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關鍵詞 新時代;教育評價;價值導向;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C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12-0017-04
教育評價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現代教育科學實踐中的一個難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出臺揭開了新時代中國教育評價改革的大幕,為解決我國以往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價值異化、導向偏離和手段單一等問題提供了依據,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育人為本: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價值導向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新時代教育評價要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評判標準,針對不同教育主體的特點建立了“教書育人”“學以成人”等教育評價尺度,彰顯出“育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導向。
(一)立德樹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根本任務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因而教育推動社會發(fā)展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總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與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所面臨的歷史任務聯系在一起,與肩負和完成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任務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聯系在一起。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黨歷來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這一要求體現出鮮明的方向性和價值導向性。但價值導向并不能自發(fā)、自然地引發(fā)教育各領域的變革,因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要使得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從觀念轉變?yōu)楝F實,一方面,需要依靠各類教育主體的自覺踐行;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起保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制和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指揮棒”問題,正是新時代健全落實立德樹人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總體方案》提出的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評判標準,加快構建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評價標準;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和教育評價觀等等,都是期望通過以教育評價改革為抓手,將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轉化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實踐中,實現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個別的轉換。
(二)學以成人:教育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教育不僅要為社會發(fā)展服務,更旨在促進入的全面發(fā)展,但“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空談人的發(fā)展,必須在改造現實社會的同時,求得人的發(fā)展”。換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以成人,是要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進程中,通過“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從教育評價的角度來看,要實現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學生評價就必須基于一種發(fā)展的評價觀,實現從“對人的評價”向“為了人的評價”轉變。一是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導向,從單一的知識維度評價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評價轉變。二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評價。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評價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四是從學習結果評價向學習過程評價轉變,強調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嚴格學業(yè)標準,嚴把出口關。
(三)教書育人:教育根本目標最終實現的重要保障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教育為社會發(fā)展服務,還是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都離不開教師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從教師主體來看,立德樹人的成效集中體現在教師踐行教書育人的使命上。為此,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就是師德師風建設以及教書育人的成效。一是強化師德素養(yǎng)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綜合性評價。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突出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尤其注重對教師師德師風評價。二是將教學實績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三是改進科研評價。破除“唯論文”“唯項目”“唯帽子”等傾向,強化學術貢獻、社會貢獻的評價以及支撐人才培養(yǎng)情況。四是堅持教師分類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事實上,回歸教育的本質,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探索和改進教育評價方式的前提,也是建構公平、健康教育評價體系的根本旨歸。只有以正確的教育價值觀為導向,才能充分調動各類教育主體回歸教育本質,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教育價值。
