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究有關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相關內容,簡要分析二者融合教學的可行性和當前的教學現狀,著重分析強化二者融合效果的有效途徑,包括明確文章重點加深學生理解、豐富實際的教學方式以積累寫作經驗、找尋二者的契合點以及積累寫作素材四項建議,以供相關教育人士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閱讀與寫作
一、 引言
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主要手段,教師應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意識,以推動其全面發(fā)展。借助閱讀豐富寫作的內容,積累創(chuàng)作經驗,并為其構建較好的創(chuàng)作條件。同時,借助寫作也能夠幫助學生轉變思考角度,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共同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二、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可行性
(一)以讀促寫
正確的閱讀方式以及習慣是小學高年級階段,切實增強個人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學生通過長時間的閱讀積累,不僅對文章的整體結構以及寫作手法等方面有所掌握,還可以獲取更多的文學知識,并將其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寫作中。此外,通過寫作,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身的情感,寫作成為其抒發(fā)情感的另一途徑。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期間,教師采取閱讀與寫作的有效契合,能夠為學生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由此,豐富文章的內容,提高文章的質量。
(二)以寫促讀
通過大量且正確的閱讀,能夠使學生逐漸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文章中的意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借助獨立閱讀可以拓展自身的思維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教師若能將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本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加以體現,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文章作者的思維走向,并經過反復以及更深層次地閱讀吸收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由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通過采用閱讀與寫作相融合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轉變自身的角色,以文章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更好地融入文章之中。
三、 小學高年級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現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逐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相應的文本教學也日趨增多,在學生閱讀量愈加增多的過程中,其實際的寫作能力也應得到提高。但事實上,就當前的情況而言,此階段的學生寫作能力仍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語言運用不靈活,內容空洞無物,甚至部分學生對寫作存在抵觸心理。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實際開展教學期間,教師未能將閱讀和寫作有效契合,使學生對寫作缺少概念性,關于閱讀的文章也僅是以讀故事的心態(tài)對待。
現階段,在閱讀教學期間,學生僅是單純地用眼睛看或無感情地朗讀,部分學生不會在閱讀中進行記錄,對閱讀文本的結構缺少應有的了解,即使部分學生會有所記錄,但通常是記下個人喜歡的某段或某句子,教師此時也不會實施有效地引導。而寫作教學往往與之相反,學生完全“放棄”閱讀,但恐懼“動筆”。為促進學生進行寫作,教師會通過各種措施加以改善,但此種形式難以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仍屬于被動地接受,長此以往,會激起學生對寫作的反叛心理。開展閱讀和寫作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其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為學生能夠掌握并理解更多的內容,由此提高其語言表達水平。目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采用何種方式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是當前相關方面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相契合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明確重點
創(chuàng)作者在寫作期間,部分內容是根據當下產生的靈感以及其他創(chuàng)意性的想法形成,而整體仍是以某一點展開聯想,因此,在分析文章結構時,中心思想是必要的內容。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應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其通過文本閱讀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經歷等體會文章的主旨,以此為中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整片文章的理解。借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個人寫作時應當圍繞某一點進行創(chuàng)作,避免出現跑題、空洞、零散的情況,由此,可以使學生在不偏離給定題目的情況下,自由聯想,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另外,此種引導的閱讀寫作教學方式,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以及主旨的把控,以免學生在寫作期間出現無思路、隨意湊字的情況。使其可以將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寫出來,并逐漸愛上寫作。
例如,關于一年四季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各個季節(jié)的獨特魅力。春季是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夏季是“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秋季是收獲的季節(jié);冬季便是漫天飛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由此,學生可以回憶個人的切身體會,加之教師的引導與講解,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各個季節(jié)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融入個人對某一季節(jié)的感受,確定描寫的角度展開創(chuàng)作。在進行此類文章閱讀教學中,學生便可以理解作者寓情于景中的“情”,從中引發(fā)個人的體會,避免出現無思路的情況。文章中借助景物描寫抒發(fā)個人的思想情感,部分此類文本整體框架大致相同,具體在詞語的運用以及描寫手法、抒發(fā)的情感方面有所差異。對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更多同類型的文章閱讀,并適當加以記錄和創(chuàng)作,有助于提升其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拓展閱讀教學方式
