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也趨向生活化,將從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原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師教學中應避免的誤區(qū)幾個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推行的原因
根據兒童成長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道德發(fā)展正是從他律行為向自律行為的發(fā)展期,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還不具備對道德準確的識辨能力,因此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而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目標正是以德育為教學核心,要求教師不單要教授小學生基本的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知識進行遷移,課程教授要貼合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注重生活化,以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為基礎,進行正確道德觀的引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使課堂更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
二、如何推行教學策略生活化
1.教學目標制訂要貼合生活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材的豐富度也不斷提升,增加了不少科學、趣味的內容,但是范圍太過寬泛,不利于小學生理解吸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貼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教學的實用性,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例如,“吃飯有講究”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將暴飲暴食和偏食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飲食不能只挑選自己喜歡的,要考慮到營養(yǎng)的綜合性,合理均衡的飲食,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2.教學內容制訂要貼合生活
(1)如果只一味地圍繞書本的內容照本宣科,只會讓課堂變得枯燥,學生的參與度低,上課效果不理想。在上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生活性,以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在“開開心心上學去”一文中,就可以以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新學期的新書要怎么愛護,上學好玩嗎,最喜歡學校的哪個地方等。
(2)圍繞日常生活場景,設置情景課堂
課程的核心內容以德育為主,要求課程要圍繞小學生日常生活。為了增進學生對日常生活道德的識辨能力,也可以在教學中設置情景課堂。結合課本內容,圍繞生活中某一場景,進行小組討論,一能調動課堂氛圍,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豐富課堂內容。二是通過情景課堂的設置,學生能夠增進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更好地將課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達到德育的目標。例如,在“別傷著自己”一課,就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事?哪些可能會傷害到我們自己?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等,還可以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學生的感受。
(3)教學模式革新,貼近學生生活
當代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新時代的小學生,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要充分利用新的教學科技和多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健康過冬天”這一課文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截取幾個日常冬天的片段,以直觀的形式呈現,例如,冬天的手套,冬天的帽子,棉衣,棉拖鞋,熱水袋等,這些和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場景。在畫面中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冬天,從而引申主題,例如,冬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樣的,入冬前我們應該準備什么,如果沒有準備我們可能會怎樣呢?將課程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過冬的思想,更深刻地體會健康的含義。
三、教師教學中應避免的誤區(qū)
1.過多地陳列生活素材
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行生活化教學,進行生活素材的收集,引發(fā)課程主題是必須的,但是,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依然要有選擇地進行篩選,選取最具有代表性且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幾種,切勿求多。過多的生活素材的陳列,不但起不到引發(fā)主題的作用,還會對課堂節(jié)奏、教學效果起到反作用。因此,在進行素材選擇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生活化素材的收集和呈現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為了更好地啟發(fā)課程主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2.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對學生的引導為主
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授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小學生的視角進行生活化內容的選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貼合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增加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促進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課上的內容,并在生活中可以適當地運用。當學生出現不同觀點的時候,切勿一味地進行批評,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引導,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結語
德育對小學生成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小學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門。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促進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聯系和運用,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對其一生都起到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豐富貼合小學生視角的教學方法,完善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艷萍.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J].中小學電教(下):2016(9):19.
[2]鄭志亮.如何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回歸生活[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