極少。明太祖朱元璋曾“敕顧渚每歲貢茶三十二斤。則岕于國初已受知遇”。
《閔老子茶》一文中所說的“閬苑茶”,及張岱所辨識的“閬苑制法”,皆因年代久遠,相關記載已難以找尋,不過,據(jù)專家考證,“閬苑茶”應為安徽瑯源的松蘿茶,與岕茶同為極品。時人曾贊此茶:“松蘿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飲如嚼雪。種愈佳則色愈白。經宿不留茶痕。”足見松蘿的品質高貴不凡。后來喜愛松蘿茶的“茶癡”借“閬苑”之意取名,似天上閬苑之茶也。
謝肇淛《五雜俎》對“松蘿制法”亦所記錄∶余嘗過松蘿,遇一制茶僧,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遠,惟焙者火候極難調耳。”松蘿茶之所以茶貴價高,在于其制法煩瑣,“火候極難調耳”。松蘿茶首先要精選茶葉,茶尖太嫩,茶蒂太老,兩者若同時焙制,則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故此,只能剪去其尖與蒂,僅留中間,一葉一葉地將茶葉剪掉尖、蒂,如此精挑細選,非常耗時耗力。
張岱也曾以松蘿茶工藝來制作日鑄茶并與師傅共研之:“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庇纱?,張岱對“閬苑制法”早已爛熟于心。
按理,閔汶水既然驚嘆來客識茶功力,不僅辨出茶葉制法,而且識出茶葉產地,本該就此收手,否則有失待客禮數(shù),但閔老先生仍不罷休。
當張岱再問,水是哪里的水?回答是無錫惠泉水。張岱有些不悅,閔老先生,不要再忽悠我了,惠泉走千里,“水勞而圭角不動”,為什么?
張岱反客為主,把問題拋給閔汶水。無錫惠泉水送至金陵有千里之遙,如此勞頓的情形之下,水質依然不變,勢成圭角,泡出茶葉仍片片挺立,到底是什么原因?
口出此言,張岱自有道理。早在家時,他就曾雇用腳夫取用惠山泉水煮茶,“惠泉亦勞而微熱”,由于路途較遠且勞頓,故飲惠泉之水口感有點發(fā)熱,不及禊泉水口感清冽新鮮。因此,聽到閔汶水說是惠泉之水時,張岱便有些疑惑。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此刻,閔汶水知道遇見高人了,來客不僅識茶,也識水,不僅識水,而且還能辨識不同產地的水性,懂得如何保持原有水質、水性對茶葉的影響。
閔汶水心悅誠服,“不復敢隱”,一五一十向張岱介紹了惠泉水采汲、運輸?shù)霓k法。他說道,取惠泉水必須淘干凈井水,待半夜時分新泉涌上后即可汲泉。還需“山石磊磊籍甕底,舟非風則勿行,故水之生磊”。這樣采集的泉水非一般惠泉可比。
其實,閔汶水有所不知,張岱辨水品泉之精,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辨水本領與唐之陸羽、李德裕,宋之王安石、蘇軾不分伯仲。當年張岱雇人運輸惠山泉水時、手下人為了省力未及惠山,半路上便汲水運回。張岱品味后發(fā)現(xiàn)不對,但當差者百般抵賴。于是張岱召集運水差人,當場品泉辨水,一一說出此為某地、某泉之水,眾人大為驚詫,便據(jù)實認錯。自稱“水浮茶癖”的張岱,豈非浪得虛名?
閔汶水再次起身離座。不過,這回他不再怠慢張岱,取出真正精焙的好茶斟給張岱:再請客人嘗一下,此茶如何?張岱品后說:“味甚渾厚,此春茶耶?”茶香如此濃烈必是春茶,而先前則是秋茶。
閔汶水聞之大笑,心悅誠服,不禁發(fā)肺腑之言:“予年七十,精賞鑒者,無客比?!敝链?,伯牙遇子期,知音難覓,二人遂成忘年茶友。
事后,張岱在散文《閔老子茶》中追記真人真事,并寫詩夸贊閔茶:“白甌沸雪發(fā)蘭香,色似梨花透窗紙。舌間幽沁味同誰?甘酸都盡橄欖髓?!痹谕砟陱堘吩鵁o限慨嘆:“金陵閔汶水死后,茶之一道絕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