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良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席卷中華大地。超長假期后,不少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了微妙的變化,同學之間的相處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隔膜,相處方式也自然變得生疏起來。本文從“校園氛圍的營造”“團康游戲的開展”“教師應變能力的提升”以及“家長情緒的疏導”四個方面進行論述,闡述把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轉(zhuǎn)化為正面的教育契機的感悟。
【關鍵詞】復學;育人;心理健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席卷中華大地。超長假期后,不少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了微妙的變化,同學之間的相處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隔膜,相處方式也自然變得生疏起來了。如何有針對性地通過校園活動的創(chuàng)設,緩解疫情后師生緊張的心情,保障師生健康、平安地恢復常態(tài)的校園生活,成為學校復學前的首要任務。
一、讓氛圍在營造中“暖”起來
學校是師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新課程倡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良好的氛圍感染學生。所以為師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溫暖的校園心育氛圍顯得尤其重要。
復學初,學校電子屏滾動播放“歡迎同學們平安返校!”“風里、雨里,我們在學校等你!”等歡迎學生回校的文字,校內(nèi)櫥窗、墻壁張貼了相關的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與指引,如“防控新冠肺炎晨(午)檢流程圖”“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病防治法》的宣傳”等等。教學樓各樓層增加了水龍頭,增放了洗手液。美術科組制作了精美的“小腳丫微笑加油站”歡迎牌(“小腳丫”是學校對學生的昵稱)。心理科組錄制了“復學后的心理調(diào)適”視頻,在復學第一課上播放。各班以“珍愛生命”為主題進行班級文化布置,學生課桌椅嚴格按照第一排距離黑板2.2米,桌與桌之間間隔最大化等疫情防控要求進行擺放,在課室門口顯眼的地方擺放了污染物應急處置包、一次性手套、醫(yī)用退熱貼、醫(yī)用口罩、測溫槍等防疫物資,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為了營造出溫暖的氛圍。
德育處把學校為復學所做的準備工作以及校園、課室的變化拍成視頻,通過班級Q群、微信群等播放給家長和學生觀看,減輕學生因放假太久而產(chǎn)生的陌生感,增強學生、家長對復學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安全感。
復學當天,學校門前馬路有盡職的家長義工護送孩子過馬路,校門前入口有滿眼笑意的值日老師引導學生按1米間隔排隊測溫,課室里有久違的班主任親切的問候,教室電腦前播放著學校精心制作的“復學第一課”“六部洗手法”等。通過營造溫暖的校園氛圍,讓全校師生、家長都倍感親切,長假后的復學順利過渡。
二、讓學生在游戲中“動”起來
疫情期間,因?qū)W校停課,學生長期困在家中,缺少與同齡人玩耍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居家隔離時間過長,與父母、長輩間發(fā)生矛盾的可能性自然增大。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表示,通過體驗式團康輔導和游戲活動,能緩解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產(chǎn)生的焦慮煩躁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調(diào)適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快樂起來。
復課第一周,學校德育處利用每天大課間的30分鐘,組織全體師生開展多個主題的團康游戲。如為了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打破疫情下諸多條例要求給學生帶來的不適感,開展了“大兵步操”的團康活動,活動分3個步驟,分別為“說相同、做相同”“說相反、做相反”“說相同、做相反”。學生在喊口令和蹦蹦跳跳的過程中既活躍了氣氛,又有了感悟,明白了只有當一個人的心口如一時,才會有確定感、可控感,所以要從內(nèi)心認同、遵守學校的防疫規(guī)則與要求,就能安心的在校園內(nèi)開展學習活動。
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情緒對個體的影響,并在參與游戲的挑戰(zhàn)過程中樹立信心,組織學生開展了“為自己鼓掌”的游戲,游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次挑戰(zhàn),先估計自己1分鐘內(nèi)能拍多少次掌,然后進行1分鐘拍手并數(shù)出拍掌的次數(shù)。大多數(shù)學生實際拍掌次數(shù)比估計的次數(shù)要多,主持人指出: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往往比估計的要高,只要愿意努力,每一個人都可以越超自己。第二部分是升級挑戰(zhàn),要求學生給自己剛才實際的拍掌次數(shù)增加一些,增加多少由自己定,再次估計自己能否達到新的目標。然后邀請2、3位學生上臺,與全體學生一起挑戰(zhàn)新目標。最后主持人通過采訪挑戰(zhàn)成功與不成功的學生,借助學生說出的切身感受,讓學生明白在適度的緊張、壓力之下,會促進人們更專注,激發(fā)更大的力量。但過度的緊張壓力,可能會影響著發(fā)揮。所以,要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只要愿意努力,總是可以越超心中的自己。
學生普遍表示,通過參與系列的心理活動游戲,心情愉悅,同時,游戲活動中的挫折體驗,讓自己明白了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總會有困難存在,而相互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損害班級同學之間的感情,積極溝通、換位思考理解彼此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方式。
三、讓老師在學習中“強”起來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新問題,學生線上學習的質(zhì)量如何、疫情期間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如何疏導,老師本身的心理壓力如何釋放等,這些問題都等待著老師去面對。只有老師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本領,才能直面疫情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著名作家王蒙說:本領需要學習,機智與靈活反應也需要學習,健康的身心同樣是學習的結果。
復課前,德育處就為全校老師訂購了《疫情下兒童青少年心理調(diào)適指南》、《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手冊》兩本書,讓老師們提前學習相關的心理知識。召開班主任會議,引導班主任接納自己返校期間的各種心理反應,如情緒不穩(wěn)、焦慮、憂郁等,鼓勵他們通過合理安排工作、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與家長溝通等方法進行心理調(diào)適。發(fā)動全體老師開展“萬師訪萬家”普訪活動,并對家訪內(nèi)容進行指導,掌握班級中因疫情影響,家庭收入變化較大的、心理問題較突出的學生情況,為他們建立檔案,為復課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做準備。
老師們通過學習、會議、培訓、家訪等活動,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解決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每位班主任又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撰寫了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課教案,為班級中的特殊學生安排老師、級組長、行政一對一的進行心理疏導,疫情下的復課顯得井然有條,老師們在學習中成長起來。
四、讓家長在知曉中“松”下來
疫情防控期間的復課,家長們期待已久的同時又不免心感不安。孩子返校后,防疫措施是否做足?學習能否跟得上?與同學相處、與老師溝通是否順暢?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了緩解家長焦慮的情緒,學校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復課前召開線上家長會,向家長們告之學校為復課所做的充分準備,復課后學生的學習、鍛煉活動安排等。其次,在復課的第一周里,值日行政每天都錄制下校園的師生活動情況,如:學生進校門口、上課、大課間活動、午飯、午休等場景,再通過制作成“美篇”的形式,發(fā)到學校的家委群上,家委再轉(zhuǎn)發(fā)到班群的形式,讓家長們看得到子女在校參與各項活動的情況。最后,學校要求任課老師積極、主動的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溝通,多講學生表現(xiàn)好、有進步的方面,再適時的向家長提出一、兩個容易達到的小建議。
通過系列的反饋,家長們對孩子在校的情況他們都清晰可見。因為學校工作到位,家長心中的擔憂一掃而空,家長懸著的心徹底放松下來,學生的心也逐漸安定下來,學校的教育、教學逐漸走向正軌。
復學之始,教育之機。努力把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轉(zhuǎn)化為正面的教育契機是教育者應盡的責任,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