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王嘉寶
摘 要: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呻吟。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因此這一時期壁畫中盛行本生,本緣畫,表現(xiàn)佛中所述前世因緣故事,突出施舍,仁義思想,宣揚忍辱犧牲,舍已為人的苦行。
關鍵詞:佛陀;時代;苦難;壁畫;宗教藝術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74-01
敦煌藝術創(chuàng)始于晉而興于北魏,這一時期正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藝術、傳統(tǒng)藝術融合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佛教造型藝術在吸收外來藝術,逐步形成本土化藝術特征的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在藝術表現(xiàn)技法的背后這一時期的壁畫又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
一、北朝宗教藝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豪強并起,中國又重新陷入了諸侯割據(jù)的局面。這個期間社會極為動蕩,人民顛沛流離,連曹操這樣的上層統(tǒng)治者都發(fā)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嘆。魏被晉代替后,大封宗室,豪門世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發(fā)生了“八王之亂”,揭開了社會更大動亂的序幕,使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遭到了極大的災難。西晉滅亡后,全國又形成了割據(jù)局面,北方先后出現(xiàn)了五胡十六國,439年北魏滅掉北涼而統(tǒng)一北方,史稱北朝。所以這一期間經常是“白骨遍野,百無一存”(《賈疋傳》),“道路斷絕,千里無煙”,(《晉書,苻堅載記》),“身禍家破,嗑門比屋”(《宋書,謝靈運傳》),“餓死衢路,無人收識”(《魏書,高祖紀》)。
北朝是一個社會矛盾極為尖銳的朝代。雖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以及北方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但是鮮卑族和漢族地主階級殘酷的壓迫剝削各族人民,兵役,徭役,苛捐雜稅,野蠻的屠殺……民眾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肉體得不到庇護,更多地尋求精神的庇護。還有一部分人為了逃避兵役和勞役,便只好拋家棄子披上袈裟“假慕沙門,實避調役”。這不是孔孟學說所能解釋得清楚的,也不是老莊思想所能說明白的。于是佛教宣揚苦海輪回,當世忍辱苦痛,把“合理”與“公道”寄托與“來世”和“天國”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在這種背景下出現(xiàn)了恐怖的、血淋淋的、悲慘的佛陀世界的壁畫藝術,因此壁畫中盛行本生,本緣畫,表現(xiàn)佛中所述前世因緣故事,常以前生為國王,王子,婆羅門。商人以及弱小的動物的遭遇,突出施舍,仁義思想,宣揚忍辱犧牲,舍已為人的苦行。
二、北朝部分壁畫探析
275窟(十六國)是現(xiàn)在的最早的洞窟之一左右二壁繪有本生,佛傳等故事畫。如:《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等?!案钊赓Q鴿”尸毗王一腳盤座,一腳垂于身軀高大,頭微側,目下視,神態(tài)安詳,鎮(zhèn)定無所畏懼,一只手抬于胸前,另一只手托著向他求救的鴿子,下面則是矮小而滿臉兇狠的劊子手在割腿肉,鮮肉淋漓。周圍配以各色表情的人物,或哀嘆或恐懼。飄逸流動的菩薩飛舞在旁,像音樂和聲般的流暢而強烈的音響,襯托出這莊嚴的主題,整個畫面企圖在肉體極端痛苦中,突出心靈的平靜和崇高。毗楞竭梨王以釘釘身是說毗楞竭梨王為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讓他手下人往他身上釘釘子的苦修行的故事。
254窟(北魏)《舍身飼虎圖》表現(xiàn)了薩綞那太子丟掉性命飼虎的故事,整幅畫中最突出的是飼虎的場面,故事和場面比割肉貿鴿更為陰森凄厲。意圖正是要在這愈發(fā)悲慘的苦難中,托出靈魂的善良與美麗。
285窟(西魏)是莫高窟最早出現(xiàn)紀年題記的洞窟。其中《五百強盜成佛圖》是罕見的題材,在橫向的構圖中畫了五百強盜造反遭到官兵鎮(zhèn)壓,受到剜眼酷刑后被放逐山林,后得到釋迦拯救皈依佛教而雙眼復明的故事。畫中的人均是當時裝束,手執(zhí)兵刃的起義者與騎馬披甲的官司兵作戰(zhàn),以及受刑后痛哭呼號之狀頗為感人,不愧為現(xiàn)實社會中苦難的真實寫照。
像割肉,恩將仇報,飼虎,反抗而遭鎮(zhèn)壓挖眼……這些都是這時期悲慘世界的真實影射,卻被用來宣揚自我犧牲肉體而累世成佛。像這血淋淋的,讓人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幾乎是不合常情的故事畫面,正是當時被壓迫者的無聲抗議。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呻吟。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
這個時期壁畫畫法豪放,線條粗獷而單純形體簡單,概括,常以紅、白、蘭、綠等濃烈的原色為基調,給人以莊重深沉的感受。沒有性別的形體僅為承載思想與精神的符號而已,這形成了北朝時壁畫獨有的風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圣嚴法師.禪七開示錄[M].成都:四川省新聞出版局,1997年第一版
[2]甘肅鄉(xiāng)土歷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局,1982年第一版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