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佳
[摘? ?要]“法治意識”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追求和實踐歸宿之一,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一維,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目前初中學生失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fā)生,法治意識淡薄。道德與法治學科可通過以下路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厘清法治核心知識、感受法治生動場景、提升法治行為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法治意識;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13-0043-02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他認為應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nèi)容。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缺乏整體規(guī)劃,方式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學校法治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健全,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學校、社會、家庭多元參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網(wǎng)絡還沒有形成……黨和國家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系列論述引發(fā)了筆者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路徑的探索和思考。
一、概念認知:厘清法治核心知識
法治精神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外延,要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首先要引導學生全面、 深刻、準確地理解法治精神的內(nèi)涵和要求,為樹立、踐行法治意識奠定理論基礎。
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正確理解自由的含義是本框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學生對自由的內(nèi)涵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可能是碎片化的,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所以筆者采取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先自由表達,筆者隨后修正錯誤。筆者展示了書本96頁的材料,請學生結合大海、阿梅、小蕊三名同學的觀點,談談對自由的認識和看法。在學生自由發(fā)言、充分表達的基礎上,筆者針對學生的認識誤區(qū)開展系統(tǒng)、專業(yè)的教學。例如有學生說道:自習課不能講話,我覺得很不自由,這是不是不尊重我的個性呢?聽到這樣的觀點,筆者請學生就自習課保持安靜這一規(guī)則的必要性展開討論,然后聯(lián)系自身實際談談自習課保持安靜有何好處。通過交流學生都認為自習課保持安靜利大于弊。接下來筆者請學生結合本班實際繼續(xù)探討保障自習課秩序的有效措施,并希望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些措施。同時借助教材內(nèi)容,例如侵權案例“對網(wǎng)絡暴力說‘不”、《中華人民共和國游行示威法》部分條款、寓言故事“無力回天的風箏”等,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法律條款解讀等途徑,懂得法律、道德、紀律規(guī)定了自由的界限,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完整、更系統(tǒng)、更專業(yè)、更理性,還加深了對法治意識的認知。
二、情境體驗:感受法治生動場景
場景教學法是指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為了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教師有目的地引入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具體性等鮮明特征的場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三框《依法行使權利》的教學中,筆者圍繞“中學生使用手機”這個學生關注的話題營造以下場景:
場景一:暑假了,小志希望家長給自己買手機。提問:如果家長不同意,小志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自行購買嗎?作為商家,可以把手機賣給無監(jiān)護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嗎?學生充分交流后,筆者出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明確社會、學校、家庭應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實施特殊保護,同時未成年人需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法治觀念,抵制不良誘惑,依法維權。
場景二:小志沉溺于手機游戲,父母便將其手機沒收,小志報警稱父母虐打自己。提問:如果你是民警,你會如何處理這起報警?在交流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點分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小志的行為不對,他應受到批評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小志父母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他們應該反省自身行為。此時,筆者提醒學生注意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并運用法律知識來處理場景中的矛盾。學生拓展思路,說道:如果父母真的虐打未成年人,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懲罰。還有學生補充,如果小志報假警,那么他的行為浪費了公共資源、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同樣也是違法行為。筆者補充《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guī)定,說明公民應正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
上述場景教學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并適當延伸,將晦澀、枯燥的法律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用法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感悟、認識法治的力量,培養(yǎng)法治精神。
三、實踐模擬:提升法治行為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該學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并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特別注重課程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
為實現(xiàn)提升初中生法治行為能力的目標,教師應懂得整合課內(nèi)與課外、校內(nèi)與校外的一切資源,組織學生開展有利于提升他們法治行為能力的實踐活動。首先,利用好課堂,在課堂開展“法治播報”活動,每天安排一至兩位主講人介紹法律法規(guī)、分析法律案例。在該活動中,“校園暴力”“高鐵霸座”“寶馬女車主維權”等內(nèi)容都引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熱烈的討論,體現(xiàn)出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法治精神與人們息息相關。其次,開展好專題活動。如以“法治精神”為主題辦一期板報,讓學生自行制定評比標準,評出最精彩的板報,體現(xiàn)了規(guī)則平等、結果公平的法治精神。再如召開一次“向法治先鋒學習”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在搜集榜樣事跡、匯報榜樣成果、總結活動收獲中,信仰法治、踐行法治。再次,充分借助社會資源,參觀法庭審理,了解審判程序,走近社區(qū)民警,了解基層司法工作者的工作內(nèi)容。除上述“走出去”的形式,還可以“引進來”,比如請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治工作者來學?;虬嗉夁M行法治講座。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提高當代青少年的法治意識,既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更是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作為新時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理應勇于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探索、實踐由概念認知到情境體驗再到實踐模擬的課堂路徑,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形成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法治意識,修正失范行為,遠離違法犯罪,做奉公守法的好公民,牢固樹立與依法治國方略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