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欺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對被欺凌者、欺凌者、圍觀者都造成巨大傷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農村家庭家長對學生的教育不夠關注,學校對德育工作不夠重視,成為導致農村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應該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文章主要探究了農村小學校園欺凌的危害、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對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村小學;校園欺凌;應對策略
引言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些事件隨著網絡的快速傳播引起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針對日益嚴峻的校園欺凌問題,尋找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對策,確保校園安全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已經迫在眉睫。對此國家密集下發(fā)了多部有關預防校園欺凌的文件和通知,加大了對校園欺凌的整治力度。本文主要是探究農村小學校園欺凌的危害、發(fā)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期對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有所幫助。
一、校園欺凌的危害
1.不利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欺凌事件不僅給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傷害,同時也給欺凌者和圍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害。校園欺凌事件易助長欺凌者的攻擊性傾向,導致欺凌者形成攻擊性、破壞性等不良人格,阻礙其與同學的正常交往。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導致學生誤入歧途,影響其未來的行為習慣。同時在校園欺凌行為中,被欺凌者會遭受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生理、行為不良反應,進而影響學生正常的交際。而部分被欺凌者則有可能選擇報復,隨著報復行為的開展,該部分學生也開始成為校園欺凌事件的參與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欺凌事件中無論是欺凌者、被欺凌者、圍觀者都會成為受害者,讓欺凌者認為自己這樣解決問題很威風,在同學中間很有面子;讓圍觀者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更是在被欺凌者腦海形成“人善被人欺”的價值觀,從而使被欺凌者變?yōu)槠哿枵?。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的價值觀發(fā)生扭曲。
3.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校園欺凌行為會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對于學生所造成的影響遠遠不只眼前所造成的肉眼可見的傷害,對于學生的心理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學生在校園中常受到欺凌,在成年后容易形成憂郁的情緒,容易出現(xiàn)否定自己的傾向,不利于學生之后的健康成長。校園欺凌行為除了會給當事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外,也會對旁觀者的心理造成影響,旁觀者在目睹欺凌行為的過程中,會擔心自己是否也會遭到欺凌,惶恐驚慌,容易出現(xiàn)焦慮的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4.對學校氛圍及家庭和社會的危害
欺凌對學校文化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欺凌現(xiàn)象的存在與創(chuàng)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相沖突,影響正常教學秩序,使學校對部分學生來說成為一個不安全的地方,導致學生對學校產生消極態(tài)度和行為,失去學習興趣,影響全校的風氣。欺凌行為的發(fā)生也會對家庭和社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破壞家庭環(huán)境,危害社會安定,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
二、農村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在多種因素相互影響下產生,農村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父母關系惡劣、經常發(fā)生家庭暴力事件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讓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讓暴力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學生的心里。甘肅省合水縣肖咀鄉(xiāng)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現(xiàn)有學生400余人,其中留守兒童近200人,約占總數(shù)的一半。這些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概率要比其他學生大得多。他們的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不在家,長期交給他們的爺爺奶奶監(jiān)管,且不論爺爺奶奶能不能管住孫子孫女,就時間上來說也不充足。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說明其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爺爺奶奶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家務勞動上,帶孩子只能是捎帶行為。在這種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生易自卑,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思想認知會有所偏差,在面對暴力時沒有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容易成為被人欺凌的對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指導手冊》中提到了六種欺凌類型,農村小學主要占其中4種,即肢體欺凌、語言欺凌、社交欺凌、財務欺凌。這四種類型是相互關聯(lián)的,如起因是財務欺凌,達不到目的就發(fā)展為肢體欺凌,由于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具有團體性,往往是多人欺凌一人,這些人進而在學校內形成社交欺凌、語言欺凌,有意孤立被欺凌者,使得被欺凌者對自己家庭不滿、無心上學,產生厭學情緒,從而輟學,從此徹底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2.學校忽視德育工作
在面對家庭教育缺失或家庭環(huán)境不利的情況下,學校教育成了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陣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除了農村的經濟條件、基礎設施沒辦法與城市相比外,更主要的是很多農村人的思想相對城市市民來說比較落后。往往是城市越大越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農村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滯后,師資薄弱,學校依然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對兒童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學校以教學質量評價教師,以學生成績看待學生,學生的智力有沒有得到發(fā)展暫且不論,學生的體美勞基本沒有任何發(fā)展,校園文化生活相對單一。學校、教師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不了解學生之間的矛盾,忽略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存在。當然也沒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疏導。
三、應對策略
學生家長外出打工謀求生計的現(xiàn)狀一時無法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教育無法實現(xiàn)。但是,學??梢赃m當?shù)赜枰蕴钛a,比如發(fā)揮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但這無疑給本來缺乏師資的農村小學加重了負擔。因此要徹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建設
農村教師編制短缺,優(yōu)秀的教師流失嚴重,教師整體素質偏低是農村小學的真實現(xiàn)狀。然而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初期,是最容易“親其師,信其道”的一批人。那么面對這樣一群容易受影響的學生,教師的示范和榜樣的作用就顯得很關鍵。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勉勵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因此只有培養(yǎng)出師德高尚,教風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學生。
2.重視農村學校德育工作
近年來農村小學建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甘肅省實施農村改革計劃以來,學校的硬件設施基本得到完善,但是相應的思想文化建設跟不上,德育工作得不到重視。因此上級部門應該多關注下學校的德育工作,這種關注不應該只是下發(fā)一些文件,制定一些規(guī)范,更多的應該是深入學校,了解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情況,解決一些學校遇到的困難,只有上級部門關注了、關心了,學校才會重視德育工作。
3.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生活是與德育工作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校通過開展有趣味、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正確的社會觀念、道德標準蘊含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迪、熏陶。這種方式的熏陶比教師講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如開展歌詠比賽、運動會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可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特別紀念日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雖然農村的校園環(huán)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校園監(jiān)控布局到位,報警裝置醒目,整個環(huán)境對校園安全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校園欺凌事件來說卻無能為力。因為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地點往往比較隱蔽,如廁所,操場、屋后的某個角落,且被欺凌人往往也不會選擇報警這種方式,因此營造校園環(huán)境還應從細處入手,可以設置由少先隊員組成的巡邏小組交替循環(huán)巡邏,不給校園欺凌事件的滋生提供土壤。
5.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整治活動
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如:主題班會、繪制主題手冊小報,角色扮演“如果我是他”“不當圍觀者”,填寫調查問卷等形式提高學生防范校園欺凌的意識。此外,學校還應該定期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整治活動,建立健全學校防治校園欺凌工作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深入學習相關政策法規(guī),全面提高教師防治校園欺凌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水平。
結語
校園欺凌事件不僅給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精神痛苦,同時也給欺凌者和圍觀者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害。欺凌行為發(fā)生還對家庭和社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破壞家庭環(huán)境,危害社會安定,形成不良社會風氣。校園欺凌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時時警惕,堅決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指導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陳玉瑾.農村小學校園欺凌的成因及應對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0(14):18-19.
作者簡介:張立釗,男,本科,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