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民
[摘? ?要]初高中作文教學的體系化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近年來,各地中考命題都傳遞出銜接高中教學、實現(xiàn)“兩考合一”的信號。在這一形勢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關注初中作文教學與高中作文教學的同一性,還要關注這兩者的差異性。文章致力于在厘清初高中作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有序銜接的基礎上,明確初高中作文追求“豐富”的不同路徑。
[關鍵詞]初高中作文;“豐富”;實現(xiàn)路徑;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13-0009-03
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語文教學論集》中述及:“語文教學科學化是必要的。搞任何工作,都要講究科學性。有了科學性,才能提高效率,加快速度?!碑斀竦某酢⒏咧凶魑慕虒W存在缺乏必要的體系建構、不能有序銜接等問題,這導致教學的低效化。
實際上,近年來福建省自主命題的中考語文試題大體遵循“立足統(tǒng)編教材,銜接高中教學”的總體原則,積極傳遞“兩考合一”的鮮明信息。初、高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厘清這些差異是實現(xiàn)有序、高效教學,培養(yǎng)、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需。
針對作文教學現(xiàn)狀及本人教學實際,筆者主要以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初高中學段的作文教學銜接進行研究,對初中及高中作文等級評價標準中的“豐富”的認知偏差與實現(xiàn)路徑進行思考與闡釋。
一、銜接初高中學段,努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教師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實效,就要關注教學實踐是否服務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實際上,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思維與運用語言的過程。在寫作的過程中,無不貫穿著語言與思維的相互作用,學生在言中思,于思后言,使言思融合。無論是初中學段偏重的記敘文寫作教學,還是高中階段倚重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都離不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由初中教學向高中教學過渡、銜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主要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應當引導學生由偏向感性思維,逐漸往偏向理性思維過渡。初中學段偏重記敘文寫作,倚重感性思維的運用。感性思維具有分散、孤立、片面的特點,通過這種思維獲得的認知較為有限。高中階段偏向議論文寫作,倚重運用理性思維這一思維方式。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一種有明確思維方向、有充分思維依據(jù)的思維方式。它與感性思維的聯(lián)系是:感性思維會逐步過渡到理性的邏輯整理階段,思維者開始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進而達到理性思維的高度。
其次,還應引導學生由聚合思維逐步向發(fā)散思維過渡。初中學段,學生的思維尚未充分發(fā)育,思維方式相對收斂、聚合;高中階段,隨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開始具備發(fā)散思維的條件。在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與訓練中,教師要培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誠如王立根老師在《作文智慧》中的論述:“可利用橫向思維,由此及彼地想;也可以縱向思維,由表及里地想;或者用逆向思維從相反的方向想?!?/p>
這兩種思維方式在初高中不同學段各有偏重,不可斷然取舍。
總之,要想銜接初高中學段的教學,就得引導學生轉變、豐富他們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思維品質的提升。
從某種意義上看,初高中作文教學的銜接階段,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由偏重言語層面,向注重思維層面過渡的階段。從思維這一層面來說,唯有做到多元才能實現(xiàn)“豐富”。所謂多元,即多樣的、不單一的。多元發(fā)散思維,讓觀察問題的角度由單一向多樣發(fā)展。進行多元化的語文作文教學,有助于學生破除刻板印象、固有思維、俗套表達,形成彰顯生命特質、鮮活自我的個性見解、獨到觀點,進而有益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呈現(xiàn)“豐富”的言語思維。
二、選用體裁迥異,“豐富”內涵的界定有別
從教材編排來看,現(xiàn)行的初、高中語文教材都涉及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指導與訓練,但總體呈現(xiàn)出的是初中偏重記敘文的寫作指導,而高中偏重議論文寫作訓練這一客觀現(xiàn)實。
依思維方式而論,初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偏向感性思維多一些,他們普遍欠缺理性審辨的能力;而高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則傾向理性思維。
據(jù)作文命題而言,由于初、高中教材和學生的學情存在差異等因素,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偏重記敘文寫作,而高考作文命題則側重議論文寫作。
若是沒有對初、高中的教材編排、學生的思維方式、作文命題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梳理,處于初高中銜接階段的教師和學生,就很容易陷入初、高中作文“思維方式趨同,‘豐富內涵無異”的誤區(qū),導致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偏差。
