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浩
[摘要] 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對信息化媒介的運用存在誤區(qū):過度依賴信息化媒介,誤用、亂用、濫用信息化媒介,淡化了語文課的“語文味”。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找準語文教學與信息化媒介融合的契合點,立足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回歸語文教學本真,科學應用信息化媒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信息化媒介;高中語文教學;應用誤區(qū);運用策略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媒介被越來越多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給高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與學的形式變得更多樣、靈活,語文課堂更具魅力。但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信息化媒介的運用存在不少誤區(qū)。對此,我們要把握信息化媒介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找準語文教學與信息化媒介融合的契合點,合理恰當地運用信息化媒介,讓高中語文課堂因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而增彩。
一、信息化媒介在教學應用中的誤區(qū)
信息化媒介在教學中具有強大的應用功能,但任何新事物都有它的利和弊,關鍵還是看怎樣合理應用,不能讓它完全限制、固化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有時候,過多絢麗的圖畫、炫目的特效和刺激的音效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桎梏學生的精神,給教學帶來負面效果。
(一)過猶不及
有些教師使用信息化媒介過多、過濫,整堂課看到的都是眼花繚亂的圖文,以及吸引眼球的視頻。課堂教學中,沒有預留充足的學習時間,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是否理解消化知識,幻燈片一張接一張地快速切換,這就變成了另一種填鴨式教學,教學效果甚微。[1]比如,有教師執(zhí)教《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課文的時候,準備了很多圖片資料、視頻資料。有骨瘦如柴的俘虜、巨大的焚尸爐、幸存婦女等圖片,還有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錄片以及《辛德勒名單》等電影片段。這堂課表面看起來信息量很大,教學容量大,但學生對課文內容卻一知半解,語文課幾乎變成了歷史課。
(二)無的放矢
語文需要品味,尤其是經典散文,更要一遍遍地誦讀,慢慢去咀嚼、品味、感悟。但是,有的老師不考慮所用的信息化媒介是否必須、恰當,將語文課上成了“視頻閱讀課”,喧賓奪主,和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如《鴻門宴》教學,原本的學習目標是學習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課堂上,有教師卻耗費較長時間播放電影《鴻門宴傳奇》中激烈的打斗場面。這樣一來,信息化媒介的引入就偏離了原本的教學目標,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的關注,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華而不實
有的老師在使用信息化媒介時,大量堆砌圖片和音樂,課件越做越漂亮,背景色也五彩繽紛。課堂上,學生注意力都放在動畫效果上面,卻忽略了對課文中優(yōu)美語言文字的品味,給教學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先播放幾分鐘“秋日美景”視頻,接著又展示多首寫秋的詩歌以及風景圖片。學生目不暇接,來不及細細品味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和精巧的構思,一節(jié)課就匆匆結束了。
以上誤區(qū)的產生,既有高中語文教師過度依賴信息化媒介的緣故,更深層的是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語文課歸根到底是語言的實踐,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手段最后都要落實到這上面來。反之,倘若把作為教學輔助的信息化媒介當成增強語文課堂趣味的“靈丹妙藥”,結果只能是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二、信息化媒介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信息化媒介應用于語文教學,必須思考“為什么要融合、怎樣去融合”這兩個問題。切不可濫用信息化媒介,把高中語文課上成圖片欣賞課、電視電影課,讓學生只是覺得有趣,而沒有切實提升語言應用水平。我們要了解信息化媒介,善用信息化媒介,讓它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要以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和提高課堂效率為準則,將信息化媒介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效融合。
(一)回歸教學本位,保持“語文味”
信息化媒介的使用只能適量而不是多多益善。高中語文課堂的主角是語文本身,信息化媒介應用只是輔助教學,不能為了課堂的表面熱鬧而讓信息化手段取代語文本質地位。要本著高效、有用、經濟的原則,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將信息化媒介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比如,在教學《寶玉挨打》時,教師圍繞著讓學生領悟寶玉的反叛精神與賈政所代表的封建世俗之間的矛盾。因此,選取補充播放的視頻片段都是能反映寶玉乖張性格的,著眼于寶玉的精神世界,而非隨意播放??梢?,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介的時候要認真考量是否契合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學生看到圖片、視頻固然欣喜、雀躍,教師卻不能為了迎合他們的趣味而失掉了“語文味”,那樣只會得不償失。
(二)回歸語文本源,構建審美課堂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2]語文課堂教學要有的放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教學目標實現而展開,不因信息化媒介的引入而改變。語文教學的語言素養(yǎng)導向,決定了語文教師要主導課堂從語言的視角出發(fā),帶領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細嚼深品、披文入情。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化媒介兩方面的優(yōu)勢完美地結合。在利用信息化媒介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后,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神態(tài)、充滿鼓勵的眼神和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引導學生潛心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從而感悟語言藝術魅力,收獲語文學習樂趣。
(三)回歸學生主體,助力素養(yǎng)提升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首先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媒介無疑給我們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供了便利。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介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并讓學生融入情境,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深化語文實踐,體現他們在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去搞一些華而不實的花哨情境。
比如,在教完現代詩歌單元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創(chuàng)詩歌,把好的作品做成PPT,并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上臺朗誦。朗誦者聲情并茂表演,其他學生則認真傾聽。這一活動激起學生的審美愉悅,較好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如,開展每周“讀書報告會”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講經典、演經典。學生對此興趣很高,通過播放“視頻”“飛花令”“擊鼓傳花”等多種形式,他們講名著、做古代文化知識問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積累了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思維、語言、文化審美品質得到了鍛煉。可見,運用信息化媒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只是手段,應服務于語文教學活動。只有讓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充分參與其中,才能實現語言素養(yǎng)的切實提升。
總之,信息化媒介的應用深刻改變了以往“一支粉筆書中夾,一根教鞭空中劃”的教學模式[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充分享用“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技術進步,將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恰當地應用,以推動語文教學朝著更好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慧單.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應用誤區(qū)和合理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05):155-156.
[2]鄭仁榮.欲思其利 必慮其害 欲思其成 必慮其方——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利弊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4):44-46.
[3]李永丹.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及運用的基本原則[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3(09):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