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崢
摘 ? 要: 《許三觀賣血記》圍繞許三觀賣血的故事,描寫人生的苦難,凸顯人們在苦難之下的各種生存態(tài)度。作品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彰顯著生命的張力。
關(guān)鍵詞: 許三觀賣血記 ? 苦難 ? 生存態(tài)度
《許三觀賣血記》敘述苦難,但不深陷苦難。在苦難中眾人能夠坦然接受,在委屈、無奈、掙扎之后依然前行。那些苦痛的確讓人驚慌失措、止不住流淚,是無盡的心酸。但作者筆下的那些人物在苦難中呈現(xiàn)出的堅韌、包容、樂觀的生存態(tài)度,讓人震撼,讓人動容,讓人深思。
一、在苦難中的堅韌、堅強
生活中總有很多困難,有些人順從,有些人抗爭,有些人屈服,有些人麻木,有些人想辦法解決。許三觀一生賣血12次,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但賣血讓他和他的家庭渡過了種種危機,許三觀也從中得到了不同的回報和生命體驗感。許三觀第二次賣血是方鐵匠的兒子被一樂砸破了腦袋,在醫(yī)院躺著需要錢治療。由于沒有辦法還錢,方鐵匠找人來拉家當?shù)皱X,許三觀和許玉蘭十年累積起來的家,就這樣被裝上兩輛板車拉走了。以前總是嫌棄許玉蘭遇事就哭的許三觀,顧不上形象和面子,也跟許玉蘭一樣坐在門檻上大哭起來。許三觀沒有辦法看著一家人在空蕩蕩的屋子里生活,又決定去賣血。即使是醫(yī)院里最粗的針扎到血管里,即使還需用一斤白糖去討好李血頭,許三觀依舊堅持用賣血渡過難關(guān)。第四次賣血是在災(zāi)荒之年,全家人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喝了五十七天的稀薄的玉米粥,許三觀為了家人可以吃頓好的,去找李血頭賣了血。第五次賣血是一樂下鄉(xiāng)回家看望時瘦得不成樣子:低著頭,走得很慢,瘦得肩膀尖起來了,這讓許三觀很心疼,又去賣了血。第六次賣血是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為了二樂可以早點抽調(diào)回城,許三觀不顧李血頭賣一次血要休息三個月的勸說,苦苦哀求,在根龍的面子下,賣到了血,并用賣血后的錢陪二樂的隊長喝酒。許三觀從一開始婉拒不會喝酒,到喝得頭都暈,再到迎合二樂的隊長“寧愿傷身體,不愿傷感情”,喝了一杯又一杯。甚至許三觀發(fā)現(xiàn)酒瓶空了之后,又讓許玉蘭去買酒。為了家人過得幸福,許三觀咬緊牙齒,能屈能伸,生存中的無奈、不甘化作責任,在苦難中增加了重量。
許三觀第七次到第十二次賣血都是因為一樂生病得了肝炎,要去上海醫(yī)治,需要昂貴的治療費。許三觀決定一路賣血去上海,在路途中的林浦、百里、松林、黃店、七里堡、長寧上岸賣血。真是一條出血路,也是一條心酸的路。為了多賣血,許三觀不停地喝水,吃鹽,接著喝水,硬逼著自己喝下去。為了節(jié)省船費,許三觀在路途中搭了來喜和來順兩兄弟的水泥船,因不會搖櫓而被年輕人責罵時也不辯解。在松林賣血的時候,許三觀因發(fā)灰的臉色被血頭拒絕了,許三觀竟在一個陽光充足的角落坐了兩個小時,把發(fā)灰的臉色曬得黑紅黑紅的,成功賣了血。為了兒子一樂能有錢醫(yī)治,許三觀總是在困難中尋求辦法、尋求出路。他用真心、耐心堅韌地與生活斗爭著。