為加強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契合度,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強調二者之間的關聯,以合理調整實際的教學內容并開展多種教學模式,以為學生構建更為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引導其更為深入地了解文章中所展現的內容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感受。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使其能夠掌握文章的全部內容,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個人對文章的體會,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推動其進一步探究的意識。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調動其開展閱讀的積極性,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升對文章的情感體會。使學生清楚閱讀不僅是簡單地朗讀,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以及情感走向,并在此期間找尋問題并從中找到解決的辦法。
教師應鼓勵學生書寫閱讀筆記以及文段摘抄,并每隔一段時間進行系統性的重點教學,相互分享上一階段的積累。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教師可在學生閱讀完文本后,對其中的某些段落或句子與學生展開深入探討。如“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該句與文章首句相呼應,表達作者的痛惜和憤怒。之后讓學生寫簡短的讀后感,既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道鍛煉,又可以激發(fā)其愛國意識。針對此篇文章,教師可向學生推薦《最后一分鐘》《難忘的一課》等文章,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
(三)明確讀寫契合點
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契合,需以閱讀作為起始點,并不斷探尋寫作教學的規(guī)律,由此掌握二者之間的聯系,并對其實施有效整合,以實現兩項教學項目的充分融合,將寫作更好地融入閱讀之中。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需可以正確把握教學的實際,不斷合理增添閱讀與寫作的廣度,并借助各類文章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小學階段學習壓力較小,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閱讀,同時,為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強化寫作水平,教師可向其推薦適宜的閱讀書籍。如《泰戈爾詩集》《生活的鏡子》《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此外,在日常的寫作練習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展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練習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寫作思路,調動其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寫作實際上是語言的運用與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師在兩項教學聯合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明確二者在內容上的契合點,還應從表達形式上加以分析,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養(yǎng)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期間,教師需引導其深入分析作者的表達模式,并感受運用此類表達形式呈現的整體效果體會,由此提高其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時,配以篇章式的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強化寫作。
(四)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在寫作技巧方面的理解較為容易,且對于此種較為固定的形式掌握效果較好。但由于寫作素材擁有量較少,造成創(chuàng)作的文章內容空洞,質量較差,而若想在此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僅能通過長期的積累實現。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以拓展學生的寫作素材,進而呈現出高質量的文章。部分文章的體裁以及表達方式對于此階段的學生能夠起到幫助的作用,教師應為其提供并講解部分內容,使其可以“走進”文章中的世界。對于此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意愿呈現的效果遠比被動接受好,因此,教師在此類教學活動中,應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使學生實現內化知識,可以將文章中的內容融入自身的寫作素材庫中,并在寫作練習中加以運用。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學階段較為重要的文章之一,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此進行簡單的積累。對此,需要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作者的刻畫方式。之后可讓學生運用此種描寫形式進行隨筆創(chuàng)作,以鞏固其知識框架。該種教學形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文本能力的理解程度,又可以起到積累素材的作用。又如,《詹天佑》一文,其中涉及人物描寫,學生可借助教師的引導以及獨立閱讀、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了解其人物整體刻畫的方式,以掌握此類題目的創(chuàng)作方向。之后,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身邊的人運用此種描寫方式創(chuàng)作出一篇短文,要求表達其對自身的重要意義,明確中心思想,表達自己對人物的情感。由此,幫助學生梳理人物描寫的思路,以拓展寫作的素材。
五、 結語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極為重要,學生由原本的文字積累過渡到如今的文字運用,教師需強化閱讀和寫作教學的聯系,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使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優(yōu)化寫作內容和框架,在寫作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會。由此,確保綜合學習效果,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和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101.
[2]徐志洲.論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與寫作的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6):78-79.
[3]谷翠平.“讀寫結合”式教學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1):140.
[4]薛運樂.探索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的途徑[J].學周刊,2019(7):136.
作者簡介:嚴玲琳,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