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鹿
摘 要:美聲唱法在技巧和理論體系方面給予民族音樂眾多給養(yǎng),又給流行音樂堅實的基礎。美聲唱法進入教學中后,給民族音樂教學和流行音樂教學帶來了革新。文章首先介紹美聲唱法的來歷和進入中國的過程,接下來探討美聲唱法給民族音樂教學和流行音樂發(fā)展帶來的突破點,試圖從美聲唱法的現(xiàn)狀中總結出美聲唱法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應用中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美聲唱法;高校;音樂教學
一、美聲唱法的來歷及進入中國的歷程
(一)美聲唱法的來歷
眾所周知,美聲唱法來源于意大利,所以意大利的美聲唱法也被公認為最正宗。美聲唱法早期帶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在文藝復興的浪潮下已經出現(xiàn)并得到一定發(fā)展。美聲唱法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受到重視,并在歐洲流行起來,令人稱贊的是,美聲唱法在漫長的時間洗禮中沒有消失反而流傳至今,并不斷得到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美聲唱法得到完善的一大助力就是歌劇的誕生,另一大助力則是演唱技巧的革新,前者帶美聲唱法進入感情飽滿而豐富的世界,后者則讓美聲唱法的聲音更加洪亮而有穿透力。兩者的助力讓美聲唱法愈加完善。
(二)美聲唱法進入中國的過程
西方音樂早在唐朝就跟隨景教來到中國,并以贊美詩的形式進行傳播,但隨著景教在中國的消亡,西方音樂的影響力又迅速變小。西方音樂再次進入中國還是依托宗教,宗教題材的西方音樂利用錄制方法進一步向中國內地滲透。百日維新前后,新式學校開始出現(xiàn),音樂教育首次進入中國學校教育中。民國時,音樂通過規(guī)定成為必修課程,這為后來高校音樂教育奠定了基礎。新文化運動后,美聲唱法開始被國人所接納,并憑借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迅速得到了國人的認可,這個過程中留學學生和國內音樂社團的建立和發(fā)展離不開。隨后,中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外國人獲得了在中國居住的權利,外籍音樂家開始進入中國,他們也帶來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美聲唱法。而專業(yè)音樂團體的在華活動,使美聲唱法進入大眾視野。
二、美聲唱法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美聲唱法進入中國教學體系以后逐漸本土化,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呈現(xiàn)出與民族音樂高度融合的態(tài)勢,又展現(xiàn)出與流行音樂結合的趨勢,帶給音樂教學新的革新。
(一)美聲唱法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教學的高度融合
第一,美聲唱法帶給傳統(tǒng)民族音樂教學新技巧。民族音樂是富有魅力的,它的范圍無限寬廣,種類眾多,但是傳統(tǒng)民族音樂是缺乏技巧的,在訓練上缺乏規(guī)律。美聲唱法在運用氣的方面獨樹一幟,將美聲唱法中對氣的運用實踐到民族音樂中,可以使民族音樂的聲音更加飽滿。目前,國內眾多高校都將美聲引入民族音樂的教學中。第二,擴大了傳統(tǒng)民族音樂教學范圍。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遵循“一師一徒”的培養(yǎng)模式,學生范圍小,不利于對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另外,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帶有明顯的“師傅的痕跡”,在綜合素質方面有所欠缺,引入美聲唱法,既可以保留教師的獨特之處,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風格,利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第三,美聲唱法幫助傳統(tǒng)民族音樂建立理論體系。傳統(tǒng)民族音樂雖然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但是與現(xiàn)代音樂教學的對接還是存在困難。引入美聲唱法可以利用美聲唱法已經建立的理論體系幫助民族音樂教學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民族音樂理論體系的建立就是在美聲唱法的幫助下完善的,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也要注重利用美聲唱法培養(yǎng)學生們的理論體系。
(二)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的結合
第一,流行音樂帶來了更豐富的情感表達。隨著美聲唱法本土化的不斷深入,開始與流行音樂碰撞出火花,并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流行音樂對技巧的要求并不高,但是感情的表達更加細膩,更加豐富。當兩者結合在一起,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情感表達,這一點在很多歌手處都得到了印證。因此在美聲唱法的運用和教學中,可以適當借鑒流行音樂對于情感表達的個性化方式,使聽眾感受到更為細膩的情感。第二,美聲唱法奠定堅實的基礎。美聲唱法則會給流行音樂歌手奠定發(fā)展的基礎,給歌手帶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流行音樂的教學中也要注意對美聲唱法的關注,為學生打好基礎,幫助學生在深厚功底的基礎上進行不同的嘗試和探索。
三、美聲唱法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美聲唱法進入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給流行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教學都帶來了諸多裨益,但是美聲唱法的應用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堅持美聲唱法本土化
