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質量管理是管理者對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實施有效控制,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過程。在教育領域,PDCA循環(huán)以“標準化”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文章基于PDCA循環(huán)理論,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Reading部分為例,從“制訂計劃,明確目標;精準施教,多維互動;當堂檢測,鞏固提高;發(fā)現不足,及時糾正”四個方面,闡述PDCA循環(huán)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關鍵詞】PDCA循環(huán);教學質量管理;初中英語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和體驗英語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思考和提出問題,大膽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情感、觀點和想法,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為繼續(xù)學習和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1]。這是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的要求。從學與教的關系來看,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賴于教師的教學質量[2]136-138。教學質量是教師的立身之本,而教學質量管理是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質量管理是一個具有特定內容和規(guī)律的復雜結構系統(tǒng),是教學管理者通過對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實施有效控制來保證教學質量的過程。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質量管理上常常會顧此失彼,不能兼顧學業(yè)水平不同的學生。如何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真正做到“因人管理,因人施教”已成為當今義務教育初中階段英語教學改革必須直面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認為PDCA循環(huán)對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能讓每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fā)展能力、活躍思維。
二、PDCA循環(huán)的概念界定
PDCA循環(huán)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被戴明采納、宣傳,獲得普及,因此又稱為“戴明環(huán)”。七十年代后期傳入中國,在企業(yè)管理和高校教學管理中得到應用與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PDCA循環(huán)是由四個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改進)的首字母構成[3]112-115。P(Plan)指確定實際目標和活動計劃;D(Do)是根據實際信息,設計出具體操作方法并進行操作;C(Check)指梳理、歸納按計劃操作得到的結果,并分析成效,找出存在的問題;A(Action)是對為達到預期效果的操作環(huán)節(jié)標準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統(tǒng)一和連續(xù)的PDCA循環(huán)。
PDCA循環(huán)不是停留在某一個層面上的循環(huán),而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按照計劃、實施、檢查、糾正四個步驟,周而復始地運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成功的操作環(huán)節(jié)納入標準,把尚未解決的問題或出現的新問題留到下一個循環(huán)繼續(xù)解決。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就是實施水平逐步上升和發(fā)展的過程。這種方法在企業(yè)管理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管理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工作、學習中,解決各種管理問題。
在教育領域,PDCA循環(huán)能夠以“標準化”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啟發(fā)教師在確定教學質量標準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筆者在PDCA循環(huán)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課時的教學質量管理循環(huán)(如圖1)。課前,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充分的計劃,設計出符合學情的課堂活動。課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既定目標在情境中以高質量、高標準的課堂活動進行“可理解性輸入”,讓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實現質的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施是否科學,對學生發(fā)展是否有幫助,檢查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它是建立積極反饋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需要預留適合的時間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尋找當前教學效果與預設教學效果存在偏差的原因,科學分析、修正計劃和實施過程,為下一步改進教學質量提供重要的反饋信息,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與提高,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PDCA循環(huán)的教學實施策略
PDCA循環(huán)對構建高質量的管理,持續(xù)有效地開展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改進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筆者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閱讀教學為例,闡述PDCA循環(huán)在提升教學質量中的具體運用。
(一)制訂計劃,明確目標
Plan是PDCA循環(huán)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制訂Plan前,教師需要對學情和教材有清晰的分析、研究,計劃好一個課時乃至一個單元的教學,確定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以及采用何種教學方式解決教學問題等。只有明確了所需要達到的目標,我們才能實現“以學定教”,制訂出詳細的教學實施計劃。
比如,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Reading一課時,教師要明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兩封信的內容,提高閱讀能力,掌握反饋信息和尋求幫助的信件表達方式,并且能夠在賞析文章精彩片段的基礎上對青少年問題做進一步探討,給出合理化建議。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調查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不同職業(yè)者的問題或困惑。上課伊始,教師先通過自由討論引出預習作業(yè)中涉及的名人的煩惱和困惑;接著讓學生結合自主預習獲得的資料談論青少年學生的煩惱;最后通過一段關于煩惱的演講視頻加深學生對煩惱的理解,讓學生歸納出“Everyone has problems.”。至此,課堂自然過渡到本文主題:探討兩位主人公的問題和煩惱。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制訂本單元及本節(jié)閱讀課的計劃,確定了教學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以及實現該方針和目標的行動計劃與措施。為實現這些目標,順利引出文本的主題,在這里教師的教學可以分三步進行:首先,分析學生的英語學業(yè)水平與本單元教材在初中階段的作用,找出七、八年級教材中的相關話題。其次,預設問題,通過課前調查表和熱身環(huán)節(jié)的自由討論,分析可能存在影響本課教學質量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尤其是主要因素。最后,制訂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和行動計劃,預設教學效果。
(二)精準施教,多維互動