一、辯證施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方法論原則
《總體方案》旗幟鮮明地指向破除“五唯”痼疾,指出要“堅持統(tǒng)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wěn)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辯證施策的方法論原則。
(一)堅持“不唯”與“多維”的辯證統(tǒng)一
“唯”就是唯一、絕對,“五唯”痼疾實質上是教育評價標準的過度單一化,簡單地以“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yè)水平、以“升學”來評價學校的辦學水平、以“文憑”“論文”“帽子”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盡管上述五個方面都是構成教育評價的不同維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現狀,但在每個維度之前都加上“唯”,這就導致教育評價的維度變得單一、片面和狹隘,缺乏合理性、科學性與全面性。以“唯”作為評價導向,其結果就是導致教育評價的異化,即作為手段的教育評價與育人為本的教育目的之間發(fā)生錯位,評價的工具性凌駕于教育的價值性之上,并最終使“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和學以成人”的過程被“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結果導向所遮蔽。
“不唯”并不意味著“不要”,破“五唯”的關鍵是要立“多維”,即要在教育評價內容、教育評價方式和教育評價手段上實現從片面到全面、從一維到多元、從剛性量化到質量結合的轉化。一是在教育評價內容上要系統(tǒng)地考量,統(tǒng)籌兼顧。破“五唯”并非廢止“分數”“論文”“帽子”等指標,而是不把它們作為唯一的標準。因此,我們要系統(tǒng)謀劃、全面考量,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教學評價內容,以確保評價不在某一個指標或某一個量上過分偏激,從而失度。二是在教育評價方式上要實現“多元”,尤其是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應根據其不同特點而有所側重。學校評價重在關注“立德樹人成效”;學生學業(yè)評價則要關注德智體美勞等影響其全面發(fā)展的各個方面;教師評價則應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教師基本職責,開展教師分類評價,以鼓勵和引導教師分類發(fā)展。三是在教育評價手段上實現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質性評價要做到不剛性、不賦值,應盡情展現特長、經歷等事實性和過程性內容。
(二)堅持“結果”與“過程”的辯證統(tǒng)一
“五唯”導向過分看重“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量化指標,也折射出對結果評價的過分遵從,而忽視了學校建設、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需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結果評價重在考察對教育預設目標的完成情況,雖然客觀上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過程,但是任何結果的呈現或取得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過分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則會遮蔽掉結果生成的諸多原因、必經過程和必要環(huán)節(jié),進而遮蔽結果與原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從而導致教育目的產生偏差,使教育價值發(fā)生異化。
“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在教育評價中對結果的評價和對過程的評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必須堅持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從評價維度來看,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具有差異性,它們在內容、方式和功能上都各有側重。結果評價是一種事后評價,一般根據預先設定的指標來評價,具有可量化、易操作的特點,以最終結果來鑒別、判定優(yōu)劣;過程評價則是事中評價,具有實時反饋的特點,側重于在過程中改進和改善。另一方面,從實現教育目的的角度來看,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又具有一致性。這兩種評價的最終目的都指向更好地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都指向教育育人為本價值的實現。結果評價是對過程評價的定性描述,而過程評價則寓于結果評價之中,二者在教育評價中是不可偏廢的,要實現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有機統(tǒng)一,就必須將過程評價貫穿于教育評價的全過程之中,使最終的結果評價具有可回溯性和可追溯性。
(三)堅持“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辯證統(tǒng)一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所謂增值評價,就是一種相對評價,即相對于學校自身、師生自身發(fā)展的評價,換言之,是以學?;蛘邘熒晕野l(fā)展進步程度為評價的標尺和參照系,是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各類教育主體開展的動態(tài)審視和動態(tài)評價。當教育評價不再僅僅關注學校、學生和教師等各類主體在教育活動中所取得的具體的、即時的結果,而是觀照各類主體的發(fā)展過程,尊重各類主體的差異和起點,那么回溯過去、審視當下、預設未來,把握各類主體前后的變化軌跡,開展動態(tài)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動態(tài)評價著重從各類教育主體自身的前后變化開展審視評價,關注各類教育主體在動態(tài)變化中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變化趨勢;靜態(tài)評價則是從相對穩(wěn)定的視角對各類教育主體的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學校、學生和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和教育評價的對象,始終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并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階段性特征。這意味著一種科學的評價體系,必然是既能夠動態(tài)考察各類評價對象的發(fā)展過程,又能考量評價對象在某些特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相對穩(wěn)定性,使動態(tài)評價與靜態(tài)評價實現有機結合。動態(tài)評價與靜態(tài)評價相互依托、互為參照,離開了對評價對象特定階段的靜態(tài)把握,便無從談及把握其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而離開動態(tài)評價也就談不上發(fā)展變化。