許三觀每次遇到困難,都不得不賣血去化解、緩解。尤其是在家庭困難、吃不了飯的時候,在一樂二樂下鄉(xiāng)的時候,在一樂生病的時候,許三觀以一個父親的身份撐起了一個家,成為這個家的頂梁柱。他的內(nèi)心在倫理、道德中掙扎,用身體中的血維持生命、延續(xù)生命。為延續(xù)一樂的生命,許三觀在冰冷的河邊,喝了一碗又一碗河水,那是一個父親的堅強。這個在苦難中掙扎的生命,彰顯了成年人的堅強和堅韌,對苦難的不屈服,有過示弱,有過抵抗,最終越過苦難,尋求新生。頑強的生命力在苦難中滾滾發(fā)燙?!熬腿宋锏木窠嵌榷裕嗳A以樸實的語言穿透了樸實的生活外表,真正觸及到了‘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一種自救和發(fā)展的本能,使人們在看到自己缺點的同時感受到改變自身的動力因素,那便是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zhì),它使我們最終能走出黑暗”[1]。
二、在苦難中的包容、互助
許玉蘭是許三觀相濡以沫一輩子的愛人?!拔幕蟾锩逼陂g,許玉蘭被批斗。在家中幾個孩子都不愿意給許玉蘭送飯時,許三觀站出來為許玉蘭送飯,即使一上街就有人向他扔石子、吐唾沫。給許玉蘭送飯時,許三觀偷偷地把菜和紅燒肉藏在米飯下面。對檢查詢問的人說只給許玉蘭帶了白米飯??匆娫S玉蘭胸前掛著木板、脊背彎著的模樣,許三觀默默地難受,然后走向許玉蘭對她說一句“我來了”。簡潔的幾個字是暖暖的關(guān)心和力量的支撐。在街上示眾站了一天之后,許三觀擔心許玉蘭站腫了腳,給她燒熱水燙腳。在家里開批斗會時,許玉蘭因檢討自己的錯誤在孩子面前抬不起頭,許三觀便也開始檢討自己不好的行為,還說自己和許玉蘭是一樣的,重復(fù)強調(diào)“其實我和你是一樣的”,以此在孩子面前維護許玉蘭母親的形象。有難同當?shù)难孕型癸@了夫妻患難見真情。
一樂是許三觀最喜歡的兒子,但因為一樂,許三觀被人恥笑。許三觀曾對大兒子一樂不認可及刻意疏遠,到后來愿意為了籌集一樂的治療費而不要命地去賣血,早已超越倫理觀的掙扎是越過血緣的偉大。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人們都愿意在他人危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何小勇,這個讓許三觀做了烏龜?shù)哪腥?,被卡車撞到躺在醫(yī)院昏迷不醒時,占卦算命的陳先生提出讓何小勇的兒子為何小勇喊魂來招魂。何小勇的老婆哭訴沒有兒子的擔憂時,何小勇的朋友積極地想辦法減輕這個家庭的苦難,首先提出找一樂這個兒子,并且在一樂喊魂的時候積極地扶梯子做準備工作。許三觀對于這個讓他被譏笑做烏龜?shù)哪腥耍K究越過各種心理障礙,突破倫理道德的掙扎,幫助了何小勇一家。何小勇的女人去許三觀家里求助的時候,許三觀最開始因著憤恨,不答應(yīng)讓一樂去幫忙,不允許一樂去喊魂,到后來引導(dǎo)一樂哭著喊魂,他還引導(dǎo)一樂不要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當前救命要緊。并許諾只要一樂喊幾聲,從今往后,他就是一樂的親爹。還告訴一樂做人要有良心,要有善心,心存感恩。許三觀的行為彰顯著高尚的品質(zhì)。許三觀給一樂籌看病費用的路途中,向林浦居民討要鹽,這些好心人不但送來了鹽,還送來了熱乎的茶水。許三觀因賣血過多而冷得發(fā)抖,被路過的好心人送到了旅館,好心人將一間屋子里的四床被子全蓋在許三觀的身上,還幫虛弱的許三觀買熱乎的面食。旅館里的同屋老頭把自己家的小豬放到許三觀的被窩里暖被窩,幫他驅(qū)寒。陌生人之間的默默關(guān)懷,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質(zhì)樸。
