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青
內容摘要:本文從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教學理念、“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學目的以及“做小學生的好朋友”的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分析葉圣陶的文學教育改革主張以及一系列教學改革舉措。
關鍵詞:葉圣陶 教育思想 語文教學
葉圣陶從“五四”的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和人的發(fā)展的權利的核心價值觀出發(fā),逐步形成“以培養(yǎng)現代化的中國人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體系。他的文學教育改革主張以及一系列教學改革舉措,對于新時代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一.教學理念: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中國教育報》曾登載過的一組爭鳴文章,焦點是所謂“工具性”“人文性”問題。爭論雙方對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都定性為“工具論”,認為葉圣陶重視語言教學,弱化人文精神。雖然雙方評價卻截然相反,一方認為葉圣陶的“工具論”思想是拯救語文教育的法寶,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之所以問題重重,就是因為沒有全面堅持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論”思想;而另一方則認為葉圣陶的“工具論”思想是導致語文教育陷入困境的禍根。這里且不去評價雙方如此大相徑庭的結論的對錯,僅就雙方將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都定性為“工具論”來看,這就有失偏頗。這里就有一個看問題的角度的問題。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跳出前些年語文教育教學界有關“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的角度,我們可能會對葉圣陶的所謂“工具論”會有不同的認識,也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示。
葉圣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多次提出“國文是必要工具的一種”、“語文是工具”、“語言是思維工具”、“語言是表達、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雖然每次提出這些問題時的現實針對性不盡相同,但一以貫之的是葉圣陶對語文工具性的重視。但重視語文或語言的工具性,并不意味著葉圣陶忽略語文的人文性。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結論就會大不一樣。我們如果從人的主體精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們就會看到,“人文性”和“工具性”是高度統一在葉圣陶身上的。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源頭在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他教育思想的價值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和人的發(fā)展的權利,他的教育實踐是“以培養(yǎng)現代化的中國人為目的”的,這里包蘊的葉圣陶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是再明顯不夠了。而葉圣陶反復強調的“語言是思維工具”,這一教育觀,其實也同出一源,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人的主體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視。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而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最初的重點是在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語言革命。“五四”時代中國文化處于全面反省的歷史階段,文化界對于語言文字問題的普遍關注,包含著一代文化先驅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反省。他們對語言文字問題的興趣,其總的出發(fā)點也正是在于將語言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分析語言文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而達到揭示傳統文化弊端,推動文化進步的目的。葉圣陶反復強調“語言是思維工具”、“語言是表達、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正包含了葉圣陶對鞏固、發(fā)揚和充分利用這一五四文化成果所作的長期的努力。
二.教學目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統一的歸宿史培養(yǎng)“真人”。葉圣陶的教育思想發(fā)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文化革新者們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重視人”這個根本,并以此來確立自己對民族文化進行反省的價值依據。他們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命題雖然似乎也涉及到人,但這一命題的導向卻在于“人和于天”,即不是為了張揚人性,鼓勵人“與天爭勝”,而是要人“矯治”自身,“修養(yǎng)”自身,以“唯上”、“唯他”作為行為尺度。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喪失主體性、缺少創(chuàng)造性、罕有生氣的文化。對于人的價值的否定,恰恰是中國文化落后的一個本質性原因;要使中國文化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能夠真正由舊向新轉換,這將取決于整個民族對人的價值的重視程度。葉圣陶的教育思想的內核及其形成,其實正是與五四時期文化革新的核心價值諸如“人的覺醒”、“思想啟蒙”、“人的現代化”等是相一致的。
葉圣陶從事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初的就很早提出了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和人的發(fā)展的權利問題。他的成名作《這也是一個人》(1919),就是揭露中國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是如何摧殘了一個勞動婦女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平等權利;他更早些時候的小說《春宴瑣談》(1918.2),則較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和享有人的發(fā)展的權利的問題。葉圣陶其后的一系列小說(教育小說和非教育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說都或多或少隱含著這一母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指向,是人的個性意識的自覺和人的精神的張揚,是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和人的發(fā)展權利的重視。應該說,葉圣陶恰恰是最早以自己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切中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命題,融入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作家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即如果我們將葉圣陶教育思想擺到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遷史中來加以理解,我們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葉圣陶思想的文化史意義,我們還可以從葉圣陶思想中找尋到對我們當今文化建設和文化發(fā)展的有價值的啟示。同時,從這一思想源頭出發(fā),我們還可以加深對中國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核心價值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價值體系,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從葉圣陶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教育論述中,就明顯可以看到其背后的那根主線:“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三.教學方法:做小學生的朋友
正如他說:“我如果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靶∨笥选?。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抽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于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作他們的朋友,我只好辭職?!?/p>
以平等的態(tài)度,誠懇的姿態(tài)促進小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正是葉圣陶“培養(yǎng)真人”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葉圣陶不以導師自居,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引導。他說:“要使學生為‘未來作準備,當然不能只教給他們以往的成法和科學的結果,須知‘成法和‘結果是有限的,‘未來卻是只顧進步沒有窮盡的,所以最要緊的是引導他們練成能處置未來,進而使自己成為更高尚的人的動力”。促生學生自我成長的內發(fā)動力,而不是給學生設置各種條條框框,葉圣陶很早就認識到此種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
他尊重兒童,特別珍視兒童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說:“宜將兒童所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觀善為保留,一方固須使其獲得實際生活所需的知識,一方更須以藝術的陶冶培養(yǎng)其直覺、情感和想象”。所以,他強調兒童的語文教育要“為兒童全生活著想,固當特設一種相當的境遇,……兒童既處于特設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fā)出”。這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特別重要啟迪意義和借鑒價值。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創(chuàng)新,意味著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問題和領域,或者對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創(chuàng)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氣,我們要保持強烈的創(chuàng)新欲望和掌握科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我們應該鼓勵好奇心,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這是我們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一個必要前提。要不迷信已有的結論,不受現有結論的束縛,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拓展新的領域或視角,敢于修正已經過時的結論。能否作到這些,將取決于有沒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尊重兒童,珍視想象力,促生兒童內發(fā)動力是語文教育創(chuàng)新的必經階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