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婧
摘 要:本文首先談到2020年上半年,國家教育部對高校提出的線上教學的要求,與之相關聯的學風建設工作也隨之碰到了困難,文中闡述了這期間高校學風建設活動的現狀,分析了開展高校學風建設時出現的問題,提出使用學習強國平臺可以有效彌補高校學風建設中出現的不足,使用學習強國平臺可更好地為學風建設服務。
關鍵詞:學風建設;學習強國;線上教學
一、背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只要在有網絡信號的空間就可以進行聲音、視頻、圖像等交流互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與之發(fā)生的一系列高校教學改革,如微課、慕課等網絡授課開始走進高校。2020年初,教育部發(fā)布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應充分利用上線的慕課和省、校兩級優(yōu)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在慕課平臺和實驗資源平臺服務支持帶動下,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高校的教學任務從線下走到線上,但由于線上教學效果相較于線下教學效果還存學生有效參與度不高,學生居家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等問題。因此,在這期間創(chuàng)新學風建設來提升學生學習內動力,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研究的一項新課題。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于2019年1月1日在全國上線,平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要內容,它的出現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充分發(fā)揮了載體在育人活動中的作用,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本文將在客觀背景下,結合學風建設的現狀,對“學習強國”平臺應用板塊進行分析,并從運用學習強國平臺對創(chuàng)新學風建設進行一些思考。
二、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課程學習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儲備,學習風氣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態(tài)度,學習風氣與學習質量成正比,學習風氣端正,學習質量則高;學習風氣不正,學習質量則低。當課程從線下轉入線上,教學平臺功能師生不易掌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教學質量已受到影響,再加上學生不適應居家學習環(huán)境,在家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1],此類問題均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為了確保線上教學質量,從學生學習風氣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學風建設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內動力勢在必行。2020年上半年線上教學期間,學風建設活動出現了以下兩個問題。
(一)線上學風建設活動,活動群體較為局限
線上教學期間,部分專業(yè)學生因實踐課程無法開展而減少了本學期的課時量,這給學生增加了自我學習、社會實踐的時間。學生的時間相較彈性,開展學風建設活動以同一輔導員所帶班為單位組織執(zhí)行較為便捷,輔導員可根據所帶班學生的線上課表時間開展活動,這就導致了活動群體多為本班同學或輔導員所帶的多個班級同學,活動群體均為同一年齡段、相似專業(yè)、同樣環(huán)境的人群,能交換的信息及學習思路相較傳統(tǒng)學風建設活動較為單一。
(二)線上學風建設活動,活動群體交互性不強
線上教學期間,學風建設活動均在線上開展,活動群體必須在同一時間內使用網絡進入活動平臺。一方面,學生如因網絡、時間原因,活動都會受到影響,導致無法進行線上交互;另一方面,學生因不在同一個地理空間中,在線開展活動過程容易被其他因素影響,沒有共同參與活動的氛圍,導致線上交互不夠積極。
三、高校學風建設創(chuàng)新途徑思考,對“學習強國”平臺的應用研究
學風建設活動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任麗紅等人(2013)將學生工作系統(tǒng)下的學風建設活動歸納為七大類:管理類、實踐類、競賽類、講座類、個體指導、團體指導、典型塑造[2]。這種對高校學風建設活動的歸類是迄今為止最科學和最全面的,在開展活動過程中,部分活動多具備兩種及以上的功能屬性,為了更加科學地對學風建設活動進行分類,需要進一步加強層次劃分,將“管理類、實踐類、競賽類、講座類、個體指導、團體指導、典型塑造”等七類活動稱為“單一性學風建設活動”,將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一性活動特征的活動稱為“復合性學風建設活動”[3]?!皩W習強國”是一款定位于高質量的閱讀學習和知識獲取平臺,在功能設置上,學習強國整合幫助提高學習效率的日程、提醒、工作任務等工具,還設有類似微信的聊天、通話功能,有相較于市場上比較少見的“密聊”選項和視頻會議功能,其背后有人性化的運營體系、專業(yè)負責的團隊和過硬的技術支持,可以完全滿足學生線上學習、交流、互動三項基本功能?!皩W習強國”平臺完美利用了碎片時間的理念,推廣“學習強國”在高校學風建設活動中的運用,其實是抓住了學生喜歡用手機看視頻、文字、交流的心理;“學習強國”平臺的重點在于“學習”,它有“去娛樂化”“去商業(yè)化”的傳播理念[4],符合高校的教學理念。由此可見,構建“學習強國”平臺學習+學校學風建設活動的模式是一條可行之路。