美聲唱法固然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技巧方面也能提供很多的借鑒指導,發(fā)展歷史也很悠久。這不代表我們就要全盤接受美聲唱法,美聲唱法最終應該落腳在本土化上,注重結合本國、本民族的特色進行發(fā)展。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將美聲唱法更多的看作是一種工具,而非是“主角”。高校及高校教師都需要認識到美聲唱法對于當下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切勿舍本逐末。我們引入美聲唱法是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更好發(fā)展,為了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為了提升音樂專業(yè)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引入美聲唱法,不是僅僅將這種方法帶入音樂教學中,更重要的是與本土音樂進行融合,在教學上完成美聲唱法的本土化。中國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要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在文化上樹立起自己的旗幟,在音樂文化上也要注重本土化,注重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
(二)堅持與民族音樂相融合
我們要堅持民族音樂與美聲唱法進一步進行融合,這樣做的優(yōu)點有兩方面。其一,兩者融合是音樂創(chuàng)新的源泉。民族音樂是創(chuàng)新的根基,美聲唱法是技術手段,只有兩者合二為一才能保證成為音樂創(chuàng)新的源泉。音樂想要創(chuàng)新,想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回溯歷史,回溯經典,不斷從民族音樂中獲得給養(yǎng),并借助美聲唱法的技術獲得成功。其二,注重美聲唱法和民族音樂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不斷致力于提高授課水平。美聲唱法通過自身嚴密的理論體系,幫助民族音樂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逐漸獲得話語權,民族音樂則給美聲唱法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兩者相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獲得感。
(三)注重“目光向下”,關注大眾的喜好
第一,隨著美聲唱法的本土化不斷發(fā)展,美聲唱法也將目光向下移,關注到中國普通人的生活。20世紀50年代,大量文藝工作者深入我國西北等地進行采風,深入當?shù)厝说纳钪腥?,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中不乏利用美聲唱法來講述中國人民的故事的例子。美聲唱法是“陽春白雪”,但是“陽春白雪”缺乏了人民的滋養(yǎng)是沒有靈魂的,是不鮮活生動的。在高校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也要注意到適當關注大眾的喜好,引導學生深入基層,演繹出人們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第二,“目光向下”可以帶來更多的關注。美聲唱法雖然歷史悠久又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在影響力上一直不能和流行音樂相比較。雖然這是既定的事實,也是短時間內不會改變的事實,美聲唱法在運用中適當?shù)亍澳抗庀蛳隆笨梢砸l(fā)普通人的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如湖南衛(wèi)視的《聲入人心》欄目首次將專業(yè)美聲引入綜藝競技類比賽,獲得了眾多關注。在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們“目光向下”,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可以盡快在畢業(yè)后適應市場需求的必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不能閉門造車,不關注外界的變化發(fā)展,而要注意到市場的變化,盡一切可能減少與社會市場的不適應性。這一點對于學生們以后的就業(yè)和個人發(fā)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借助美聲唱法,幫助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立身的根本,民族音樂是我們音樂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民族音樂對外宣傳上還是存在著傳宣效果差、宣傳機制落后、宣傳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外國人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要走向國際,必須使用大部分音樂工作者可以理解的語言,筆者認為這種語言就是美聲唱法,用美聲唱法向國際宣傳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理解我們的民族音樂,從而才能欣賞、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以此,不斷擴大民族音樂的對外影響力,給世界人民奉獻中國人民的音樂,通過音樂上的交流促進其他領域的交流互鑒,這也是實踐、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越大,越能調動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的積極性,對于音樂學生個人而言,目光也會更加開闊。
參考文獻:
[1]全艷.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研究[J].戲劇之家,2020(14):65.
[2]朱敏.高校音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關系探討[J].藝術評鑒,2020(8):92-93.
[3]孫英愛.美聲唱法在流行歌曲中的跨界運用[J].黑河學院學報,2019(12):174-176.
[4]周子翔.美聲唱法在中國“本土化”發(fā)展的研究[J].黃河之聲,2017(1):126.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