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艷
摘 要:目前的教育評價開始轉向關注“人”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高考評價體系在教育功能上,實現(xiàn)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轉變。面對這樣的教育評價和人才選拔,應該教給孩子什么?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些永恒不變的教育話題,社會和歷史給出了最全面的答案: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高質量的教育,促進其個性全面和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教育評價;最有價值;知識;全面發(fā)展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教育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蕙青在《中國考試》雜志2021第一期中的一篇文章《全面推進高考內容改革 助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中涉及幾個新的教育命題,接下來我們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
一、評價功能反映出教育所依據的哲學范式的轉變
哲學可以說是對宇宙包括自然社會及人生的思考。受西方形而上學哲學的影響,我們關注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這種看法影響著我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影響著包含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教育強調的是社會至上和技術至上的科學主義,使得教育教學成為一種工具理性,即主體對客體的操作,教學陷入教師中心論,隨后很長時間,我國的教育又提倡“學生為中心”,學生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彰顯,但是這種認識和教師中心論一樣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哲學范式,教材內容依然是唯功能主義、實用主義。但是這種范式恰恰又是當時工業(yè)時代所必需的。班級授課制,恰恰能滿足短時間之內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大批量有用的人才,這就是工業(yè)時代最適合的教育。這就是“知識能力立意”的教育。
眾所周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西方科學精神和形而上學都面臨著危機。一些思想家意識到“理性”與“科學”帶給人們在精神上、在“生存境遇”上的局限與危機,很多中外的教育家提出要“化危為機”,同樣,面對這樣的局面,如何化解危機各種命題和學說層出不窮,借用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說法,這些思想在內涵上往往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家族相似”,在現(xiàn)代哲學中“生活世界”一詞是使用最高頻的一個概念,馬克思、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哈貝馬斯等人都使用這一概念,是現(xiàn)象學的專屬名詞,當現(xiàn)象學應用到教育領域之后,教育的研究范式被馬克思·范梅南等教育哲學家重新探索,教育領域科學邏輯學式的研究范式轉向了現(xiàn)象學范式。教育也相應的從功能主義、實用主義轉向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相結合的范式。教育評價也開始轉向關注“人”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高考評價體系在教育功能上,實現(xiàn)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轉變。
二、對國內外教育現(xiàn)狀的認識
1.國際局勢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世界杰出人才比例:美國52%,英德各15%,中國5%;其次高等教育中,中國的博士:理工科應用層面占50%以上,但是應用成果卻不多。教育學的比例占1%;美國的博士:教育學占18%,社會科學占10%,人文科學占13%,以少的理工科帶來了巨大的應用成果。大量的投入帶來不成比例的成效,問題出在哪里?根源在于教育。我們強調科學,我們有偉大的文化感,但是我們缺乏的是什么?創(chuàng)造力,缺乏人的個性。
目前,世界格局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進入了工業(yè)4.0時代,人工智能撲面而來,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風景,令人眼花繚亂。教育作為影響世界格局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被世界格局影響著。對目前世界格局變革的規(guī)律性、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的探析,是我們把握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層次性、政治性的前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的變革必然會直接影響著教育。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的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成為我國教育在新發(fā)展階段面對全球新局勢的重要方面。
2.國內現(xiàn)狀
國內教育眾聲喧嘩:國家、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全面都在用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精力和智慧,但還是嘩然一片。教育衍生出了諸如社會培訓機構、留學機構、國際學校、特長班、教師有償補課、網絡課程、辭職網紅等一系列的社會流行機構和現(xiàn)象。尤其是課堂革命:種種的革命;翻轉課堂,種種的教育理念:先學后教、誘思探究、教學案、導學案等,尤其是佛蘭德課堂互動分析更是對課堂師生關系進行深入靈魂的分析,教師說了幾分鐘,學生討論了幾分鐘,還有幾分鐘是混亂的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和傳統(tǒng)課堂進行較勁,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
貌似教育出了問題,貌似進入“內卷”狀態(tài)。但實際上今天的教育比我們所處時代的教育的確是大的飛躍,教育在進步,全面在努力。從根源上看,只是時代發(fā)生的變化,原有的教育模式無法適應今天的人的發(fā)展需要。以上種種喧嘩都是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的調整適應。主流教育正在受到挑戰(zhàn),主流教育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會推向家長和校外。因此種種的存在即是“合理”,即是“需要”。
