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錦喜
【摘要】著眼于新課改背景下,為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密切師生交流,通過雙方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小學數學具有基礎性、應用性與嚴謹性的特點,其對助力學生邏輯思維、實踐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教師在構建生態(tài)課堂中,既需關注學生的表現與感受,使其具有質疑能力、問題意識;還應轉變授課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變。在此,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展開對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創(chuàng)新探思。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師生交互;探思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與新課標均提出:“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教育教學工作面向人人?!盵1]為了給孩子的未來成長、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并及時推進因材施教,讓不同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認識數量關系,了解多樣化的空間形式,以助力他們的知行合一。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問題,還要促進師生之間開展有效的交往互動,增強對班級學生的了解,讓學生具有自主探究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意義
(一)概念解析
所謂“生態(tài)課堂”,即應當將教學課堂視為微觀生態(tài)系統,注重教學工作靈活性、趣味性、開放性和實效性等的有機統一[2]。在精彩紛呈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并非固定的,而是應在“生本”意識的引領下,實現相互促進、有效交流、互相影響,以便展開生態(tài)教學,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汲取知識,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加強“師生交互”不同于傳統課堂中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其需基于民主和諧、生動融洽的背景下,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有序,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具有自主提問意識。即便在課后,師生也可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實現學習觀點的交互,展開積極探討。
(二)意義分析
1.有助于化解傳統課堂存在的教學問題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存在氣氛呆板、教學方式單一、缺乏人文精神、學生十分被動等各種問題,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立足于構建生態(tài)課堂的視野下,促進師生交往互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有助于系統化開展教育教學,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探究有效的學習方法,實現快樂學習,增強實踐能力。進而,教師要助力小學生應用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交流能力的協調發(fā)展,使其注意總結學習問題。教師可將這些問題化為寶貴的課堂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使其能利用數學知識分析、觀察、探究與解答多樣性問題。
2.有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促進生態(tài)課堂建設,密切師生之間的教學交互,還將顯著提高授課效率。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依照教材重難點、施教經驗進行備課,課堂教學工作也多按照設定好的授課計劃推進,全程幾無驚喜可言。促進學生自主提問,關注師生互動,有利于發(fā)現問題,匯總錯誤,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印象。
3.有助于增進師生對彼此的了解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師生角色的定位,在生態(tài)課堂中促進師生交互、共同探索,有助于加強師生對彼此的了解。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學情,選擇適宜性、科學性、有效性更強的教學引導方式,使學生把握重難疑點,不斷積累知識,愿意與教師、同伴分享學習感受與想法。
二、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促進學生融入
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各種相互影響、緊密聯系的生態(tài)因子。任何一項生態(tài)因子發(fā)生細小的變化,都可能會引發(fā)奇妙的連鎖反應。鑒于課堂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構建精彩紛呈、趣味盎然的課堂,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準備,也需學生的積極參與。為了讓學生聚精會神,使他們融入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對生態(tài)課堂氛圍的構建。并且,教師應當在看得到、摸得到、能體會的環(huán)境中,促進學生展開知識探索,促進直觀認識與抽象認識的結合,進而降低數學知識學習的難度,讓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更具完整性、針對性和層次性。
例如,在《倍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發(fā)豆子,讓他們通過動手實踐,認識到“10里面有幾個2?幾個5”“12里面有幾個3?幾個4?”等相關認知。再結合3顆黃豆可以換1顆綠豆,4顆綠豆可以換取1顆紅豆,2顆紅豆換1顆黑豆的“統一豆子”游戲,讓他們將手中不同顏色、數量的豆子在與同伴交換中變?yōu)?種。通過游戲化教學,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促進對生態(tài)課堂的打造。教師可結合學生在游戲中產生的問題,對其加以指導和輔助,使其了解數量關系,認識倍的概念,從而巧妙促進師生交互。