三、破立并舉:以系統(tǒng)思維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路徑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破立并舉,以正確的評價觀和評價導向為引領,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方法,探索更新教育測量工具,進而構建起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一)轉變教育評價觀念,尋回實質價值
促進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教育評價的根本旨歸。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轉變教育評價觀念,需要厘清作為工具的教育評價與實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我們既要避免工具與目的之間的錯位,又要從根本上扭轉教育評價的價值異化現象,防止片面追求“好的評價結果”而導致的“五唯”痼疾。
回歸教育評價的實質價值,需要充分運用好教育評價工具,促進和實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目的。一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標準,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引導評價對象朝著理想目標前進,是教育評價發(fā)揮導向功能的體現,而導向則由評價標準的方向性決定。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評價標準,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的正確發(fā)展方向,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和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進而引導各類教育主體和教育評價對象朝著實現教育目標的方向不斷努力。二是以問題為導向,發(fā)揮教育評價的診斷、監(jiān)督和調節(jié)功能。通過教育評價實現對教育的成效、矛盾和問題作出判斷,能為教育主管部門把握社會教育情況以及學校對教師與學生的教育教學和學習情況的判斷提供科學依據。三是以促進教育發(fā)展為本,發(fā)揮教育評價的激勵功能。通過創(chuàng)設評價對象共同參與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評價對象與他者參與競爭、努力發(fā)展的動力。四是發(fā)揮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通過對教育對象進行標準化、統(tǒng)一性的整體評價,可以在相對公平的價值標準中選拔出相對優(yōu)質的教育對象。
(二)重構教育評價體系,強化立體多元
重構教育評價體系,以五類教育主體評價改革為抓手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這意味著教育評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貫穿于整個宏觀教育系統(tǒng)之中,涉及各級各類教育主體和各類層次不同的學段。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需要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做好頂層設計,統(tǒng)籌兼顧各級各類主體和各不同學段,分類設計、穩(wěn)步推進,構建起立體化與多元性相結合的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
立體多元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宏觀教育系統(tǒng)與微觀教育評價系統(tǒng)的關系,使所構建的教育評價體系與宏觀教育系統(tǒng)各要素之間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如對學校的評價標準是否與國家總體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和適切性等。同時,還需進一步審視微觀教育評價系統(tǒng)中所設置的各要素的合目的性,如評價的方法與評價的目標是否具有適配性,使用評價結果對評價對象產生何種作用和影響等。
教育評價是促進和改進教育的重要工具,對于各類評價對象而言,開展教育評價的目的是使其更充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本職工作。因此,對于不同的評價對象,我們應根據其本質特性來制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方法和使用評價手段。評價對象的類型不同,采用同一種評價標準自然是不合適的,引導不同類型的學?;虿煌瑣徫宦氊?、不同學科的教師都追求同一種標準更是危險的。
(三)更新教育評價方法,指向科學精準
教育評價方法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紐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整體水平?!犊傮w方案》提出綜合運用“四個評價”,其中就蘊含著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開展教育評價,實現各類評價方法優(yōu)勢互補的內在要求。
第一,在教育評價中要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通過對評價對象可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獲取相關數量化信息,進而運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得出評價結果,具有直接明了、精確客觀、易于比較和便于操作的特點。質性評價則是通過非數量化的信息,運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得出評價結論的一類方法。這類方法強調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整體性發(fā)展,具有全面、及時、靈活和深入的特點。但由于質性評價方法更關注不同教育主體間的差異,更多地采取開放、即時的評價方式,就容易導致評價標準的不穩(wěn)定性。同時,它對評價結果的闡釋主要依賴評價者的個體經驗,所以存在主觀性強等問題。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實際上是兩種優(yōu)勢互補的評價方法。一方面,任何教育活動都必然有其客觀性和可測性的一面,量化評價可以提高評價的效率;另一方面,教育活動始終是人的活動,其中有許多單靠簡單的實證化、數量化信息無法解釋的本質特征,這就需要質性評價對評價對象做更深層次的解釋。量化評價體現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規(guī)律性層面,體現教育評價的合規(guī)律性;質性評價則體現教育評價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層面,體現教育評價的合目的性,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第二,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高新科技,為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方法賦能。兩種評價方法的結合最終必須落實到評價方法與評價技術的結合上。特別是在強調“探索增值評價,強化過程評價”的大前提下,信息技術和大數據能夠為全過程追蹤教育評價對象并進行縱向評價賦能提供有效支撐;同時,大數據還能為不同的評價對象之間的橫向比較評價提供技術支持。
責任編輯:謝先成 孔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