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
摘 要:博物館作為一個優(yōu)質的教育載體,其教育作者用不容忽視。《博物館條例》就明確指出,學校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應當有機結合。博物館應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嶄新的平臺和空間,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文章分析了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并著眼于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良性互動的問題,提出了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的價值和意義,探討了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互動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學校教育;互動融合
青少年是博物館公共教育資源的最大受益者。非正式教育場所的博物館公共教育相比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更加新穎,學生們在非正式教育場所中往往能用更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不同種類的博物館有不同的專業(yè)視角,所以博物館展覽具有多元化特征,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博物館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和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博物館公共教育課程沒有固定性,都是以受眾為主體調整教育或展覽計劃,這決定了博物館教育與學習的形式是以體驗式和參與式為主,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更容易激起他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教育是博物館公共服務的核心,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職能之一。博物館教育可以對學校教育起到輔助和補充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 博物館教育的優(yōu)勢
博物館教育是以實物為基礎的一種教育形式,是通過舉辦各種常規(guī)陳列展覽、專題陳展、社會教育活動以及對藏品的科學研究,圍繞著實物,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共同作用,借助觀察、閱讀、聽講等活動接受知識和提高認知的過程。英國學者肯尼斯·赫德森就認為“博物館及其陳列品的基本目的職能就是進行教育”。
和學校教育相比,博物館教育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教育形式。首先,博物館擁有各種豐富的實物資料。博物館的館藏物品是學生平時接觸不到的,相對于課本上的知識,館藏物品更加直觀、真實,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其次,博物館中具有高水平的講解員。相較于學校老師,講解員所儲備的專業(yè)知識在廣度和深度方面更勝一籌,并且能從專業(yè)和學術角度為學生提供服務。最后,博物館教育的環(huán)境較為寬松,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教育方式更加靈活生動,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博物館的聲、光、電的立體模式能夠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 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特點及融合必要性
2.1 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特點
博物館教育屬于直觀教育,主要形式是陳列和展覽,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和專題展覽的舉辦,讓觀眾通過一件文物展品、一種文化禮儀或習俗來了解背后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生產等。這種直觀教育的受眾群體更廣,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知識的需求。博物館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尤其是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變得越來越豐富。
學校教育屬于系統(tǒng)性的計劃教育,即根據(jù)國家的教育要求和課程大綱,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由專門的教師根據(jù)課程安排開展的系統(tǒng)性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是以課本為中心進行知識傳授的,相對而言內容較為單一、系統(tǒng),固化的教育形式更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2.2 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必要性
2.2.1 博物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在學校的課堂中學生更多地專注于理論學習。而博物館則更加注重實踐教育。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完成青少年的教育工作。①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的直觀性。學生可以通過對于館藏物品的觀賞與研究,從中汲取歷史文化知識。雖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可以從書本上獲得一些知識,但這些知識大多是刻板、枯燥的,不利于學生深入地學習和研究,而博物館里面展示了大量的人類社會文化的精品,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科學歷史文化知識,這些文化知識以藏品為載體,輔之以適當?shù)闹v解,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其中的一些知識甚至在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時代也很難從網(wǎng)絡當中汲取到。①
2.2.2 博物館教育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
學校的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以課堂課程為主,并且這種交流往往是不平等的,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收,更注重記憶和理解,發(fā)散思維較少,換而言之,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往往會抑制學生的思維。而博物館教育剛好可以完美地彌補這一缺陷,博物館教育在時間上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安排時間,并且可以自主地選擇需要了解的內容,甚至進行深入的探究。博物館通過自身的文化底蘊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從這一角度而言,博物館更注重的是整個思維體系的構建。而思維體系的構建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
2.2.3 博物館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博物館是學生獲取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之一,博物館的教育能夠契合學生學習探索的需要。博物館藏品包羅萬象,不同于學校教育的書本,博物館教育的來源是真實的物品,在此基礎上可以延展出很多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是傳統(tǒng)課堂無法給予的。博物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補充,是合理、完整教育體系中的必要一環(huán)。
同時,學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視智力教育、輕視思想道德教育,注重課堂理論學習、輕視社會實踐學習的問題。②博物館教育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以實物為載體,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情感和思想理念,傳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正確地認知歷史、認知人物、認知文化。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承載著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其教育的功能不僅僅包括單純的知識傳承,更是一種心靈和思想的洗禮。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豐富文化藏品和浩瀚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互動融合模式的構建
