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行為意識需要鼓勵幼兒積極分享,這對于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很大幫助。在小班幼兒教育中,教師需要通過講故事、玩游戲等方法引導幼兒分享心得體會與所感所悟,激勵幼兒的不斷發(fā)展與成長,為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奠定穩(wěn)固基礎。
關鍵詞:小班幼兒;分享意識;行為培養(yǎng);實踐
引言: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及行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此,接下來,筆者著重探討了影響小班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的系列因素,并明確一系列優(yōu)化路徑,希望能夠為實現(xiàn)幼兒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指導與支持。
一、影響小班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
(一)幼兒的個體認知
由于幼兒的認知意識并不成熟,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通常缺乏分享意識,且分享能力嚴重不足,這必然會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造成限制。根據(jù)歐洲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他們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完全屬于自己的,并且,父母、伙伴、玩具等也應該是自己的。由于在這一時期幼兒存在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外界的任何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但是卻異常的敏感,導致幼兒出現(xiàn)明顯的自我意識,缺乏分享觀念,導致分享行為受限。所以,幼兒的個體認知會對其分享意識及行為的形成帶來不利影響。
(二)外界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的分享意識及行為帶來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特別是家庭結構及父母行為習慣等,也是非常關鍵的影響要素。由于八十年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四世同堂的現(xiàn)象非常罕見,大部分家庭逐漸呈現(xiàn)出小型化的發(fā)展特點,也就是說很多幼兒都是父母的唯一寶貝,他們備受寵愛,卻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的共同生活經(jīng)歷,從而真正地感受到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彼此分享等帶來的各種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幼兒的分享意識是非常薄弱的,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班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培養(yǎng)的具體路徑探討
(一)創(chuàng)設班級環(huán)境 ,激發(fā)幼兒分享意識
在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內(nèi)外活動,激發(fā)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例如:幼兒教師通過設計“一面墻”鼓勵幼兒進行快樂分享,在教室后面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快樂分享墻,鼓勵幼兒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感人事跡、快樂體驗等一一地分享出來,使幼兒能夠真正地感受到與身邊朋友分享所獲得的美好體驗,由此能夠激勵幼兒的積極參與,這不但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分享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另外,幼兒教師也可以開設一個家園聯(lián)系欄,定期分享一些育兒知識,在家長交流會、游園日等活動中,鼓勵家長與教師積極地交流與溝通,以便于豐富教師及家長們的育兒經(jīng)驗,這對于不斷改善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手段等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發(fā)揮榜樣效應,幫助幼兒學習分享
通過榜樣作用能夠對幼兒進行激發(fā)與引導,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幼兒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對幼兒帶來深刻影響,對此,父母要不斷規(guī)范自己、約束自己,積極做出表率,使幼兒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認識到分享的意義與家長,實現(xiàn)健康成長。
另外,教師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導師,教師需要利用榜樣效應對幼兒的一言一行進行引導。例如,在教師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分享教學經(jīng)驗、教學工具等這都屬于正面的榜樣效應,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分享意識及行為。如果幼兒有分享意識及行為的話,教師要第一時間給予鼓勵與贊揚,這對于激發(fā)幼兒的再次分享具有極大幫助,對于這種強化教育手段來說,對幼兒的分享行為形成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當然,幼兒身邊的同伴對幼兒的分享意識形成也有很大影響,在日常教學中,幼兒教師需要為幼兒樹立典型楷模,鼓勵幼兒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三)引入故事,鼓勵幼兒認識分享
幼兒的認知能力對其分享行為帶來很大影響,對此,需要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引導幼兒積極開展分享活動[1]。其中,講故事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因為幼兒喜好各種各樣的故事,這里面有鮮明的人物、生動的情節(jié),讓幼兒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深深沉浸于其中。在聽故事時,幼兒能夠學會一些道理,并獲得感悟,逐步培養(yǎng)及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與良好情感。例如,在向幼兒介紹《金色的房子》這一則故事的過程中,由于主人公的自私導致身邊的朋友都遠離她,所以她一個人非常的孤獨,但是,當她開始與身邊的朋友分享自己漂亮房子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聚集在她身邊,這樣主人公感到非常的開心。通過這一個故事,鼓勵幼兒去分析主人公的內(nèi)心動態(tài),然后引導幼兒去表演與闡釋,從而讓幼兒理解為何主人公不高興或者高興的原因,這能夠使幼兒逐漸認識到分享帶來的各種好處,使幼兒認識到一個人獨享是無法獲得他人的喜愛與支持的,分享帶來的快樂是能夠讓人成長的。
(四)構設教學情節(jié),促使幼兒感悟分享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經(jīng)常形成一些分享意識,但是卻不懂得該如何運用。對此,教師需要為幼兒構設分享情境,鼓勵幼兒積極分享。例如,當幾個幼兒在爭搶某一個玩具的時候,一般會有爭執(zhí),此時教師要向大家提問“這一個玩具大家應該如何玩呢?”通過引導幼兒思考,鼓勵幼兒尋找不同的方法,就好比“輪流玩”、“設置時間”等方法來說,讓幼兒能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分享的重要性,并逐步獲得一些感悟與體會,從而更好地進行分享與互動。
三、結束語
總之,在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培養(yǎng)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與改革,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與指導,幫助小班幼兒形成分享意識,并鼓勵他們積極開展相關行為活動,為其今后的更好成長做鋪墊。
參考文獻
[1]魏鳳霞. 淺談家園合作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43).
榆林市橫山區(qū)第三幼兒園 吳晶晶 張娜 楊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