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燕
內容摘要:初中語文科目作為文學經典的縮影,同時也是人文教育輸出窗口,對于感恩教育傳承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xiàn)我們立足教學實際,分析慈孝感恩教育開展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針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擴大教育效用展開探討,以期培養(yǎng)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意識。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慈孝感恩教育
在素質教育視域之下,語文人文性教育功能逐漸受到關注,教育新理念賦予初中語文科目全新教育使命,促使語文教學不再拘泥于文化知識層面,加強對于學生思想、情感以及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感恩教育作為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是德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豐富了語文教育素材,加快語文人文教育功能的落地,為感恩教育有效實施提供了輸出窗口。
1.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優(yōu)勢
第一,語文教材資源優(yōu)勢。新課改推動之下,語文教學由以往的“雙基”教學向三維教學目標轉變,明確了以情感與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教育要求,教育理念融合時代特性及社會發(fā)展需求。但是不論教材版本如何變遷,對于學生價值觀及人文情懷的教育宗旨始終貫徹如一,并逐步推向規(guī)范化及日常化。語文科目本就蘊含大量感恩教育資源。新課改的提出在強化顯性感恩教育資源的同時,引導教師著力隱性教育資源挖掘,為感恩教育的根植提供了肥沃土壤。
第二,課外人文資源優(yōu)勢。我校地處素有“中國慈孝文化之鄉(xiāng)”美譽的信宜市。長期以來信宜始終保持母慈子孝的民風建設基調,形成了以孝養(yǎng)、敬親、慈愛、立身特色慈孝民間文化,不失為感恩教育強而有力的教育資源。慈孝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眾多優(yōu)秀信宜兒女,古有扶危濟困的唐朝國師楊筠松、保家衛(wèi)國守護一方平安的清初將軍楊國威等?,F(xiàn)有三年如一日照顧病殘父母的孝老愛親好兒女李燦琳、幫助多名流浪者回家樂善好施的張新尊等等。此外,信宜市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同時,構建新時期慈孝觀,建立以點帶面,以典型促發(fā)展的慈孝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諸如二十四孝經典故事、習近平總書記關注家風家教的重要講話等關于慈孝感恩的宣傳隨處可見,營造了濃厚的慈孝感恩文化氛圍。信宜特有的慈孝文化為學校感恩教育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初中慈孝感恩教育現(xiàn)狀
2.1學生對于慈孝感恩認知現(xiàn)狀。在信宜慈孝文化熏陶之下,初中學生對于感恩建立一定的認知,整體意識觀念情況較為樂觀,為感恩教育的有效落實奠定了基礎。但是初中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對于感恩的理解仍然存在諸多局限性。第一,感恩認知存在片面性。目前初中學生的感恩認知缺乏宏觀性及成熟性。具體而言,學生對于父母之恩、教師之情以及朋友之義持有正確的感恩觀念,但是對于國家、社會以及自然的感恩認知較為欠缺。很多學生表示感恩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但是當繼續(xù)追問感恩之心從何而來時,學生的回答過于表象化,甚至表現(xiàn)出迷茫之感。可見,學生對于感恩的認知層面較為淺顯,并未上升至價值觀層面,形成源自內心的認同感。第二,報恩意識較為薄弱。所謂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知恩基礎上實現(xiàn)自發(fā)性的回饋是感恩文化的終點亦是核心。但是在父母長輩萬般寵溺之中成長的學生,形成了習慣性索取,存在“理所當然”的心理認知。單憑外在環(huán)境熏陶而并未組織系統(tǒng)性教育情況之下,學生難以建立豐富的正向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存在知恩與報恩的脫節(jié),在實際中難以做到知行合一。
2.2感恩教育組織實施現(xiàn)狀。新課改推動之下,德育在初中教育體系中所占配比呈現(xiàn)上升趨勢,為感恩教育組織實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教育組織形式主要依托思想教育專項課程以及課外拓展活動,與語文學科并未建立緊密關聯(lián)性,喪失了助力感恩教育有效落實的一個重要助推劑。具體而言,其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并未融合感恩教育理念。雖然新課改明確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但是對于習慣于“雙基”教學模式的語文教師而言,完全接受并有效落實新課標要求仍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而言,教師對于新課標教學目標三個維度設置了主次之分,初中語文教學仍以知識性目標為主導,感恩教育等價值觀引導游離于核心教學目標之外。第二,教學方法限制了感恩教育的滲透。無論教學方式如何變換,教學場面如何熱烈,教師仍然是課堂絕對把控者,教學結果仍然是教師意志的體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并未擺脫灌輸式教學方式的桎梏。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缺乏話語權,不僅禁錮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力度不足,完全吸收語文文化知識尚且難以保證,更何談感恩教育的滲透與感知。
3.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3.1堅持立德樹人,樹立榜樣作用。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思想的引領者,一言一行對于學生有著直接影響。因此,感恩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堅持立德樹人教育要求,發(fā)揮榜樣作用,達到言傳身教目的。
第一,嚴于律己,樹立表率。所謂“才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事業(yè)榮譽感、感恩之心以及報恩之意,并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夠從容不迫且有理有據(jù)的引導學生思想,約束學生行為。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建立平等師生關系,讓學生切身感知教育之恩。通過身體力行感染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深刻的知恩、感恩。