3.1 構建館校合作機制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建立穩(wěn)固的合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二者的最大合力。目前,很多學校與博物館都建立起了合作關系,但是合作形式較為單一,浮于表面,多為參觀、講解等活動,沒有較多深層次的研學、實踐指導等活動,合作的形式比較松散,并不能發(fā)揮真正的作用。學生“走近”了博物館卻沒有“走進”博物館,未能體會到博物館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關系不深入、不穩(wěn)固,很難讓博物館教育充分發(fā)揮讓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功能。因此,學校與博物館應成立專門的部門(或者專人)負責對接,建立聯(lián)席會議制度,并將其作為常態(tài)化工作來開展。③同時博物館和學校必須簽訂長期的合作文件,并在內容、分工方面做出具體約定,把館校合作制度化。在合作過程中要注重評估和反饋,及時地發(fā)現(xiàn)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盡可能地使合作效果最大化,為建立更加長期、良性、完備的館校合作機制注入活力。
3.2 合理設置合作內容
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在內容上、形式上的側重點完全不同,因此,雙方在合作上應充分體現(xiàn)出互補性。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是“活的教科書”,博物館教育應努力讓學生與歷史“零距離”,使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博物館教育不能僅僅通過簡單的參觀和講解向學生傳遞知識。博物館教育應該和學校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將之納入學校課程教育的體系,深度挖掘博物館蘊含的科學文化知識。為達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博物館應該堅持與學校建立更廣度、更深度的合作,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認知特點,并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諸多優(yōu)勢來開發(fā)博物館教育資源,不斷設計和更新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項目。④在形式上,可以邀請學校教師共同參與,雙方共同研究,結合學校和博物館的優(yōu)勢,設計出特色的博物館教育內容,提升博物館教育的針對性,讓更多的學生從中獲益。
3.3 增加互動性活動
博物館不應是單純的文物陳列之地,更應該是學生求知論新的大平臺,所以必須大力探索和實踐互動體驗的活動??梢愿鶕?jù)館藏物品的特點設置相應的互動活動,比如,在觀賞過書畫藏品之后,可以陳設筆墨紙硯,讓學生臨摹涂鴉;觀賞化石之后,可以帶領學生體驗田野考古方法⑤;在陶瓷器展覽中可以設置參與環(huán)節(jié),實際體驗陶瓷器的制作過程。這種互動性、實踐性和參與性較強的活動將促使學生有機會和條件全方位、立體地去體會與理解所接觸的知識,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激發(fā)探索和實踐的熱情,體驗博物館文化的樂趣,從而達成博物館教育的目標。
同時,可以對學生并進行的系統(tǒng)培訓之后作為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在擴充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讓其鞏固自身所學,既有利于博物館自身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課程的興趣。
3.4 創(chuàng)建數(shù)字化博物館
善于充分利用高新科技的優(yōu)勢,開創(chuàng)博物館社會教育新形勢,進而更好地滿足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博物館文化傳播需要有針對性地引進高新技術,開創(chuàng)全新的教育領域,從文物器件的本體研究逐漸轉向為集多學科于一體的多元化研究。比如借助網(wǎng)絡科技實現(xiàn)情境再現(xiàn)、制作三維立體影像、三維空間和圖像等,將文物器件承載的歷史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來。①同時還可以研發(fā)一些文化類的電游軟件,如考古發(fā)掘游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直接便捷的考古體驗,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代學生對不良網(wǎng)絡游戲的沉溺度。最后,可通過網(wǎng)絡教育的開展發(fā)揮德育素質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的前提下,聯(lián)合相關教育部門開辟線上的館校合作資源下載中心,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新知、長見識。
3.5 優(yōu)化評估監(jiān)控機制
出于對信息權威性、專業(yè)性以及館校合作可控成本等因素的考慮,有必要就館校雙方的合作構建評估監(jiān)控機制。當前館校合作的監(jiān)督評估機制大部分是博物館負責,多多少少存在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的問題。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可積極邀請合作學校的負責人或領導一起參與評估。合作結果監(jiān)控指的不只是講解、參觀的服務質量,還包括學校專職負責與博物館教育合作的有關部門。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館校合作結果的評估監(jiān)控機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聘請專家來點評教育活動,或者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給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評分,構建一個具有科學性、多元性和專業(yè)性的評估監(jiān)控機制。
3.6 注重資源設計與開發(fā)
為了將博物館特有的教育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積極順應當前學校教育的數(shù)字化發(fā)展趨勢。學校在借用博物館數(shù)字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時,既要合理運用博物館數(shù)字資源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基于學校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度更高的教育手段。校方可以組建專門的人才隊伍,選擇適合開展學生教育的博物館文物,針對性地設計與開發(fā)與之配套的學習資源。比如,根據(jù)學生不同的階段性學習,學??梢匀诤媳镜夭┪镳^文化特色開發(fā)教學輔助資源,以教學參考包、立體學習包、多媒體教材和在線課程的方式研發(fā)和呈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校方的配套資源開發(fā)不可一味地模仿,一定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凸顯資源特色,讓學生更加真實且全面地了解博物館文化的歷史價值。
4 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實質上就是教育資源的互補,實現(xiàn)了最大化的青少年教育效果。在此過程中,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提升,博物館在全新的社會背景下需要以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博物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行全面性的快速傳播,進而為公眾以及廣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嚴紅敏,沈辰成,吳朝陽.德國博物館教育見聞述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60-63.
[2]尹凱.博物館教育的反思—誕生、發(fā)展、演變及前景[J].中國博物館,2015,32(2):1-11.
[3]吳鏑.美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5):125-127.
[4]劉芳.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與利用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2):178-185.
[5]李峰.數(shù)字化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機制與策略[J].營銷界,2019(21):71.
[6]劉柳.發(fā)揮博物館的學校教育第二課堂作用淺論[J].青春歲月,2018(13):210-211.
[7]毛毅靜.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融通交互的可能與追求[J].福建教育,2019(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