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清
【摘要】統編版教材形成了以課堂教學為基本,課外閱讀為輔助,自讀為目的的三位一體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形式。它更加指向學生能力的提升。為了達到目標,教學時,要以語文要素為核心,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練習、小泡泡提示、交流平臺”,掌握閱讀策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要素? 課后習題? 交流平臺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建構小學語文“真知善行”生態(tài)課堂模式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11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113-02
小學生年齡小,所能接受的知識也相對有限。統編版教材的全面鋪開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福音,它能讓學生更有效扎實地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舉一反三,融匯貫通。從三年級開始,統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都列出單元整體目標,目標的定位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支架。溫儒敏教授說:“教的內容應側重方法的授予?!盵1]語文教學應充分地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簡簡單單學語文,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一、緊扣單元導語,分解學習目標
好的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它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梢还?jié)課教學目標的繁多,使學生疲于應付,長此于往,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在一節(jié)課中,教師應設定一兩個目標,目標之間還有直接的關聯,才不至于使目標孤立無援。語文要素是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在每個單元導語頁的右下角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它是統領整個單元的主線,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地圍繞這條主線進行教學。在主線教學的引領下,每篇課文還要在圍繞總目標的前提下,再細化為一個個分目標,分目標應更加地適應學生的學情和單篇語文教學的需要,在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前提下,使學生學有熱情,學有方向。如統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以“觸摸自然”為主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這單元的重點是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中,教師圍繞總目標進行教學時,細化成一個個小目標,力求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單元第一課《草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目標就可以設置為“邊讀邊想象草原美景,聯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課《丁香結》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體會由丁香花“結”想到人的心結,想想其他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這兩課的教學目標就是體現“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兩種方法。通過有目的地教學,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學習,想象的方法也是多角度、多層次的。
二、借助課后習題,引領教學方向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材對課后習題進行了修訂。它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指向性。課后習題利用得好,教學有側重點,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大大提升。在統編版教材中,課后練習題的設置是編者以新課標為總的綱領,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文本內容的特質精心設置而成。如《小英雄雨來》中的課后習題第二個問題是:給其他五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問題不僅暗示了文章的脈絡,還隱形地體現了文章的結構,體現出訓練的階梯性。老師應抓住這個核心問題,來引領教學,體現問題的精練。列小標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以核心問題為主線,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上課學習難的問題。試想,一節(jié)課如果問題太繁瑣,就容易讓學生不停地在問題的奔波中迷失方向,更有些同學根本沒辦法跟上老師的步子,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效益。從課后習題中找核心問題來輻射全篇,把課后習題同自身的閱讀和課堂教學體系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引導,收到較好的教學價值。
三、關注泡泡提示,導航課堂教學
方法是學生學習的基石。教材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手段,在每一堂課上教給學生一個或兩個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忽略小泡泡中的提示,這個細節(jié)雖然隱秘,但是實用,這才能體現出備課之精細,文本解讀之透徹。如:泡泡1:讀完這部分后,我要停下來想一想,這部分主要講的是什么。泡泡2:李大叔是誰?前面好像提到過,我再看看前面的內容。由此總結出學習方法:一是邊讀邊想;二是聯系上下文。很多學生在長期的你問我答的課堂教學中都成了接收知識的容器,教師強制性地往學生的腦袋里裝、灌。學生變得不愛思考、不愛發(fā)現,只想要現成的答案。教師雖然強調要做筆記,可是學生在課上做了筆記,課下卻從來不知道溫習,等到教師再次提問時,學生還是一頭霧水,連筆記記在書本的哪個位置都找不到。我們要通過“教一篇”上升為“教一類”,通過“教一類”實現“會寫出此類中的一篇”。[2]方法的導航成了學習的重中之重。教師要讓學生關注細節(jié),引領學生關注文中小泡泡的學習提示,以此為抓手來進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
