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強
【摘要】微觀史料具有細致、具體的特點,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收集微觀史料,圍繞其展開縱橫分析,大膽質疑,并抱著學科整合的思想深入思考,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微觀史料,提升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微觀史料;探究性學習;初中歷史
微觀史教學法指的是以觀察細小對象為基礎的歷史方法,其基本含義是將歷史的研究從宏大敘事轉向微觀敘事,從對重大政治、經濟、文化的研究轉向對日常生活、普通人物和其經歷的研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它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對當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以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由于初中學生的整體性思維能力不足,思辨能力也有待提高,若教師引導其圍繞宏觀史料展開分析,學生常常會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展開探究。這時,若教師能結合微觀史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一些細致生動的微觀史料,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
一、漫溯典籍,補充素材
追求真實是歷史學習的要點之一,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論帶史,直接將歷史研究的某些結論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無法開展深入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想避免這種問題,首先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各種歷史問題,然后圍繞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結合問題在史料中展開搜索,尋找各種微觀史料,并結合史料在頭腦中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面貌。這樣能讓學生了解到更生動形象的歷史面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展開歷史知識的建構,從而解決歷史問題。
在指導學生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思考“為何會爆發(fā)秦末農民大起義?”鼓勵學生思考:“秦朝能滅六國,說明其國力是十分強大的,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二世而亡,大家認為這是什么原因呢?”教師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嘗試收集微觀史料,了解秦朝末年民眾的生活狀況,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更多感悟,如有的學生收集到了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秦朝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我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秦朝尚武,人民多有殘疾,無腳的人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就不奇怪了;二是秦朝的律法嚴苛,很多人都遭受了砍腳的懲罰,自然不買鞋而買拐杖了。從這個史料中能看到秦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自然會有民眾想要揭竿而起?!睂W生還找到了其他史料,如“劓鼻盈蘿,斷足盈車”“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等,這些史料也都展現(xiàn)了民眾的生活,體現(xiàn)了當時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此外,學生還找到了其他分析資料:“秦始皇死后,胡亥即位,趙高告訴其人生短暫,要其及時行樂,于是秦二世就只顧享樂?!睆倪@個資料中,學生看到了當權者的腐敗驕奢,同時也看到了秦朝的朝政已經落入他人之手。通過整合這些資料,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秦朝快速亡國的原因。
微觀史料中有很多都是以當事人的視角切入,展現(xiàn)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想法,其中不僅有客觀的內容,還有一些主觀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揣摩,思考歷史人物思維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開展歷史探究,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歷史的原貌,從而解決歷史問題。
二、縱橫分析,邏輯推理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微觀史料展開歷史問題的探究,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采用縱向和橫向對比的方式厘清歷史邏輯。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同一時間段的若干微觀史料,看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按照歷史發(fā)展的境況選擇相關的史料,并將其串聯(lián)起來,這樣能幫助學生看到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找的雖然是微觀史料,但是能以此為切入點,看到歷史的發(fā)展狀況和全貌,這樣學生綜合概括、邏輯推理等方面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在教學“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收集和安史之亂有關的史料,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分析安史之亂的原因。學生首先提出疑問:“為何唐朝的皇帝很信任安祿山呢?”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收集一些相關的微觀史料,了解安祿山的為人,用橫向對比的方式對比其他唐朝官員。學生發(fā)現(xiàn):“我從后人的史料分析中發(fā)現(xiàn)當時李林甫權力很大,能很好地壓制東宮勢力,同時又能處理政務。因此,當時的皇帝就想要借助安祿山的力量來壓制李林甫的勢力。這就是安祿山為何會慢慢發(fā)展壯大的原因?!比缓?,教師可再引導學生用縱向對比的方法,看看安祿山當權之前,唐朝社會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安祿山逐步壯大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按照這條線索收集了更多的微觀史料,有分析認為:“安祿山當權之前,北方的政局很不穩(wěn)定,所以唐玄宗重用安祿山的目的是既想要穩(wěn)定北方,又想開疆拓土。同時,唐玄宗也怕安祿山造反,所以做了很多特殊的安排,如讓楊貴妃認安祿山為干兒子,讓其感到有殊榮。但沒想到安祿山有很大的野心,最終發(fā)動叛亂?!痹谶@樣的分析中,學生通過縱向歸納,以安祿山的生活為切入點,探究了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
在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合微觀史料,結合史料重構歷史認知,重現(xiàn)歷史情境。這樣,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歷史的內在邏輯,找到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合理性,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三、大膽質疑,提出見解
“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少微觀史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想法,所以可能缺乏歷史真實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時,要鼓勵學生圍繞微觀史料大膽質疑,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圍繞自己提出的看法收集更多史料,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起到探究的效果,發(fā)展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在學習“明朝的對外關系”時,學生對明朝“海禁”的政策有點不理解,提出問題:“明朝的船隊不是很厲害嗎?為何明朝會海禁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收集更多的微觀史料,了解海禁政策發(fā)布前后明朝的社會狀況。例如,學生通過收集微觀史料,發(fā)現(xiàn)有分析認為:“明朝建立不久就出現(xiàn)了胡惟庸勾結倭寇反叛的事情,所以明朝對倭寇勢力十分忌憚。而當時倭寇現(xiàn)象十分嚴重,明朝的使節(jié)趙秩出使日本,竟然被日本天皇殺死。明朝為了保護沿海百姓,同時也防止沿海百姓和倭寇勾結,不得不發(fā)布命令:‘片板不得下海,因此才有了海禁的政策?!痹谶@個基礎上,教師可再鼓勵學生就此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嘗試評價海禁政策。例如,有的學生評價:“我認為,這樣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抵擋了倭寇,但也中斷了明朝的對外貿易,就連那些和明朝有友好關系的國家也不能進行貿易往來,實際上對國家的發(fā)展并不好?!睂W生圍繞此事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歷史理解能力。
在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質疑只是學習的第一步,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質疑展開分析,嘗試提出假設,并結合微觀史料分析這些問題,整合答案,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四、學科整合,深化思維
法國年鑒學派主張將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和重大歷史事件整合起來思考,這樣才能通過社會生活的演變,加深人們對歷史發(fā)展的理解。這樣的探究必然要將各種不同的學科融合進來,如將民俗學、政治學等學科整合在一起,從而能夠深化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
在教學“輝煌的隋唐文化”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用學科整合的思想展開探究,如有的學生對文學感興趣,就可以將其和語文學科結合起來,以某位詩人的一生作為切入點,收集微觀史料,并從中探究唐朝的文化發(fā)展歷史。學生若對美術感興趣,就可以從繪畫作品入手,看看唐朝繪畫作品中展現(xiàn)了怎樣的民風。這樣不僅引導學生關注了微觀史料,還促使學生將學科融合,提升了思維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對詩人李白的生平很感興趣,收集了一些與之相關的史料,并圍繞其展開分析:“我在李白的生平中看到了一些當時的社會風貌,如唐玄宗進宮朝見時,玄宗‘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說明唐玄宗十分尊重李白這樣的文學名家,這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出當時的君主對文化事業(yè)十分重視。我覺得這也是唐朝文化發(fā)展迅猛的原因之一?!痹诜治鲋?,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對歷史的理解更深刻了。
學科整合的方法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學科和歷史結合起來,收集與之有關的微觀史料,用來輔助學習,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
歷史中的不少內容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距離較遠,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教師若能提供一些展現(xiàn)民眾生活狀況的微觀史料,則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展開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運用微觀史料,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進而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郭瑞清.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J].讀寫算,2018(33):73.
管玉林.充分發(fā)掘運用資源,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歷史[J].教師,2014(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