(一)運用“學習強國”中“學習報表”機制,實現線上“管理類活動+競技類活動”模式
管理類活動在傳統(tǒng)學風建設活動中是最基礎的活動載體,但由于學生往往處在一個被動角色,單一開展管理類活動效果不佳;而競賽類活動可激發(fā)學生的活動熱情,把兩個活動相結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傳統(tǒng)的學風建設活動,如“校園讀書月”活動,把“晨讀打卡”和“讀書分享會”相結合,而線上教學期間,無法滿足學生在校集中早點到,那么可以利用“學習強國”中“學習報表”來實現線上打卡?!皩W習強國”的用戶可以隨時查看其他用戶的“學習報表”,“學習報表”詳細記錄了每位用戶每日上線時間、閱覽時間、閱覽內容,實現了線上的監(jiān)督、評估機制。開展線上“管理類活動+競技類活動”,可以很好地利用“學習報表”的功能,管理者既查看到參與者的登錄情況,“學習報表”中的學習小組積分、排名板塊還可以為“競技類活動”服務。
(二)運用“學習強國”中“電視臺”“百靈”“電臺”板塊,實現線上“團隊指導+典型塑造”模式
團隊指導活動和典型塑造活動在高校學風建設活動中經常開展,多數為本班、本院、本校內的教師指導,以本校學生作為典型。由于各個高校相較于專業(yè)媒體平臺,宣傳渲染力和正面輿論力量有限,宣傳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有效利用“學習強國”中“電視臺”“百靈”“電臺”板塊,由管理者從板塊中篩選出一篇貼近高校學生的典型事例,組織學生一起觀看并參與評論區(qū)的討論,學生在評論區(qū)看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聲音,由管理者稍作引導,使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思考,以此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達到活動開展目的。“學習強國”平臺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對一”的教育模式,每一個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者。一方面,學生作為受教育者[5],通過“學習強國”獲取各方面的知識,以提升自身理論修養(yǎng)和政治素質;另一方面,當學生對平臺上的信息進行積極正面評論、轉發(fā)或分享時,他又成為了一名教育者,通過發(fā)散式的線上知識、典型案例、信息傳播,創(chuàng)新了線上“團隊指導”活動模式。
(三)靈活運用“學習強國”在線資源,上好“線上思政大課”
把學風建設與黨建工作相結合是高校學風建設的一大要求,“學習強國”中的很多資源都是圍繞著黨建內容設置,如“電視臺”中的“聯播頻道”“看黨史”“看理論”,它挖掘各個專業(yè)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線上課程思政”效果,挖掘了各類影視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娛樂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皩W習強國”中“人物”欄目,通過漫畫插圖、動圖、音視頻相結合的呈現模式,使用“打卡”“硬核”等一些網絡流行語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在故事里感悟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先進性,使學生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價值認同。
四、結語
“學習強國”作為利用電腦、手機等網絡設備開設的網絡課堂,既可以囊括“復合性學風建設活動”的基本內容,又可以彌補線上學風建設活動中出現的不足。它能從感官上調動學生使用的積極性,從空間和時間上增強高校學風建設的活動目標,引導更多學生輕松瀏覽、熱烈討論、積極參與。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研究高校學風建設多元化的活動形式,積極尋找符合高校學風建設的活動載體,從而實現線上教學期間高校學風建設活動質量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趙興隆,于興業(yè),韓文灝,李德麗,馮放.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線上教學效果促進學風建設——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為例[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2):59-64.
[2]任麗紅,張金體,夏艷.高校學風建設活動效果及其影響因素——以北京林業(yè)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Z1):103-105.
[3]龐曦.高校學風建設活動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3-15.
[4]蘇鈺婷,張原.“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創(chuàng)新模式與經驗啟示[J].傳媒,2020(8):42-44.
[5]張莉,徐秦法,賴遠妮.“學習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Z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