Do是PDCA循環(huán)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以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的互動為主體[3]112-115。在Do環(huán)節(jié),活動的設計應符合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材的難度過大,那么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支架,以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果教材難度過小,那么教師則要為學生設計一些有梯度的活動,以“學”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師生問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具體而言,在Do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的難度進行適當分層,設置的問題應由淺入深并富有啟發(fā)性和拓展性。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聽錄音回答與課本有關的簡單問題,如“(1)What problems do they have?(2)Do they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ir problems?(3)How to catch some information quickly before reading an article?”。這些基于文本的淺層問題能夠讓大部分的學生了解課文脈絡,能夠進行簡單的復述。由于本文是兩封書信,在閱讀過程中,除常規(guī)的閱讀步驟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問題情景法,提出能夠訓練思維的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如“Some students still cant finish their homework during such a long holiday.Why?”。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份關于課后作業(yè)的小調查,讓學生發(fā)現不能完成作業(yè)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合理安排時間。當完成Simon的文本理解后,教師要求通過交際的方式進行語言與思維的訓練“Why dont his parents allow him to stay out late to play football?Simon and his parent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football,make up a dialogue between Simon and his mother.”。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他們對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并運用到生活中,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在Do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按設計的方案和步驟實施教學。其過程以教師在課堂的教學引導和學生的學習為主體,在逐層遞進的教學行為及學生反饋行為中形成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互動。教師在處理信件文本結構和脈絡時要注重縱向的連貫性及時間順序上的難易安排;同時要關注知識的橫向相關性,通過具有啟發(fā)性和拓展性的調查與思考題,加強主要學習內容與輔助內容之間的關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相對完整地保存教學過程中的實施記錄(如表格、圖片等),便于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檢測與改進[3]112-115。
(三)當堂檢測,鞏固提高
Check旨在檢查Plan環(huán)節(jié)與Do環(huán)節(jié)的效果。在課堂上完成的教授內容,需要通過當堂檢測、課后檢測、教師點評、生生互評等方式來檢驗學生課堂習得的達成度。當堂檢測可以及時發(fā)現課前制訂計劃的不完善之處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分析具體原因,為改進和提高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比如,教師在Check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兩個任務表格(My problems和Our problems),要求學生獨立回憶自己的生活情景,并從“my problems、cause(s) 、effect(s)、advice”四個方面完成任務。對于第二個任務Our problems,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和幫助,將本課的重要問題整理歸納后呈現(如圖2)。Our problems是一個寫作任務。寫作是語言輸出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全面檢驗學生在本課的學習情況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因此在完成第一個個性化任務后,教師應將第二個任務設計為共性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學生具備分析、概括和提煉的能力。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研究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為解決不同學業(yè)水平學生的寫作困難,教師再次以問題“You had better...Its ...for/of you to...Why not/Why dont you...?What/How about...?”提示,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有意識地運用本課所學知識點。當書面表達完成之后,教師還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進行交流、檢查,并要求每個小組推薦一篇書面作文當堂展示。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其他小組對這篇作文進行書面評價。
當堂檢測是檢査教學實施的結果與目標是否一致,這是檢查的步驟之一,也是第一個步驟。教師通過兩個任務檢測教學是否按計劃達成了預定目標。當堂檢測、同伴互助和自由展示,不僅能夠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反映出存在的問題和失誤,從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探析原因。經歷了檢查過程,教師今后的教學行為會更加規(guī)范,更能彰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發(fā)現不足,及時糾正
Action是PDCA循環(huán)中的最后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樹立質量意識,使課堂教學超越單純的“為了教學任務而教”,避免問題的連鎖反應,能夠處理好當前問題的同時再延伸。如果是教學計劃有問題,教師不僅要處理好當前的問題,更要解決教學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問題;如果是執(zhí)行階段的問題,教師就要分析原因,是學生執(zhí)行不到位,還是自己指揮不到位。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原因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如果是檢測階段發(fā)生了問題,教師就要及時對評價方式做出調整,并加強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練習與鞏固。
如在進行書面表達時,教師發(fā)現部分學生不能順利表達effects,大部分學生對完成advice這一任務存在困難。基于這些問題,教師要調整實施過程,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通過建構“Dealing with problems”流程圖的形式共同梳理學習內容(如圖3)。每組選擇一個青少年問題,以對話的形式進行討論。一個組員分享問題且這個問題在上一環(huán)節(jié)未提及。另外三個組員提供建議,分享問題的組員需要對建議做出回應。與此同時,教師提供提示:“(1)depending on electronic products;(2)being afraid of sports like pullup/situp;(3)having difficulty expressing;(4)being poor at English;(5)being laughed at by classmates”。
Action環(huán)節(jié)涉及教學外的多個方面,如教學人員素質的提高、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善等。教師應對Check環(huán)節(jié)了解到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形成
標準化操作路徑;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凝練,將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huán)。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放棄不可行的方案,選擇基于可行方案的新計劃,促進形成課堂閉合管理的同時啟動下一個計劃,形成良性的PDCA循環(huán),最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四、結語
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不是某個教學模式或教學方式的轉變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質量標準體系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對原有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內容進行修改,使未來的教學質量標準變?yōu)楝F實的高水平的教學質量[2]136-138。PDCA循環(huán)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基于有效、先進、科學的質量管理理念推進日常教學的管理機制,按照PDCA循環(huán)模式運轉,通過反復的PDCA大、中、小循環(huán),在教學中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教學管理更加規(guī)范和科學,最終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艷.教學質量管理視角下教學管理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9):136-138.
[3]李明秋.“PDCA過程模式圖”的英語專業(yè)教學標準建設與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12-115.
(責任編輯:周彩珍)
【作者簡介】王麗娜,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校管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教是為了不教”思想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研究(YZ-b/2016/04);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一期課題“研學后教:基于‘學為中心下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學的應用與研究”(2015JK11-L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