(二)關注多元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習興趣
重視對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加強小學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需要教師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選取有效、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并且,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總結、質疑與提問的能力,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在慕課教學、翻轉課堂、混合施教、思維導圖與支架式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獨立探思的機會,使其形成自主預習能力,更好地獲取知識,升級自我認識。繼而,讓小學生感受數學廣泛的應用性,具有操作能力,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從而使其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助力高效、和諧的數學生態(tài)課堂構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例如,在《條形統計圖》教學前,教師可出示本市6月天氣情況,使學生以畫“正”字的方式對晴天、雷雨、多云等不同天氣情況進行記錄。教師可以準備微課件,促進學生認識統計圖,了解在數據采集、分析、整理等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繼而可引出多元問題,使學生思考哪些不便用條形統計圖展示,讓其感受不同統計圖的應用和作用。在生態(tài)課堂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預習成果,總結學習感受,提出問題,并結合這些寶貴的素材,展開教學互動和交流。
(三)優(yōu)化教學過程,密切師生交流
為了使學生升級學習感受,形成高階思維,促進他們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應用意識、建模能力與推理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還應注重優(yōu)化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過程,深入到學生群體當中,了解其真實的感受與想法,以改進教學方法,密切師生關系,實現多邊教學互動。只有關注生態(tài)課堂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啟發(fā),與其及時溝通,才能促進他們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形成探究學習意識,讓教學工作面向全體學生[3]。
例如,在《簡易方程》教學中,為了提升生態(tài)課堂的授課效率,促進師生交互,教師可進行分層施教——面對數學核心素養(yǎng)強、基礎良好的學生,可在線向學生推薦慕課視頻,培養(yǎng)其數學探究意識,化解重難點問題,使學生具有靈活應用知識的意識,在課堂中進行教學“拔高”,給學生準備相對復雜一些的問題;面對數學素養(yǎng)尚可、思維反應能力欠佳的學生,教師可以促進生生互動,讓他們借助天平展開操作,加深對用字母表示數、列等式的理解,能夠進行對比學習,分析分式計算與方程的差異,具有實踐意識,形成新的理解;對于學困生,鑒于學生理解能力、領悟水平有限,教師可培養(yǎng)其數形結合意識,引導其理解等式不變的規(guī)律。教師還應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與探析,增強其知識獲得感,鼓勵他們積極提問,從而逐漸提高教學難度,突破方程學習的難重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邁向“最近發(fā)展區(qū)”[4]。
(四)促進全面評價,助力師生發(fā)展
構建數學生態(tài)課堂,促進師生交互,實現創(chuàng)新教學,應形成師生之間的雙向評價,讓教師通過學生的評價,認識施教工作中的不足,優(yōu)化學習目標,明確前進方向。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各項表現,設定權重的占比,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
例如,教師可借助智能平臺,對生態(tài)課堂教學進度、情況等進行全面跟蹤,對其實施動態(tài)進行評估。同時,教師應增強授課反思意識,及時對施教效果進行觀察,對學生課堂反應進行分析,選取更有效、學生易于接受的引導方式進行教學。在《節(jié)約用水》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增加對其思維活躍度的考量,鼓勵其創(chuàng)新實踐,形成運算分析思路。
綜上所述,基于“生本”理念下,為了給小學生營造愉快融洽、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實現對生態(tài)課堂的打造,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教師優(yōu)化教學理念、密切師生之間的交互,使學生形成主人翁意識,才能扭轉其在課堂中被動聽講、興趣淡薄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深入學習與合作交流,使他們能夠提出問題,進行獨立探索,運用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更好地解答、分析問題,得出較為合理的答案,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5]。
【參考文獻】
[1]王于樵.師生互動視角下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有效構建[J] .教育觀察,2019(12):28.
[2]林雪嬌.構建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策略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5).
[3]李巧珍.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新思考[C]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2020(11).
[4]吳娜.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構建和教學策略研究[D] .寧波:寧波大學,2019(6).
[5]魏德文.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對話式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