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婭婭 劉學華 申春忙
摘要:依戀理論的出現(xiàn)為心理治療提出了新方向,從兒童的依戀類型到成人的依戀類型評估,從心理表征到代際傳遞,該理論一直蓬勃發(fā)展,在心理治療及教育領域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筆者結合多年心理健康工作實踐經驗,總結了大學生群體中不安全依戀的表現(xiàn)以及心理輔導中啟發(fā),以此來豐富依戀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的探索。
關鍵詞:依戀類型;心理輔導;大學生
1依戀理論概述
約翰·鮑比是第一個提出依戀理論的人,隨后,瑪麗·安斯沃思擴展和證實了鮑比的相關理論設想。通過陌生情境實驗對嬰兒的依戀類型做出了分類,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同時也發(fā)現(xiàn)父母的撫養(yǎng)方式與孩子依戀類型之間的關系。瑪麗·梅恩將視角從嬰兒依戀類型轉移到了成人依戀類型,通過成人依戀訪談來了解和評估其依戀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成人具備特定的心理表征和模式,可分為安全型、冷漠型、迷戀型和未解決型,并指出依戀類型有很強的代際傳遞,不僅影響個體的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還會影響親子互動,乃至后代的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戀愛情感等方面有諸多的影響,本文是在心理輔導工作實踐基礎上,總結大學生冷漠型、迷戀型和未解決型這三種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常見困擾,以及心理輔導中的一些經驗和建議。
2不安全依戀類型在高校心理輔導中常見的困擾
2.1冷漠型的個體努力回避與自己的感覺感受建立聯(lián)結,很多體驗都遺失在記憶之外,不愿意表達情感和需要,因為這樣會激活被拒絕甚至自取其辱式的恐懼體驗。
在大學生中,是以專注學習回避情感為主要特征的,無論是宿舍關系還是親密關系都較為回避,避免情感卷入。在這樣的防御之下,回避型依戀的學生經常有非常好的學業(yè)表現(xiàn),但人際關系寥寥,對同齡人的評價是“幼稚”“無聊”,由此,形單影只,不適應復雜社交,尤其是小組式教學活動對其來說是最大的挑戰(zhàn)。在宿舍關系中常無法忍受親密,而選擇疏遠與團體保持距離,很有可能造成多對一的“對抗”局面。對愛有很深沉的渴望,但在現(xiàn)實里接觸和經營親密關系,很容易退縮。
2.2與冷漠型相反,迷戀型的個體非常需要他人的關注和支持,會不停的掃描各種線索來放大自己的痛苦,沉浸在這種感受中,讓他人無法忽視從而建立聯(lián)結,這種過度激活的策略能使他們獲得安全感,但同時也削弱了他們情緒平衡的能力和個人自尊。
迷戀型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xiàn)得更需要人群,需要別人關注,建立認為緊密的關系,尤其是在宿舍關系中,無法忍受關系從緊密到疏離,可能激發(fā)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引發(fā)劇烈的宿舍沖突。進入親密關系的時候會激起強烈的焦慮,進而產生強烈的依賴,害怕對方離開,所以在戀愛中無時無刻不在試探對方是不是還喜歡自己,甚者選擇主動分手;另一類,便是無法擺脫親密關系中的焦慮,選擇同時跟幾個對象談戀愛,以緩解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2.3未解決型的個體通常是伴隨未被修復的早期創(chuàng)傷經歷的,并且無法用語言表達,面對人際關系變得恐慌和不適。他們在人際交往或是學習生活中,部分社會功能受到影響,同時,創(chuàng)傷體驗持續(xù)困擾和影響著他們,并且由于社會支持系統(tǒng)薄弱,較普通學生更易受到異常心理的困擾。
3依戀理論在高校心理輔導中的啟發(fā)
依戀模式會在整個生命中對人際關系產生持續(xù)影響,但有效持續(xù)的心理輔導能夠調整個體的心理表征,從而,增加依戀模式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總的來說咨詢師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第一,進行情感性以及語言性的對話,盡可能多的容納學生的主觀體驗——感受、想法和欲望,幫助其觸及非語言階段被解離或是否認的體驗;第二,對關系的破裂具有敏感性,隨時準備發(fā)起修復;第三,持有接納的姿態(tài);第四,在關系不穩(wěn)定的階段,一起確定具有面質,設定限制,與患者一起努力的意愿。針對不同的依戀類型,具體經驗和啟發(fā)如下:
3.1面對冷漠型的大學生需要將他表面的“阻抗”當成一種溝通,咨詢師需要將對自己身心反應的頻率調到很低,關注其細微變化帶給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意的表達自己的主觀體驗,甚至還要更多的自我表露,在共情性調諧和面質的雙重工作中,讓其知道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幫助其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體驗,更安全的建立情感流動的關系。
3.2咨詢師需要給迷戀型依戀的同學足夠的包納性,共情其情緒情感狀態(tài),建立安全聯(lián)結;幫助大學生建立直接的安全空間,能夠應對焦慮和恐懼,同時客觀的看到自己實際的力量,逐漸發(fā)展出一種自信和獨立的感覺。同時也到對自己的“拯救者”反移情保持警覺,這有可能是大學生對其依戀模式的活化,避免為了維護自尊而陷入被操控的關系之中。
3.3在未解決型的心理輔導中,在讓大學生感覺到安全的關系的同時,需要幫助其克服對安全感的恐懼,因為其成長于混亂的依戀關系,并且這種災難性的創(chuàng)傷沒有被修復。同時,增加其語言表達創(chuàng)傷的能力,將逐漸體驗被解離掉的體驗,并且不斷提升情感調節(jié)能力,增加心智化和覺察能力,從創(chuàng)傷經歷中獲得自由。
與大學生的輔導過程中,需要借助移情來促進大學生依戀類型的覺察、轉變和內化,作為咨詢師要給到恰當?shù)那楦谢貞突?,對大學生的情感給以夸大,標識和隨機應變的回應策略,促進大學生自我情感互動狀態(tài)的感知,同時在咨訪關系中逐漸轉變其依戀模式中不被滿足乃至創(chuàng)傷的需要,促進內化的安全基地的建立,最終內化更安全的人際互動模式,增強大學生的自信、獨立和適應性。
參考文獻:
[1]王美華,葉麗.網絡游戲成癮的精神動力學闡釋及教育啟示[J].中國社會工作,2019(09),28-29.
[2]David Wallin著,巴彤等譯.心理治療中的依戀[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260-279.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 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