因此,處于初、高中銜接階段的教師,在進行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指導與訓練時,有必要對趨同的初中及高中作文等級評價標準中的“豐富”這一發(fā)展等級的內涵做出“一體兩面”的細致解讀與界定。初中及高中作文等級評價標準中對“豐富”內涵的闡釋都是:材料豐富、論據(jù)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然而,通過細致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更加適用于評價記敘文,“材料豐富、論據(jù)充實”顯然更適用于評價議論文。明確了這一點,教師指導與學生訓練便都有了更加有力的抓手。
三、記敘文寫作追求“豐富”的主要路徑
就初中相對偏重的記敘文寫作來說,有追求“豐富”的獨特路徑。
在學生的腦海中,有許多關于文學、影視作品的深刻記憶。這些記憶之所以能特別深刻地留存,可能是因為其中有令人特別難忘的故事或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臺詞等。就像魯迅筆下迂腐而可悲的孔乙己;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各具特色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等。這些人物都有他獨特的“形”,亦有他鮮明的“神”。如果學生能在記敘文中打造一個有著強大“氣場”的人物形象,那么就能靠塑造的這一人物形象而在得分上贏得優(yōu)勢。
對應到記敘文要“形象豐滿、意境深遠”這一追求上,可以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要做到“形象豐滿”。其一,寫外貌,要抓住特征,以形傳神;其二,寫語言,要顯示個性,揭示性格;其三,寫行動,要寫清過程,用詞準確;其四,寫心理,要傳出心聲,符合性格。
要做到“意境深遠”。其一,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其二,彰顯人物的語言風格;其三,營造獨具特色的意境和氛圍;其四,借助獨特的選材及人物身份凸顯意味。
當然,“形象豐滿”與“意境深遠”是同一樹干上的不同分支,二者互有關聯(lián)。
四、議論文寫作追求“豐富”的主要路徑
就高中更加偏重的議論文寫作來講,另有其追求“豐富”的路徑。
部分教師和學生機械死板地解讀作文評價標準,拘囿于“豐富”這一發(fā)展等級的字面意義,以至對“論述豐富”的理解局限于“論據(jù)充實”這一層面。在筆者看來,一般議論文對“論述豐富”的呈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據(jù)豐富。論據(jù)選用上,宜兼及“古今中外”,宜注重“繁點例結合”。以2018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我們,與新時代同行》為例。文章開篇緊扣文題,指出所處時代是“新時代”。主體部分先以“我感謝,我成長在新世紀的中國”作為第一層次,列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營造出宏大的格局。然后以“我愿意擔負起新時代的使命”作為第二層次,羅列了三位助力國家大工程建設的科學家、工程師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接著以“我期盼2035年的青年傳承使命”作為第三層次,引用了林清玄的名言深化論證。最后引用周國平的名言總結全文。前兩個層次的事實論據(jù)與第三層次及結論段的道理論據(jù)相互呼應。這篇文章可謂將“論據(jù)豐富”這一亮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第二,論述內容充實。“內容充實”的實現(xiàn)路徑,可以是豐富論述層次。理想化的論述層次應包括“觀點”“闡釋”“材料”“分析”“結論”,但學生一般只呈現(xiàn)出“觀點”“材料”“分析”這幾個層次。也可以是拓展論述角度。如運用哲學原理,圍繞如下角度來寫:過程與結果、整體與部分、個體與集體、主觀與客觀、主要與次要、內容與形式、現(xiàn)象與本質、對立與統(tǒng)一等。還可以是合理運用成語。成語可以傳達豐富的信息,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合理運用成語,可以極大地充實文章內容。
第三,論證方法多變。在寫作議論文時,要靈活運用論證方法,對一個論點,可以使用不同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也就是說,可以組合使用多種論證方法。如組合使用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第四,邏輯分析多樣。在寫作議論文時,常用的邏輯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因果分析、假設分析、本質分析、意義分析、辯證分析。綜合運用這些邏輯分析方法,可以使論述更加多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豐富”的同時,還應避免走入“過度豐富”的誤區(qū)。
一方面,我們追求論據(jù)豐富,但萬萬不可以過分堆砌論據(jù)而忽視議論說理。
另一方面,不要一味追求“豐富”,因為亮點太多,就會主次不分,最終變成沒有亮點。在寫作中,可以在主要語段追求“豐富”,在個別語段適度留白。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論述亮點應放在顯眼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亮點的作用。
綜上所述,“豐富”關乎積累的深厚積淀,關乎思維的噴薄涌現(xiàn)。初高中語文教師之所以要關注作文追求“豐富”的不同路徑,是因為要構建初高中作文教學有機體,實現(xiàn)初高中作文教學的有序銜接,進而達成在中學教學體系中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科學、合理、有序培養(yǎng)。筆者借由此文,盡己所能,做一番粗淺思考,望能給予在這條道路上的同行者一點啟示。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偉.論高中議論文序列化訓練的體系建構[J].中學語文,2019(9):42-43.
[2]? 李濤.立足統(tǒng)編教材,銜接高中教學:2019年福建省中考語文試題特點及教學啟示[J].福建教育,2019(32):31-32+45.
[3]? 王立根.作文智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4]? 李智明.審辯思維的語文教學價值及培養(yǎng)策略[J].福建教育,2019(14):40-42.
(責任編輯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