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黎孟莉
(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株洲 412099)
中國擁有博大精深、亙古流傳的漢文字文化,從原始偶然的象形符號記錄法,到逐漸孕育出的六書體系造字法,中國漢字歷經千年仍然得以留存。歷史發(fā)展到兩宋時期,人們對于書畫藝術的追求更是將漢字推崇到一個極致的境界。
文字幾乎跟青銅于同一時期產生,那些甲骨上的象形文字符號,那些刻在青銅器上的中鼎金文,再到后來演變而成的篆書楷書行書,每一個線條都是對具體表達的高度抽象。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提到:“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xiàn)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正因為這些線條蘊含的不只是簡化的形象,而是更高級的思想,與繪畫本質上的區(qū)別,使得如同音韻般律動的書法線條成為真正的藝術。
印刷術的發(fā)明,促進了各種文化信息通過墨這一介質,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批量化的復制,印刷技術的最主要的踐行者是辛勤勞作的印刷工匠,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將前朝的文字進行革新,產生了規(guī)范便于印刷的宋體字。這些宋體字在當時被認為是“匠氣”的,原因在于它與被稱之為“軟體字”的楷書相比,缺乏了先抑后揚,張弛有度的伸縮之勢,被認為是“庸劣不堪,板滯生硬”的,不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匠氣”。然而時間的檢驗留下了最美經典,宋體字以其規(guī)范性的結構系統(tǒng)被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并一直改進,沿用至今,成為漢字最常用的字體。歸結起來,宋體字的藝術之美在于其直曲相交卻不失規(guī)整體系的線條之美、文字與周圍空間虛實交融排版有秩的空間之美、以及其不隨時間流逝而式微的永恒經典之美。
早在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之中,那些隨著宗教舞蹈翩翩起舞的占卜符號線條,那些隨著原始人的歌舞而運動的原始圖騰,恰恰體現(xiàn)出龍飛鳳舞的熱烈,這并不是夸張的形容。原始歌舞不是像動物的游戲那樣簡單,而是具有宗教意義的巫術禮儀。中國古代是禮樂之邦,想必也是從這些歌舞逐漸演變過來,原始的歌舞逐漸分化,取而代之是“禮”“樂”制度并運用在治國方法之中。原來中國在書法藝術當中,已早早蘊含這種“龍飛鳳舞”之勢,而其發(fā)展又是在此基礎上各個時代社會沉淀的交替和反映。
直線和曲線分別對應著靜與動。在整體意象上,漢字書法因不同的字體生成“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種形態(tài),清朝劉熙載曾在《藝概·書概》中提到:“楷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而宋體字恰恰是將動靜結合的美術字。由于印刷需求,刻字工匠將軟體楷書中的呈左抑右揚的“橫”直接以細直的橫線一筆帶過,而點頓筆畫則作適當?shù)谋A?,且為了能支撐住整體的框架結構,豎劃呈較粗的形式,賦予整體以穩(wěn)定性。與現(xiàn)代宋體字不同的是,當時雕版印刷宋體的點畫結構也簡化成了用橫豎單獨或組合來表現(xiàn)。
宋體美術字的線條,不像蟲草書那樣,以取自自然的曲線構成象形文字,甚至是純裝飾的圖形符號,也不像篆書那樣在古拙的線條間見嚴厲統(tǒng)一;不像楷書那樣粗細勻稱變化豐富,也不像草書行書那樣線條狂野不羈、隨心所欲。宋體字中橫細豎粗,點略頓撇含蓄,直曲相交卻自成體系,十分規(guī)整。如在最著名的印刷作品《金剛經》中,可以看到大小統(tǒng)一,排列規(guī)范的的宋體字,十分便于閱讀,盡顯其線條之美。
我國自古就有注重圖案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鳥蟲書和金文美術字等來看,就能看出古人優(yōu)秀的圖案化的處理技巧。隨著秦統(tǒng)一六國,篆書的發(fā)展將漢字圖案化推向了頂峰。然而,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各種文學、藝術、理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漢字又從圖案化逐漸轉化為隸書楷書的抽象性符號化表現(xiàn)。在此,同樣要提到印刷術,它的出現(xiàn)使得前朝以自由抽象的符號化表現(xiàn)的美術字,又逐漸復歸到了漢字的圖案化,且較之于先前的篆書等圖案化字體,宋體字有更為規(guī)范的體系的形成。宋體字的圖案化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其一,它的筆畫按照高度的秩序化來排列。