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喜林
摘要:高中所學知識繁多且瑣碎,加之高考壓力大、學習任務重,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往往缺乏課堂導入,直接講授課堂正文,枯燥生硬的講授理論知識。教師講學大都流于表面、程序性灌輸知識。對學生來說,枯燥的教學方法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甚至適得其反,帶給學生一種歷史是機械的、死板的負面感覺,不利于學生高考歷史的學習。對教師來說,重復呆板的教學方式、照本宣讀的教授課文,不能真正發(fā)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反而會磨滅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最終,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長久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導入;策略分析
引言:
歷史,是記錄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知識、經驗。從歷史中,我們縱觀古今中外,汲取經驗教訓,以防重蹈覆轍。而高考科目設置歷史,更多的是為了學生能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明禮儀、懂廉恥,不忘國恨,不負國家,以史為鑒,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自己。教師倘若機械性給學生灌輸知識,就與歷史科目的存在意義背道而馳。歷史從不是為學生增加額外負擔,絕不是僵化的,呆板的。教授歷史應當形式豐富且內容有趣。開展好教學工作,教授好歷史這一學科,就要從課堂導入開始。課堂教學對于后續(xù)課程的進行、學生進入上課狀態(tài)有重要作用。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應當積極探討并創(chuàng)新課堂導入策略。
一、復習舊知引新知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學習新課程自然也不能忘記復習舊知識[1]。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引導學生復習與新課有關的舊課知識,在帶領學生溫習舊有知識的同時,自然引入新課探究。例如,老師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時,可以先帶領學生們復習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引導學生思考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簽訂了什么協(xié)定,這些協(xié)定又有哪些巨額賠款,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清政府為了支付這些巨額賠款從哪里搜刮錢財,從而引出百姓與清政府之間巨大的矛盾,而在這種矛盾下,太平天國運動應運而生,從而自然過渡到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
二、成語、典故等巧妙引入
大多數(shù)成語出自歷史故事,來源自各種歷史典籍。運用好成語、典籍等能增加歷史課程趣味性,吸引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的主動學習性[2]。教師可以通過應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成語等就導入新教學內容,使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學習到歷史知識。同時,采取成語、典故引入這一策略時,要把握好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選取學生較為陌生或未曾聽聞的故事,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學生積極性。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聯(lián)想想象,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降低學習難度。例如,老師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大禹治水”及其背后的故事、深刻含義,講述大禹治水蘊含的古代人民不懼災難、勇于向自然挑戰(zhàn)的決心和堅強意志,由大禹引出中國古代的禪讓制,進而引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三、善于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
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伴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空前繁榮。電腦、手機、iPad的推廣、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使得獲取信息的手段多樣且便利。但是在高中課堂講授中,尤其是歷史課堂學習中,并沒有運用到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或者運用程度不夠充分。大多數(shù)學生缺少自主學習意識、自控能力不足,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足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甚至可能產生審美疲勞,讓歷史教學失去原本的意義。同時,大多數(shù)學生正是因為歷史記錄的是過去的、已發(fā)生的事,學生沒有切身感受過、經歷過,所以高中歷史課堂毫無趣味,很難對此產生興趣。但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搜索或制作與新課程內容有關的視頻或者PPT,或者通過播放一些與教授課程內容有關的歷史古裝劇,或者利用抖音、快手等青少年喜樂見聞的形式,制作風趣的短視頻等,吸引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主動性。由此,結合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導入,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有機結合在一起,還原歷史原貌,給學生帶來感官刺激,讓學生身臨其境,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生活,開拓學生眼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真正達到培養(yǎng)有歷史文化素養(yǎng)人才的需求。例如,教師在講授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中第7 講“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可以給學生放映《世界歷史-英國工業(yè)革命》,帶學生更直觀的走進英語工業(yè)革命,更深切的了解工業(yè)革命下的英國。相較于傳統(tǒng)的照本宣讀,更易為學生理解,能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講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知識。
四、總結
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也以此,許多學校、教師為了完歷史成高考任務而照本宣讀、機械教學。這樣死板的教學既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生在歷史高考中的競爭力。學校、教師應當認識到,豐富的教學形式并不會阻礙學生們的學習發(fā)展,也不會分散學生們的注意力,更不會導致學生一心兩用、心思無法集中在學習上。相反,豐富歷史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課堂引入方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改觀學生對歷史學習枯燥無味的呆板印象,從而熱愛歷史,真正學習到歷史知識、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李德鵬. 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探討[J]. 學周刊, 2019, 400(16):67-67.
[2]陳浩. 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