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玲, 孫炳文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國外話語標記語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主要有三種流派:Fraser[5]為代表的句法語用流派, Schiffrin[6]為代表的連貫流派,Blakemore[7]為代表的認知關聯(lián)流派。受國外話語標記語研究的影響,我國學者1980年代開始關注話語標記語[8-12]。本文基于自建的語料庫,將話語標記語定義為:常以短語、副詞、連詞、小句的形式出現(xiàn)在新聞發(fā)布會問答中,通過其程序意義構建話語,傳遞情感,幫助聽話人更好地理解話語的單位。近年來,隨著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需要與話語標記語的深入研究,部分學者關注到外交話語中話語標記語的重要作用[13-14]。在分析外交話語中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基礎上,基于目的等效框架深入探討話語標記語翻譯的等效問題,以此幫助譯員在目的語中恰當使用話語標記語與口譯策略,實現(xiàn)口譯最大程度的目的等效,最終推動外交活動的成功。
翻譯本質上就是追求信息的準確傳遞與情感的對等,早在上世紀60年代,奈達[15]提出了功能對等,強調翻譯不應求文字間死板對應,而要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雖然得到了國內外廣泛的認同,但在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可操作性上一直備受質疑。國內學者對于翻譯的“對等”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關于翻譯對等的維度與理論可行性方面尚缺乏說服性。楊明星[16]提出“政治等效”的概念、原則與與翻譯方法,但都是一些較為宏觀上的翻譯指導。蔡力堅[1718]以聯(lián)合國、政府公文為例探討翻譯的“動態(tài)對等”與“效果對等”,強調翻譯對等應是多維的,雖然給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與要求,但沒有給出應從幾個方面,如何實現(xiàn)“對等”。
孫炳文[19]針對機構話語翻譯提出“目的等效”框架(Goal Equivalence)。為達到目的等效,譯員需要平衡“語言文化”、“ 社會機構”、“ 話語使用者”三個目的子維度。外交話語,作為典型的機構話語,其翻譯本身具有較強目的性與復雜性。另一方面,話語標記語作為組織和構建話語的話語策略,反映說話人的交際目的與意圖,往往被人們所忽略?;诖?本文運用 “目的等效”翻譯框架,來分析外交話語中話語標記語的翻譯等效問題。目的等效具體分析框架見圖1。
圖 1 機構話語翻譯中的目的等效分析框架
分析話語標記語翻譯的目的等效問題,首先需界定與區(qū)分話語標記語本身的語用功能。在目的等效三個子維度中,“語言文化”層面更多反映話語標記語的語篇功能;“社會機構”與“話語使用者”層面主要涉及話語標記語的人際功能。
本文語料源于近兩年答中外記者問與作者自建小型外交語料庫,共計2萬余字?;诶钚忝鞯脑捳Z標記語分類,將外交口譯中話語標記語的功能分為兩大類八次類:1)語篇功能話語標記語(textual functional discourse makers),包括主題相關標記語(話說),銜接連貫標記語(所以),解釋說明標記語(也就是說),證據(jù)來源標記語(據(jù)悉);2)人際功能話語標記語(interpersonal functional discourse markers),包括模糊表達標記語(可以說),明確的表達標記語(當然),評價態(tài)度標記語(實話說),交際主體標記語(我們知道)。并使用關鍵詞檢索與手動校正統(tǒng)計。表1為所收集的不同類型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及其頻次統(tǒng)計。由表1可知:語篇功能話語標記語總計73個,其中銜接連貫類數(shù)量最多,占比高達約47%,其次是話題結構類,占比約29%,再次是注釋說明類,占比約24%,而證據(jù)來源類在收集的語料中沒有出現(xiàn),本文認為是發(fā)言人在描述事件時,為避免因來源模糊或因引用他人言論觀點而導致話語可信度較低,甚至導致外交誤解與沖突,而盡量避免使用證據(jù)來源類話語標記語。
表1 語篇功能話語標記語
由表2可知:人際功能話語標記語總計32個,其中含糊表達類和明確表達類在源語使用較多,分別占比約為44%和53%,交際主題體類占比最少約為3%,而評價態(tài)度類在原文本中沒有出現(xiàn),但在譯文中,口譯員根據(jù)語境適當增加了一些評價類標記語,如significantly,以此表達對中國取得成就的肯定與贊揚,但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外交翻譯的客觀性與嚴謹性。
表2 人際功能話語標記語
基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語篇功能中“這個”,“呃”出現(xiàn)較多,人際功能中 “當然”出現(xiàn)較多。在具體的語境中這三個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都具有多樣性,譯員需根據(jù)具體語境,對其語用功能與目的進行分析,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等效。
2.2.1話題相關類話語標記“這個”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多作代詞特指“this”。在較為復雜的交際過程中,也作為話語銜接標記語,在相關目的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起到話語銜接的作用。外交口譯員,必須考慮到所有相關方的目的與利益,根據(jù)具體語境與文化差異,在充分理解說話人言語意圖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取舍與翻譯。
例(1):
李克強:…因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這個1,要做的事情很多?!F(xiàn)在大數(shù)據(jù)顯示,這個2,“一老一小”的問題,…。這個確實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Interpretation: …Any issue …mportanceandhere are still a lot of things … related to aged and child care …and this must draw closer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分析:這里的語境為李克強回答中國新聞社記者關于詢問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舉措。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推進改革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偫淼谝淮卫谩斑@個1”來組織話語,起到連接上下文的語用功能。在口譯過程中,口譯員通過標記語功能與說話人目的分析,將其翻譯為“and”,來連接總理上下文,體現(xiàn)了譯員的譯有所為。在表達“一老一小”問題時候,總理再次使用“這個”來延緩話語,思索填詞。在口譯過程中,譯員通過對說話人語用目的分析得知其主要作用為思索填詞,無實際意義,口譯員選擇直接省略來增加話語表達的連貫性與正式性。從說話人和口譯者的目的要素出發(fā),兩個“這個”的翻譯在詞匯的語用功能、語用目的上基本實現(xiàn)了目的等效。
2.2.2信息提示類話語標記 “呃”信息提示類標記語主要用于提供主題與信息,起到向聽眾提供或添加信息的語用功能,在一定語境下,還具有話題設立、修正或結束的語用功能。
例(2):
劉欣: …we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um, U.N. peacekeeping missions,…
T: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是聯(lián)合國維和任務的主要貢獻國….
