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明
[摘 要]關于寫景與抒情的關系,其實古人已經(jīng)有很多論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這組古代離別詩時,教師可尋找一個切入口,找到這組離別詩的共同點,運用“景語”這個線索,把這組離別詩不露痕跡地串聯(lián)起來,引領學生解景語、悟情話、得學法。
[關鍵詞]群文閱讀;古詩教學;景語;情語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7-0066-0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這三首古詩的教學,我將側重點放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上,引導學生體會李白雖然描寫的是“孤帆”“碧空”“長江”“天際”這些景物,卻流露出了依依不舍之情?!熬啊睘椤扒椤倍O,景是通往詩人內(nèi)心的路,景是了解詩人情感的橋,詩人寫景,意在言心,詩人寫景,意在言情。之后,通過遷移學習《別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詩群材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查資料、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式,感悟古詩內(nèi)容,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境,能說出詩人是抓住哪些景物來表達情感的,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進行交流,落實言語實踐,感受閱讀古詩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熱愛。
3.推薦閱讀送別主題的其他古詩,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習慣,激發(fā)其持續(xù)閱讀的欲望。
【教學過程】
一、音樂渲染,創(chuàng)設離別情境
播放歌曲《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師:李叔同的《送別》這首歌曲在你眼前呈現(xiàn)的是怎樣的畫面?
師:過去由于交通不便,人們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那么,他們會用什么方式與親朋好友送別?又會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師小結:今天我們就走近一組詩中,去感受詩人的別樣情懷。請看大屏幕,齊讀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你從題目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詩題中有“送”“別”等字,這是一組“離別詩”(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以《送別》引入,略帶憂傷的音樂,配上純凈的童聲,帶著學生進入情境,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共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得學法
(一)讀詩題
1.師: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與人分分合合,就像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一樣平常。再讀這首詩的題目,你還知道些什么?
預設:(1)知道離別的地點在廣陵。
(2)詩人李白送孟浩然。
師:誰知道孟浩然的詩?誰了解孟浩然?
師過渡: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比李白大十幾歲,李白剛出四川時,孟浩然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李白非常敬重孟浩然。李白專門寫了一首詩送給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讓我們再讀一遍題目。
2.誰能完整地說一說詩題的意思?
【設計意圖】古詩的題目概括了全詩的主要內(nèi)容,從了解詩人入手,知曉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深入理解古詩開了個好頭。
(二)讀詩文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讀讀這首詩。
師:讀古詩不單單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這樣才算讀好了。老師也想讀一讀,同學們注意聽老師讀的節(jié)奏。
(三)明詩意,悟詩情
1. 師: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還不夠,還要讀出詩的感情來,這就需要我們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同學們,你們平時都積累了哪些理解詩意的好方法呢?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理解詩意。用1分鐘時間在小組中把讀懂的內(nèi)容交流一下。
2.師:誰讀懂了前兩行詩句?
師:我有個小問題,“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李白說“下”揚州,不直接說“去”揚州呢?
師:同學們來看這幅圖,也許會有所啟發(fā)。(PPT放圖)誰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揚州在長江的下游,所以說是“下”揚州)
【設計意圖】“下”字是這首詩中難理解的字,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含義不同。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當中的意思,我借助多媒體演示,將古詩表達的內(nèi)容轉化為具體的畫面,為學生搭建了古詩與詩意的支架,使學生體會到了李白寫詩用字的準確。
師: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你們想用什么樣的詞來描繪這里的三月呢?
預設: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花團錦簇……
師:在這詩情畫意的季節(jié)里,詩人卻無心賞景,那是因為——
生 1: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師:孟浩然乘著船,漸漸遠去??衫畎走€在黃鶴樓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望誰?望什么呢?
(指名說:船。幾只?)
生2:一只。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3:孤帆。
師:當時可是唐朝盛世啊!長江作為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預設: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了。
師過渡: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吹降淖匀痪椭挥忻虾迫坏摹路T娙艘恍闹凰兔虾迫?,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誰能讀出這份離別之情?
師: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李白還在望,他在望什么???可是只看見了什么?(江水)
師:哪句詩告訴了我們?(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小結:滾滾長江上已經(jīng)看不到他的摯友了,可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目送好友遠去的方向,久久不忍離去,他是多么的——不舍?。?/p>
3.師:這又是怎樣的情啊?(依依惜別、難分難舍)請同學們寫在答題紙上。
師:讓我們帶著感情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讓我們看看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來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學生完成表格:
[題目 誰送誰 在哪里送 抓住了哪些景象 表達了什么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送孟浩然 黃鶴樓 孤帆 、碧空
長江 、天際 依依惜別 ]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重點不是對古詩進行字面理解,而是透過字面深入文本,與詩人進行對話,繼而理解其更為深層的情感。這首詩中“孤帆”“碧空”“長江”“天際”都是景物,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依依不舍之情。其實情藏在景中,“景”是為“情”而設,詩人寫景,意在言心,詩人寫景,意在言情。詩人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表達出對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這就是借景抒情。
三、回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學習方法
古詩學習方法: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悟詩情。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痹诠旁娊虒W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科學的學法示范和滲透,引導學生去欣賞、去想象、去探索、去總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科學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點滲透學法,讓學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遷移方法,解景語,悟情語
1.師:接下來,我們運用剛才的學法,走進另外兩首古詩中,繼續(xù)感受古代送別詩中“景語”的魅力。
自學要求:(1)每首古詩讀三遍,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懂詩句。(2)小組內(nèi)交流讀懂的詩句。(3)先自己完成表格:誰送誰,在哪里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達了什么情感。然后小組交流,完善補充。
[題目 誰送誰 在哪里送 抓住了哪些
景象 表達了什
么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送
孟浩然 黃鶴樓 孤帆 、碧空
長江 、天際 依依惜別 《送元二使安西》
《別董大》 ]
2. 分享《送元二使安西》。
師:同學們讀得很投入,讀書就應該這樣,心到、眼到、口到。哪個小組來匯報?