還是以《小英雄雨來》為例,教師先列出第一個小標題“游泳本領高”,讓學生尋找第一部分,思考:這個小標題是怎么列出來的?!爸淙恢渌匀弧?,學生除了要知道答案,還要帶領學生追根求源,探索答案是怎么來的。學生通過尋找,目光聚焦到第一部分的第二段,找到關鍵詞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由此,教師得出概括小標題的方法:概括法(即誰+事),再和已列好的小標題相比較,發(fā)覺還有更簡潔的方法,把“誰”也省略了,體現了概括小標題的簡潔。
一種概括小標題的方法的滲透顯得太單薄,教師并不止步于此,還可以教會學生更多地概括小標題的方法,如引用法,從文章的段落選出最能體現這部分內容的一句話,以此來當小標題。學生像獵犬一樣在每個部分搜尋著。教師在課上設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方式進行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師也要摒棄一言堂,把方法教到學生的身上,教到學生的心中。讀書要“意文兼得”,即不但要知道“寫的什么”,還要知道“怎樣寫的”,這樣收獲才大。[3]因為這是學生能夠長期運用到的本領,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不可調控性。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使學生樂此不疲。在概括完小標題的基礎上,教師又引出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加上時間、地點、人物,用自己的話串聯小標題就能概括出主要內容。課末,以文帶文的拓展,是學生鞏固概括小標題方法的延伸,是學生習得方法的精彩展示。
四、善用交流平臺,助力教師教學
統編版的交流平臺很好地凸顯每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落實語文要素的輔助手段,是課堂上教與學的和諧共生。教師在教學單元課文時,滲透交流平臺的內容,對交流平臺中所展示的知識點能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教師要善于整合知識點,調整教學的順序,把交流平臺的知識用在刀刃上。
(一)細化學習過程
“交流平臺”這一板塊對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有一個細化的指導。以四下第一單元交流平臺為例,交流平臺很好地指出了《鄉(xiāng)下人家》《天窗》這兩篇文章的關鍵句。《鄉(xiāng)下人家》中的“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句話對全文有著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效果。我們依據交流平臺,可以采取兩個策略:第一,以問促讀。教學時可以對其進行內容的梳理,引導學生掌握鄉(xiāng)下人家與城里有什么不一樣?用小標題的形式呈現。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句中的關鍵詞,歸納小標題。通過板書,很清晰地呈現整篇文章的脈絡。師相機追問:這些生活是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這樣的追問,學生就會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從生活入手,再聯系課文,更能領會文章作者的獨具匠心。在領會文章內容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指向作者的表達方式:作者是如何表達對鄉(xiāng)下人家的喜愛和向往之情?以第5自然段為例:通過妙用詞語來借物抒情。第二,舉一反三。重點引導學生聚焦第一自然段,抓關鍵詞句寫出鄉(xiāng)下人家的特點。教給學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對寫法進行提煉,即先單個寫,再整體寫,將寫作方法遷移運用,讓學生寫寫?zhàn)B鴨的畫面,在寫的過程中,自由想象其養(yǎng)鴨的生活場景。
(二)學習閱讀技巧
小說的人物形象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在閱讀小說單元之前,教師可出示交流平臺,讓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本單元三篇課文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可以留意人物的動作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陡F人》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堪稱經典,是可以讓學生細細琢磨的段落,也是可以讓學生今后在習作中通過心理描寫展現豐富內心活動的一個好方法?!稑颉分邪讶宋镏蒙碛诤樗@個大環(huán)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作家談歌寫環(huán)境的不同方法,有些地方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些地方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有些地方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還有些地方直接寫環(huán)境。同樣寫環(huán)境卻用了不同的方法,緩解了讀者的視覺疲勞,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就能發(fā)現作家談歌寫作的奧秘。在引導學生體會作家談歌寫環(huán)境的不同之處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其中的相同之處。通過品讀,教師就能知道作家談歌這么處理是為了渲染緊張的氣氛,側面烘托老支書不循私情、舍己為人的人物形象。
語文教學活動應基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利用統編版教材中的各個輔助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支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自覺和自主,學有方向,學有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何捷.何捷老師的閱讀課堂實踐[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7:5.
[2]何捷.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50問[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27.
[3]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