李明君的著作《中國美術字史圖說》表明“楷書的筆畫排列是缺乏嚴格秩序化的”“楷書中,實際上人們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的藝術效果”,每個筆畫有各自的書寫風格,然而組合時卻能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的確,早在唐朝時唐太宗就提出楷書字中經常出現(xiàn)的連續(xù)三橫筆畫要遵循“上平、中仰、下覆”的書寫原則,可見楷書中即使出現(xiàn)像“春”“美”這樣有連續(xù)筆畫的字,其中的“橫”也不可能平行和長短一致,而講究的是有變化的韻律。然而,宋體字的橫都已經呈高度規(guī)范化,長短一致,間隔統(tǒng)一,且都是沒有角度的一條平直線段,僅僅在橫線的兩端加以從楷書筆畫鋒芒中提煉的鈍感。除此之外還有粗且直的豎線筆畫作為整體支撐模件,使宋體字即使沒有像楷體那樣左低右高的抑揚感,也能在視覺上保持高度的平衡。
其二,宋體字在空間上的排布相對均勻。由于宋體字是在楷書基礎上演變而來,此處仍將楷體與宋體進行比較。之前提到的楷書書寫原則中,可以觀察到楷體字的整個重心偏左下,右方多是向側外方舒展開來的筆畫,如“大”“天”“成”等字都是采用靠左下的重心分布,如此一來,右方的空間就明顯要大于左方。李明君提到“密不通風,疏可走馬”是書法結構布白得當?shù)馁濏炛~和指導原則,可見楷書也的確是以毫不勻稱的空間運用方法來展現(xiàn)其韻勢之美。相較而言,宋體字的布白都是以中軸線為基準,在一個大小統(tǒng)一的方框之內,成上下或左右的對稱式分布,在楷體基礎上建立了新的空間結構秩序。
宋體字體本身的偏旁部首排布屬于實空間,其筆畫結構之外的虛空間也同樣整齊劃一,觀者能在其虛實空間交融之中見證宋體美術字的和諧。
何為經典?經典并非亙古不變,而是在時代社會變更中有適應當下變化的靈活性,宋體美術字在最開始的印刷作品中雖然初步形成了橫細豎粗的模件組合系統(tǒng),點、撇、捺等筆畫也為了雕版印刷的便利而由印刷工匠們簡化成了橫豎的筆畫,但還沒有完全規(guī)范,比如有的印刷品中點作橫劃,而另一些作品中卻呈豎劃,還沒有很好的統(tǒng)一。而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宋體美術字點畫撇捺都呈現(xiàn)一致,且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大量的創(chuàng)意美術字庫。宋體字隨每個時期的需求逐步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今,擁有極其龐大的使用群體。
在古人看來,宋體字缺少韻律的變化,由于雕刻的原因,過于生硬刻板,稱之為“硬體字”。而楷書的筆畫粗細勻稱,書法家用筆如行云流水,抑揚頓挫,筆畫縮中有放,收放自如??瑫鴵碛须S心緒變化的音韻流動性,其隨毛筆而運動,相對于宣紙垂直方向的力道輕重呈現(xiàn)出深淺大小不一的筆畫,作為“軟體字”的楷體,是那時文人學士積極稱贊之書體。然而,由于印刷雕刻上的難度,這種柔軟流動的筆畫逐漸式微,才演化出方正規(guī)范、直曲相交的宋體美術字。雖然科技的進步復歸了楷體、隸書、篆體等多種古典的美術字,但宋體的高度可讀性使其仍然是現(xiàn)代教材書籍等印刷品中最為常見的字體之一,這正是宋體美術字不以時易的永恒經典之美。
宋代重視文學,其“重理”之特色尤為突出。伴隨著科學技術發(fā)明和對文學藝術的重視,此時的雕版印刷技術達到極盛,為我國帶來了與其他書體截然不同,特色鮮明的宋體美術字。宋體以其大小的統(tǒng)一、行列的整齊,空間的均勻都滲透著宋代的理學思想,是我國漢字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
橫細豎粗的直線中寓于理性,曲線和筆鋒的保留又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前文提到原始部落的宗教文化,巫術禮儀中龍飛鳳舞的動作形態(tài)也通過了曲線之勢來表達,這些原始鮮明血性之中留存下來的基因也賦予這些曲線流動的藝術之美,因此宋體字可謂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組合。
空間布白的理性排列躍然于紙上,印刷的規(guī)整使得分欄應運而生,幾千年前先民就在平面的印刷作品之中體現(xiàn)了排版的習慣和規(guī)律,這給我國現(xiàn)代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啟示。當然,整齊統(tǒng)一的整體離不開單獨個體的規(guī)范,這自然就體現(xiàn)于成中軸式平衡動態(tài)分布的宋體字的框架結構之中。
不以時易,也幾乎沒有材料,使用場合和作品的限制,這應該是看起來規(guī)范且嚴謹?shù)乃误w美術字所帶來的最大的驚喜。宋體字的線條之美,空間排布之美,氣勢之美,虛實相生之美,正是經過時間見證而得以保留下來的永恒經典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