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躍林 阮興梅
摘 要:農村疫情防控既考驗我國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又體現出我國廣大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部分農民在疫情防控中受自身素養(yǎng)、怕擔責的大環(huán)境和村干部宣傳教育方式單一等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出自我防護意識不強、聚集性活動屢禁不止、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熱情不足等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現象,因此,在疫情防控實踐中,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增強農民的責任感、多方面動員農民參與疫情防控、創(chuàng)新疫情防控宣傳教育方式等路徑來培育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
關鍵詞:疫情防控;農民;社會責任意識;培育路徑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是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疫情防控,不僅是對我國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還體現出廣大農民在疫情防控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因此,通過探析疫情防控下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相關問題對于凝聚抗疫的人民力量,最終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疫情防控下培育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意義
(一)有利于凝聚疫情防控的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既沒有國界之別,也沒有地域之分。不論是在我國的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qū),新冠肺炎都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損害了許多人的身體健康??箵粢咔椴粌H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更需要大量的人力。廣大農村地區(qū)抗疫的主體力量是我們的人民群眾即廣大農民,但是部分農村地區(qū)沒有充分動員農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參與疫情防控的農民較少,疫情防控的力量比較薄弱。部分農村地區(qū)疫情防控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是農民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只有在疫情防控實踐中努力培育起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的疫情防控中,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合力,最終“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二)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農村地區(qū),農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就是第一位的,但是部分農民由于缺乏相關的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和自我防護知識,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自身生命安全的威脅和對自身身體健康的損害。只有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實踐,才能讓農民意識到疫情防控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從而樹立一種為自己、為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態(tài)度,進一步做好農村地區(qū)的疫情防控工作,從而保障廣大農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疫情防控下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
馬克思認為,人們的意識是由人們的社會存在來決定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抗疫,表現出了抗疫的中國力量,展現出了抗疫的中國精神。但也有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農民在疫情防控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正是由農民在疫情防控中不作為的這一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具體表現為農民的自我防護意識不強、聚集性活動屢禁不止、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熱情不足。
(一)農民的自我防護意識不強
一方面,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農民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和生活習慣,更沒有意識到防護傳染病的重要性,造成對傳染病的敏感性、防護度和警惕性不夠,出現了不懂得防護、不會防護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農民表現出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的態(tài)度,明明知道自己從武漢回家卻不自覺的、主動地進行居家隔離,相反,到處走親訪友,這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表現,其實質是自我防護的意識不強。
(二)農民的聚集性活動屢禁不止
中國農村是一種鄉(xiāng)土社會、更是一種人情社會。因此,在農村中常見的傳統(tǒng)聚會主要有家庭式和社交式兩種。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在春節(jié)前后,大批農民工返鄉(xiāng)回家,造成人口流動較大,加之受傳統(tǒng)習俗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在家扎堆、走親訪友等聚集性活動屢禁不止,給病毒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復雜的性。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地區(qū)由于疫情形勢的變化而放松了疫情防控工作,開始操辦喪事、婚禮等,導致大量的農民聚集,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風險。
(三)農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熱情不足
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打贏農村這場人民戰(zhàn)爭需要廣大農民全方位、全過程主動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但在部分農村地區(qū),大多數農民深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一傳統(tǒng)不良觀念的影響,導致農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熱情不夠,認為疫情防控工作是村干部的事而與自己無關,最終出現疫情防控工作參與率不高、疫情防控工作出現漏洞等情況,給部分農村地區(qū)的村干部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難度。
三、疫情防控下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
部分農民在疫情防控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是有一定得影響因素,這些影響因素主要有農民素養(yǎng)的高低影響其防控認知,農村缺乏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大環(huán)境,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單一。
(一)農民素養(yǎng)的高低影響其疫情防控認知
農民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認知受其素養(yǎng)高低的影響,農民的素養(yǎng)越高,其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認知就越強;農民的素養(yǎng)越低,其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認知就越弱。大多數農民,特別是年齡較長的農民因為其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養(yǎng)相對較低,導致其不關注、不了解何為新冠肺炎,更不用說能夠認識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部分文化素養(yǎng)較低的農民并沒有認識到新冠肺炎對人類生命安全的威脅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的損害,認為疫情防控與自己無關,沒有形成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認知,最終導致其自我防護意識不強。
(二)農村缺乏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大環(huán)境
雖然“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但是反過來人也會受環(huán)境的影響,“人是被改變了的環(huán)境的產物”。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由于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再加上農民間缺乏應有的交流和溝通,最終形成了無論大事小事都“各掃門前雪”的落后思想觀念,最終營造了一種“不敢擔當、不想擔當和怕擔當”的不良環(huán)境。農民長期生活在這種“不敢擔當、不想擔當和怕擔當”的不良環(huán)境中,逐漸趨于逃避社會責任,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以至于農民在如此嚴格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還仍然出現聚集性活動、走親訪友、推卸責任等不負責任的行為。
(三)村干部的疫情防控宣傳教育方式單一
農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對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認知,一方面是通過電視、電腦和手機等來獲得;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村干部的疫情防控宣傳教育來獲得。但部分農村中村干部的疫情防控宣傳教育主要是以廣播的形式來進行,簡單播放上級政府提供的疫情防控知識手冊等,這種單一的、不結合本村實際情況進行的宣傳教育并沒有取得預期的實際效果。同時,村干部僅僅采取廣播這樣單一的宣傳教育方式并不能動員和鼓勵農民主動地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導致農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熱情不足。
四、疫情防控下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路徑
疫情防控中農民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意識缺失,它只是一種短暫的現象。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全民參與,一方面,農民自身也會在疫情防控的實踐中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另一方面,社會也會通過多種路徑培育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這些路徑主要有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農民的責任感,多方面動員農民參與疫情防控,創(chuàng)新疫情防控宣傳教育方式。
(一)多途徑增強農民的社會責任感
農民在疫情防控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源自于農民沒有意識到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要以多種途徑來增強農民的社會責任感。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yǎng),使其能夠以自身的文化水平去認識和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了解如何進行自我防護和保護他人。二是要開展與社會責任意識相關的科普講座,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講述鮮活感人的抗疫案例,讓農民感受到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在疫情防控中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三是可以通過宣傳反面案例來教育農民,讓農民意識到不配合、不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后果和嚴重性,從而增強和提高農民在疫情防控中的社會責任感。
(二)多方面動員農民參與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因此,疫情防控需要動員全員參與。一是政府或村委會可以采取鼓勵性措施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來,對于那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較好的農民可以采取適當的精神鼓勵或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調動農民參與疫情防控的熱情。二是村委會可以采取分配任務、輪流值班的工作方式讓農民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其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在疫情嚴重蔓延期間嚴防外來人口流入,督促武漢回家人員進行居家隔離和勸散農民的聚集性活動等。
(三)創(chuàng)新疫情防控宣傳教育方式
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很多的有效措施,但宣傳和教育是其必要措施。村干部疫情防控中要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方式。一是要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邀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用當地的方言以廣播的形式向廣大農民宣講或普及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從而讓農民聽得懂、能理解。二是村委會要通過漫畫、手抄報等簡單易懂的宣傳形式向廣大農民宣傳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三是廣泛宣傳和表揚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規(guī)定、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家庭,鼓勵大家向他們學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 堅決打贏湖北保衛(wèi)戰(zhàn)武漢保衛(wèi)戰(zhàn)[N].人民日報,2020-03-11(01).
[2]習近平.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N].人民日報,2020-01-28(01).
[3]人民日報評論員.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N].人民日報,2020-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