根龍只是許三觀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般的朋友,但是許三觀卻為根龍的死久久不能釋懷。當?shù)弥堃蛸u血而腦出血住院一晚上就死去時,許三觀在醫(yī)院外面大哭起來。賣血帶來的生離死別突然、震驚又殘忍,讓許三觀對生存和生命的分量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一樂從鄉(xiāng)下回城看望父母時,即使自己骨瘦如柴,依然提著破舊的放著幾顆青菜的籃子回家,這是他帶給父母的禮物。這時候的一樂不再是沖動的孩子,不再是與人起爭執(zhí)便打得頭破血流的孩子,而是一個有擔當、有孝心的兒子。當二樂看望一樂發(fā)現(xiàn)他發(fā)燒生病時,連夜背著一樂趕回家。二樂覺得即使坐夜班輪船也要去城里醫(yī)治。最近的碼頭離一樂的生產(chǎn)隊有十多里路,二樂背著一樂在風雪里走了快一個小時才到達碼頭。一樂怕冷,二樂跑回去拿棉被,拿到棉被后,喘了一會兒氣又擔心地奔跑起來,即使摔了很多跤也顧不上。到達下著大雪的城里,那路燈下閃閃發(fā)亮的深淺不一的腳印是濃濃的兄弟情,在二樂心里,一樂與他就是親兄弟,他們同甘共苦,彰顯著善良、友愛的品質(zhì)。
《許三觀賣血記》較之《在細雨中呼喊》和《活著》,筆鋒不再那么冰冷,多了很多溫情,那些不經(jīng)意間的溫暖就像黑夜中的星辰、黎明前的光,讓人在刺骨的風中能微笑著。
“從轉(zhuǎn)型后的作品可以看到,面對苦難,余華一改以前的冷漠敘事,露出了溫情的面目,積極地尋求一條超越生活困境和生命苦難的救贖之路,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民族昂揚向上、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guān)懷”[2]。這些有溫度的溫情,傳遞了包容、希望、溫暖和愛。
三、在苦難中的樂觀、趣意
健康、美好的生活需要樂觀的態(tài)度,樂觀可以給生活帶來陽光、快樂,可以充滿力量砥礪前行。盡管生存艱辛,生活不易,但是普通老百姓們依然苦中作樂。每次生活捉襟見肘或有困難時,許三觀便會通過賣血解決問題。在許三觀的認知里,身上的血就是搖錢樹。因此,再艱苦的時候,許三觀也能帶著家人生存下去。許三觀把絲廠發(fā)的精仿的手套拿回家,許玉蘭便用這些手套給孩子們織線衣。積到四副手套時可以給三樂織一件線衣,積到六副手套時可以給二樂織一件線衣,積到八九副手套時才能織一件一樂的線衣。許三觀的線衣,至少要二十副手套,而許玉蘭,用了七年的累積,才給自己織了一件精仿的線衣。這件精仿的線衣,是許玉蘭可以讓別人羨慕的衣服。這件線衣織好的時候,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許玉蘭打理好頭發(fā),在臉上涂抹上香香的雪花膏,系上漂亮的絲巾,穿著這件衣服去街上走一走,去勝利飯店吃飯。一件精致的衣服讓人在緊湊的生活中多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和愉悅的心情。這件精紡的線衣,許玉蘭一穿就是兩年。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拮據(jù)的日子里依然閃閃發(fā)光。每次拆手套織線衣的時候,許玉蘭總是在前一天睡覺的時候把窗戶打開,看一看夜空里是不是星光燦爛,當看到月亮和星星閃閃發(fā)亮的時候,許玉蘭就知道第二天陽光很好,是個好天氣,便會開開心心地織衣服。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也是保持樂觀生活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
艱苦的歲月里,父母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們過得好一些。即使在日子苦得都忘記甜的味道的時候,許三觀一家仍然有其樂融融的溫馨的生活畫面。災(zāi)荒之年,家家戶戶都在節(jié)衣縮食。但因為許三觀的生日,許玉蘭煮了比往日濃稠的粥,還放了糖,許三觀把多出來的屬于自己的粥分給了三個孩子。在饑餓的時候,許三觀用嘴為家人們“炒菜”,并繪聲繪色地描繪做這些菜的過程及味道。紅燒肉、清燉鯽魚、爆炒豬肝的烹飪過程讓人聽得直吞口水。