第二,拓展自身修養(yǎng),助力感恩教育滲透。語文科目不同于其他教學科目,素來有“大語文”概念,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構建包含但不僅限于教材蘊含的知識,需要教師淵博的知識儲備以及過硬的指導技能才能夠充分展現(xiàn)語文科目教育內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對于文章的感悟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趣味性的課堂設計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洞悉文章精髓,實現(xiàn)師生、學生與作者、學生之間的思想交融,并內化為自我人生觀及價值觀,潛移默化中完成精神洗禮與思想的熏陶,實現(xiàn)對于感恩深層次的認知與理解。
3.2結合教育需求,著力資源挖掘。初中語文教材以及學生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恩教育素材,教師要立足新課標情感與價值觀教學目標要求,有意識的對感恩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助力感恩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其中蘊含了講述至愛親情的《秋天的懷念》、《散步》彰顯國際精神的《紀念白求恩》、家國情懷的《鄧稼先》等等。教師立足教育需求,對教材中的感恩資源進行挖掘,并結合生活實際生動鮮活的展現(xiàn)出來。例如,在講解《秋天的懷念》相關內容時,首先,教師讓學生分享與自己母親的生活日常,體會生活點滴中蘊含的母愛,并結合當?shù)卮刃⒏卸魅宋锸论E,激發(fā)學生對于母親的感恩之情。其次,設置品讀賞析閱讀問題,如文章回憶了哪幾個畫面,分別展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引導學生有感情的反復閱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傳遞的思想情感。最后,讓學生結合自身事件談一談讀后感知,將教學內容內化,形成對于至愛親情的感恩。
3.3注重內涵剖析,強化情感體驗。教學方法是知識與情感傳遞的載體,教師要推動語文教學方式多元化,激發(f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為感恩教育的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突破口。例如,《紀念白求恩》文章贊揚白求恩高尚的品格不失為感恩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但是對于當代初中學生而言,白求恩人物事跡知之甚少,對于宏觀性的國際主義精神理解不足,難以從中體會感恩內涵,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設計豐富學生感知力。首先,實施任務前置,引導自主預習。教師布置白求恩人生履歷及重點事跡資料收集任務,讓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資料,同時詢問家中長輩對于白求恩有何了解。既能夠加深對于白求恩任務的認知,有能夠創(chuàng)建親子交流機會,讓學生知恩。其次,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設備播放白求恩相關影視資料,構建教學情境,在列強侵襲的戰(zhàn)亂年代,白求恩能夠打破國界、不顧世俗眼光給予危難中的中國支持與幫助。通過感官刺激,強化感恩情感體驗,拓展學生感恩視角,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重新審視感恩思想。
3.4組織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單純依靠課堂文學熏陶難以激發(fā)學生知恩圖報自覺性。因此,教師通過組織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深化感恩教育效用。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做出以下嘗試。
第一,構建親子交流平臺。含蓄內斂是中國人情感交流顯著的特點,但也是影響情感交流的首要因素。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最為直觀的感恩方式即是通過語言表達感恩之情,拉近情感距離。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搭建親子情感交流平臺,例如,開展感恩孝親月活動,選擇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等含有特殊節(jié)日的月份作為孝親月。在孝親月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寫感恩日志并與家長交流分享、承擔家務勞動、擁抱父母等等,表達自己對于父母的感恩之情。通過親子活動向學生滲透自己很多日常行為都是知恩、感恩、報恩的表現(xiàn)。
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跳脫時間與空間限制,組織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各類慈孝感恩活動。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對信宜“慈孝之星”進行訪談,交流學習,積極加入到慈孝活動之中,如幫扶孤寡老人、為尋親人員收集資料、宣傳消息等等,為慈孝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盡自己綿薄之力。借助社會實踐活動打破學生對于感恩認知的局限性,強化對于社會、國家以及自然的感恩意識,引發(fā)報恩行動。
4.結束語
感恩是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時刻保持感恩之心才能夠讓學生時刻秉持正向價值觀去審視世界、感知學習生活。但是目前初中感恩教育存在諸多局限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并未充分彰顯。因此,教師應調整組織構建,尋找感恩教育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發(fā)揮語文教學優(yōu)勢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達成全人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葛續(xù)祖.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32):31-32.
[2]王民英.淺議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6(16):62.
[3]陳金釵,朱成華.淺論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J].文學教育(上),2017(07):54-55.
(作者單位:廣東省信宜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