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學校無法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你需要吃鮑魚、我需要吃青菜、他要吃大蝦,不再停留在溫飽問題,而是更高層次的需求。高質量的教育通俗來講就是有郎郎、有姚明、有錢學森、有巴金、有莫言的需要。
課堂教學中心滿足的是工業(yè)時代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要求,最優(yōu)秀的教師、最高效的課堂培養(yǎng)也只是“千人一面”,均值高,均差小,杰出人才稀缺,有獨特個性的很難嶄露頭角。無法應對信息時代的個性化要求?,F(xiàn)在到了智能時代,個人定制時代到來。限量版、量身打造,人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個性發(fā)展受到重視。因此,個性化的主流教育就出現(xiàn)了。
三、適合的教育
這就是由課堂中心到課程中心,課堂革命的時代真正到來。要辦高質量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既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又能滿足個性化的發(fā)展。我國的教育法規(guī)和政策中多次提出要辦適合學生的教育,2019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發(fā)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正視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努力適應每個學生的潛能才智,給學生最適合的課程支持,全力助推每個學生在挖掘自身潛力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脫穎而出。
在目前的高考評價體系中“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命題直接指向我們的教育目標,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們要教給孩子什么?我們的教育要想成為高質量的教育,就要構建高質量的課程。衡量課程質量的維度:第一,課程的門類和種類多;第二,課程要有不同性質、層次和傾向;第三,學生有選擇課程的權利。高中課程改革到目前已進行十幾年,從實驗稿到2020年修訂稿,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翻天覆地的教育革命悄悄完成。
高質量的課程改革所對應的就是今天的考改??际裁??怎么考?
面對這樣的評價考核“考什么”,我們該教給孩子什么呢?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些教育的根本問題給出了高考領域的答案。顯然高考的標準答案是由我們的教師來解鎖的,我們要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知識”。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闡述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到現(xiàn)在已經歷時百年,百年對一個人的發(fā)展來說很長,但對于教育的發(fā)展史來說又很短。近百年來,斯賓塞的答案已經不重要,但是“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卻成了中外教育界不斷研究和追問的永恒不變的話題。當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要研究當代學生或者是未來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構建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教給學生“有價值的知識”,試問教師教給學生什么樣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在目前教育這個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里,有價值的知識即是目前教育所處時代的教育目標。指向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命題的提出。2021年1月的教育大會提出教育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價值導向:以人民為中心。阿普爾提出的“誰的知識最有價值”也一直是教育研究關注的話題,這一議題的提出同樣直接把教育指向了人,轉向對人的關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價值是從人們對滿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是主體以自身的需要為尺度對客體意義的認識,其價值的大小在于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那么,課程知識的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課程知識對作為主體的人的滿足程度。換言之,人是衡量課程知識價值大小的尺度。
面對目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因素日益增加,我們要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思考教育的使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都要靠教育。我們肩負共同使命,任重道遠。我們正在為尚未出現(xiàn)的需要培養(yǎng)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20年以后的人才,我們絕大多數(shù)教師“學”在工業(yè)時代,“教”在信息時代,今天面對的卻是“智能時代”,而且要培養(yǎng)的是“國家未來10年甚至20年需要的人才”。作為教師,再也沒有比培養(yǎng)中國心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沒有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沒有比培養(yǎng)年輕大腦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沒有比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沒有比立德樹人、為國育才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沒有比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更重要的使命了。
參考文獻:
[1]楊明剛.還原、交互與體驗:現(xiàn)象學視域中的音樂教育過程再認識[J].大學教育科學,2015(6).
[2]楊曦帆.音樂教育、多元化與現(xiàn)象學哲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1).
[3]尚建科.在眾生喧嘩中重構音樂教育哲學[J].中國音樂,2013(3).
[4]黃忠敬.誰的知識最有價值?論衡量課程知識價值的“人的尺度”[J].課程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