幾個孩子都想吃香噴噴的紅燒肉,余華給予很多筆墨描繪了這個家庭在饑荒中充滿樂趣的一幕。幾乎大家都報菜名要吃香噴的紅燒肉,許三觀開始了別致的炒菜。肉放到油鍋里炸,放上醬油、五香,問及要吃幾片的時候,三樂一會兒要四片肉,一會兒要五片肉,二樂直接要五片肉,一樂要六片肉,還一會兒要瘦的,一會兒要肥的,仿佛要什么樣的就能吃上什么樣的。二樂還打趣三樂吞口水。許三觀給許玉蘭做了一條清燉鯽魚。在魚肚子里放上幾片火腿、生姜、香菇,然后在魚身上抹上鹽,澆上黃酒,撒上蔥花,燉好之后清香四溢。許三觀給家人們“炒”完菜后,又給自己“炒”了一份爆炒豬肝,途中一樂、二樂、三樂接著許三觀的話,一人跟著炒了一下,許三觀擔心炒老了咬不動還趕快讓兒子們停止翻炒,這道菜炒好后,許三觀大笑著邀請家人們品嘗。雖然是虛擬的炒菜吃菜,但一家人之間充滿著愛的互動,似乎往日為了忘卻饑餓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的艱苦不復(fù)存在,滿屋剩下的全是歡聲笑語。苦中作樂,生活中多點儀式感和趣味性,能為生活增添不少的色彩。
一樂剛生病時,許三觀決定先借錢,他堅信去向認識的人借錢,總能借到一些錢。于是,他竟然從方鐵匠和何小勇的女人那里借到了錢。甚至,何小勇的女人和何小勇的女兒借給許三觀一家的錢是最多的。來喜來順兄弟倆靠送蠶繭掙錢,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但是他們依然靠著力氣快樂地生活,有著熟練的劃船技術(shù)。就著月光生火做的飯,帶著熱氣吃下去便是一種幸福。在遇上許三觀得知賣血可以賺錢后,兄弟倆更是覺得生活十分美好。賣血可以快速賺錢的捷徑讓來喜來順兩兄弟仿佛年輕時候的許三觀一樣,把身上的血當成了搖錢樹。深知生活的艱辛,決定掙錢就去賣血的兄弟倆似乎也為更好地生活下去找到了另外一種活法。這種年幼無知的快樂顯示著這兩個年輕人的樂觀心態(tài)。純真、趣意便是純樸、實在的生活?!叭思热徊荒芤恢贝婊钣诔缡サ墓猸h(huán)中,也逃離不了世俗生活的圈子,那么就在選擇、認同并努力適應(yīng)現(xiàn)實生活的精神家園中,獲得與許三觀一樣的樂觀和知足吧”[3]。即使日子辛苦、悠長,卻似乎能看見一絲希望。困難之際,許三觀等人用樂觀、幽默化解阻礙,平淡而溫馨的生活場景,有著照亮生命的光,慰藉著哽咽、疲憊的心,給生活希望,給生命力量。
四、結(jié)語
《許三觀賣血記》通過許三觀等人面對苦難,接受苦難,在苦難中掙扎、妥協(xié)、抗爭的一面,展示了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生存態(tài)度。作品使人對愛情、親情、友情有了更深的感受,引起了讀者對生存觀的深沉思考,也激勵讀者在苦難中勇敢面對。輕快、有溫度的語言,音樂般歡快的節(jié)奏,不再是以往的一味冰冷、絕望和黑暗。那些字里行間的陽光,清澈的河水,滿天的星子,都讓人感受到“語言的美妙之處,同時也是生存之道”[4]。如何面對苦難,退縮、忍受還是與之交手,如何以蓬勃的生命力前行,小說展示了作者的態(tài)度,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思考。
參考文獻:
[1]陳建紅.換一種方式關(guān)懷存在——試論《許三觀賣血記》[J].湖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7(4).
[2]王坤.論余華小說苦難主題的衍變[J].新鄉(xiāng)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2).
[3]李桂娥.一種生存理念——解讀《許三觀賣血記》[J].語文學(xué)刊,2009(5).
[4]余華.許三觀賣血記(意大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