例(3):
Trish:Um... Let’s get to the tariffs...And then I appreciate that you think China could lower some of its shares. I want to say that and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
T:呃…讓我們來談談關說問題,…我贊賞你認為中國應該降低一些股份的觀點,我的意思是我完全贊同你的觀點。
分析:話題修正或轉換是指說話人在交際時修正之前錯誤信息,或重新設立一個新話題。例(3)中語境為劉欣回答Trish關于中國國家定位問題,舉出許多中國參與維和的案例。劉欣在表達維和任務時出現(xiàn)口誤,利用“Um”來修正話語。譯者分析說話人的語用目的是為了修正話語,增加表達流暢,在此選擇省譯。例(4)中Trish在了解中國國情與定位的緣由后,利用“Um”將話題轉入了關稅問題,起到搶占話輪,轉換話題的作用。由于Trish突然打斷劉欣話語,譯員在此選擇直譯為“呃”,雖然在詞匯語義上基本相同,但較為生硬。本文認為,此處Trish搶占話輪可能是因為網(wǎng)絡通信延時,此處“呃”翻譯應為“接下來”,“好的”來轉換話輪,能更好的推動雙方交流。
2.2.3情感態(tài)度類話語標記“當然”明確態(tài)度話語標記語“當然”,主要功能為表達說話人一種肯定與自信的態(tài)度,次要語用功能有強調,解釋說明等。外交口譯中發(fā)言人或口譯員經(jīng)常使用“當然”作為一種模式話語。通過分析其語用功能與口譯,多數(shù)情況下,“當然”等效于“of course”,但在一定語境下表強調,譯員可根據(jù)具體強調的內容翻譯。
例(4):
李:當然,開放是雙向的、是相互的,就好像雙人劃船,…。只有兩人同向用力才能向前進。
I:I also want to emphasizethat opening needs to work both ways. It’s like rowing a boat: …. if both are wor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分析:這里語境為美國彭博社記者詢問中國新時代開放政策與過去最大的區(qū)別,尤其是在對外投資與貿易方面。由于前期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對外貿易受損,美國記者就此事提問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與指責意味。(語言和文化背景層面)。新聞發(fā)言人的回答不僅涉及到民族利益,也需考慮到其他貿易國對此事的感受。因此,李總理使用“當然”的語用目的是為了再次強調我國一直遵循貿易自由,平等互利互惠的理念,但合作的成功需要雙方的努力,強調對方態(tài)度的重要性。通過話語與目的分析,此處譯員把“當然”譯為“I also want to emphasize”,雖然在詞性上發(fā)生了轉變,但著重強調了我國對于中美貿易摩擦的態(tài)度,在語用上實現(xiàn)其強調的功能,同時在目的上,即文化與情感態(tài)度層面,表達了我國對于單邊貿易霸權主義的抵制與對世界貿易秩序的維護。譯入語基本與說話人的語用目的和交際意圖一致,在詞匯意義,文化與情感態(tài)度上基本實現(xiàn)了目的對等。
本研究在探析外交話語中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基礎上,比較源語和目的語中話語標記語的數(shù)量特征,基于目的等效框架深入探討外交話語中話語標記語的翻譯等效問題,以此幫助譯員在目的語中恰當?shù)氖褂迷捳Z標記語與口譯策略,實現(xiàn)口譯最大程度的目的等效。
研究發(fā)現(xiàn):語篇功能話語標記語占比較高,其中銜接連貫類占比最多,主要由于話語標記語是組織話語的重要手段。證據(jù)來源類在收集的語料中沒有出現(xiàn),應是避免導致外交誤解或沖突;人際功能話語標記語相對較少,其中含糊表達類和明確表達類數(shù)量較多。評價態(tài)度類出現(xiàn)較少,是由于譯員作為新聞發(fā)言人的轉譯者,直接代表國家發(fā)言,在一般情況下,較少使用評價態(tài)度類詞匯,以確保發(fā)言的客觀性與嚴謹性。三個典型的話語標記語 “這個”“呃”“當然”中,由于“這個”“呃”較為口語化,且通常表現(xiàn)為說話人組織語言,提示信息與話題的標記語,在口譯過程中通常被省略。“當然”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語義,在多數(shù)情況下被直譯為“of course”,但譯員仍需根據(jù)具體語境與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意譯,以此實現(xiàn)語言文化、社會機構、語言使用者三個層面上的“目的等效”,推動外交活動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