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新 王小禹
關鍵詞 地理核心素養(yǎng);范例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12-0063-03
現代社會知識總量激增。如何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其綜合思維和適應能力,成為當下教育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范例教學即通過對典型事例的教學,讓學生掌握規(guī)律性知識,從而達到觸類旁通,這無疑是學習各種知識、適應社會變化的重要方式。運用范例教學進行地理教學設計,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使教學過程完整流暢,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獨到之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一、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范例教學的關系
范例指好的例子,范例教學是指根據好的、典型的、特別清楚的例子進行教與學,即使學生能依靠特殊(例子)來掌握知識,并能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范例性地闡明“類”的階段、范例性地掌握規(guī)律和范疇的階段、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經驗的階段。
在地理教學中使用該方法的前提和關鍵在于“相信學生并非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能力和知識儲備”。教師的任務就是探究如何將新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相聯(lián)系,引導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中有關圖式的同化與順應。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包括四個層面,筆者認為這些層面可以通過范例教學的四個階段進行,而這又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知識層面和社會層面(如圖1所示)。
第一,對學生從區(qū)域認知、遷移能力到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體現了范例教學在知識層面的作用:首先,學生通過對“個”與“類”不同尺度區(qū)域的把握,掌握認識區(qū)域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區(qū)域認知能力。其次,學生在由“個”到“類”的過渡中,在教師不解釋原理性知識的情況下,能在一定程度上運用知識實現對同類問題的解決。經過前兩個階段,學生就會對范例背后隱含的原理性知識或規(guī)律形成一定的思考,但又不成體系,此時他們的求知欲會進一步被激發(fā)出來。最后,教師通過第三階段引導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綜合思維。經過以上三個階段,整個教學過程就會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效果。第二,范例教學對社會層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觀的培養(yǎng)上。教學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最后的落腳點一定是培養(yǎng)實踐力。在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經驗的階段,學生通過對影響類、意義類等現實性問題的學習,獲得“用知識解釋生活,因知識改變生活”的正確信念,科學地看待個人與整體、人類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樹立人地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范例教學
(一)地理范例教學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是“個”的分析,即是用某個具體的、直觀的范例去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在地理課堂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呈現范例、提供材料并提出問題,學生分析材料、思考問題并回答,雙方共同進行知識整合。
第二階段是“類”的推知,即通過對“個”的認識,去探索類似的現象。這在課堂中表現為教師選擇與范例本質屬性相一致的知識進行疊加或拓展,并布置思考任務,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
第三階段是總結規(guī)律,即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隱藏在范例背后的規(guī)律性知識,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掌握本質的、規(guī)律性的知識是學生能夠進行舉一反三的前提。
第四階段是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經驗的階段,即體會所學知識對個體適應社會、改造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引起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思考。本階段旨在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提高其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范例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高中地理“氣旋”為例
表1所示為基于范例教學的“氣旋”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
(三)地理范例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及建議
問題1:教學中對地理教材中的實例應用不足
建議:地理教材中的實例是在教育專家們的重重把關之下篩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基礎性,是重要的范例資源。本文對人教版地理教材04版和19版本的實例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19版教材中,實例的數量大幅增加。這說明了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實例來組織課堂、實施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地理教學的重心是要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社會責任感。
問題2:范例教學過程劃分機械
建議:以問題推動教學過程?;诜独虒W的地理課堂一定是以問題推動的,即教師針對呈現的圖文材料提出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掌握知識。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第一,問題要精準得當。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知識設問,切勿在細枝末節(jié)上做文章,以免增加學生的認知負擔,影響學生對核心內容的把握。第二,問題之間要有邏輯關系。教學是以多個問題串聯(lián)起來的過程,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間的邏輯順序,遵循從自然到社會、簡單到綜合、具體到抽象的編排原則,使整個教學過程銜接順暢,以保證課堂的整體性。
問題3:范例選編缺乏代表性和引導性,材料冗長
建議:范例及其材料的選編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學科的知識邏輯。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教師應把握以下四點:第一,典型性。在“個”與“類”的階段中,教學材料必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影射范例所隱含的原理性知識。第二,時效性。尤其是在“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經驗的階段”中,教師應關注時事熱點,提供的實例及問題要有時效性和新穎性。第三,生活性。材料選編要盡量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發(fā)現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提高其學習熱情。第四,材料編寫要言簡意賅,只保留與課堂相關的內容。
三、小結
范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思考、學習、遷移、再思考的螺旋式上升發(fā)展的狀態(tài)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限于傳授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讓學生獲得并掌握知識及思考與判斷問題的方法,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的是生產性的知識,獲得的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這是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所必不可少的素養(yǎng)。
責任編輯:謝先成 孔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