預設1:這首詩是王維送元二,送別地點在渭城客舍,抓住朝雨、客舍、柳色表達了王維對友人的依戀和牽掛。
預設2:詩人王維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王維一路西送,走到渭河以北,在渭城客舍通宵喝酒聊天,一直不忍別。所以,這首詩也叫《渭城曲》。
引導質疑:詩人寫雨能讓人產(chǎn)生分別時的憂愁,但“柳色”和離別有什么關系呢?
預設3:《詩經(jīng)》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讀到“依依”,便想到“依依不舍”。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傲焙汀傲簟笔侵C音,也是不忍離別的象征。
預設4:詩中還有一個地名——陽關,因此,此詩又叫《陽關曲》。
師:這首詩是借楊柳表達送別之情。這就是景語,一切景語皆情語。分別在即,千言萬語化成一杯酒、一句詩。(學生齊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笔前?,酒逢知己千杯少,離別方知故人情。
(播放《陽關三疊》,學生詩朗誦)
【設計意圖】意象是古詩詞中蘊含著作者獨特的審美情感的物質形象,是作者“意念”與世間“物體”的融合。對于一首古詩來說,沒有了意象,也就沒有了詩人情感的載體?!傲焙汀罢哿痹诠旁娫~中是常見的離別意象,表達了詩人離別時的哀怨之情,對朋友、故園的思念之情盡在那柳色之間。古人折柳相送,也喻義親人離別遠去,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它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這是對朋友的美好祝福。
3.分享《別董大》。
(學生分享《別董大》)
師:這些景物的描寫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師激情引讀:是啊,黃沙飛揚、黃云殘日是何等的空曠;北風呼呼、大雪紛飛是何等的寒冷;落日黃云、孤雁獨飛又是何等的凄涼。
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師:從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友人分別是多么不舍?。 包S云”“白日”“北風”“大雁”“雪”將分別時的不舍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借景抒情。
師小結:其實,董大是唐代享有很高聲譽的音樂家董庭蘭,有很多詩人都與他交好。他擅長古琴,而當時卻盛行胡樂,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憤而離開京城。景色的凄涼、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所以高適寫下了這樣的千古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是詩人對友人的勸慰,也讓友人對前程充滿了信心。
五、關聯(lián)統(tǒng)整,尋找異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徜徉在送別詩中,誦之,吟之,悟之。那這三首離別詩有哪些不同點呢?
預設:離別的對象、地點、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離別時人物的心情也不同,有的牽掛、依戀,有的勸慰、激勵。
師:相同點呢?
預設:都抓住景物來表達送別之情。
師:是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高明的詩人筆下的景物會說話,它會替人傷心,代人落淚。讓我們伴著音樂一齊來誦讀清代大師李叔同的《送別》,讓這份人間真情永駐心田!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是群文閱讀最主要的方法,在比較閱讀中應引領學生“求同比異”。這節(jié)群文閱讀課的主題是“讀古詩,話離別”,學生首先從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入手,明白了詩人借助景物的描寫抒發(fā)離別之情的表現(xiàn)手法,然后將三首古詩結合在一起比較、分析、歸納,整合出三首詩的異同點,由一首詩逐漸延伸到一組詩。群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找準精心組合的關鍵點,以一條主線貫穿整節(jié)課,要有明確的對象意識,以學情為導向,不能過分拔高,不能求全求多,要一組一得。
【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詩篇簡短,意境深遠。本次群文閱讀課我所選的三首古詩都是離別詩,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上課的是三年級學生,平時使用的是統(tǒng)編教材,學生學習古詩主要從教材中汲取。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教學在一二年級時主要是通過想象、借助圖片理解詩意,到三年級下學期第四課中才第一次出現(xiàn)注釋,學生才初步學習借助注釋來理解詩意,所以在選擇這三首古詩時我費了一番功夫,既要達到古詩之間的互補性,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關于寫景與抒情的關系,其實古人已經(jīng)有很多論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在教學這組古代離別詩時,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切入口,怎樣才能找到這組離別詩的共同點,在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觸動下,我用“借景抒情”這個線索把這組離別詩不露痕跡地串聯(lián)起來。
基于以上分析,這節(jié)課我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方面。
一、精讀一首,領悟表達方式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diào)了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就能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領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節(jié)課側重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引領學生從中悟出李白雖然描寫的是“孤帆”“碧空”“長江”“天際”這些景物,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依依不舍之情。因為“景”為“情”而設,景是通往詩人內(nèi)心的路,景是了解詩人情感的橋,古詩中的景物描寫都是為詩人表達情感服務的。
二、遷移轉化,帶讀一組古詩
在學生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基礎上,分別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和《別董大》兩首離別詩,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方法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安靜地自學,填寫閱讀單”“小組討論交流,完善閱讀單”“分工匯報”,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學習主動權,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進一步感受到了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今天我第一次嘗試“主題整合式”的群文閱讀教學,以“借景抒情”為主題,把三首古詩放在一起學習,引導學生找出三首古詩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不同的詩人,不同的寫作背景,不同的景物描寫,所傳遞的情感卻是一樣的,都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