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榮
摘 要:物理是高中理科的重要科目,在高考改革后,高中物理從百分制變成了110分制,從中不難看出國家對物理學科的重視程度。然而物理教育現(xiàn)狀的低迷是有目共睹的,近幾年的高考物理成績及格率不到二分之一,學生們對高中物理的學習信心不足,所以在物理課堂上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本文將以高二物理的課堂教學為例,對物理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研究。
關鍵詞:高二物理;有效課堂;實踐研究;
物理這門學科和絕大部分的理論學科是不一樣的,它除了需要大量的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學生們具備動手能力,將實驗帶進課堂教學當中。所以本文將根據(jù)物理的學科特殊性來對其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研究,希望能夠給學生們指明物理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 根據(jù)學科的特殊性,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物理,顧名思義就是事物變化的原理。這門學科就是無數(shù)科學家在觀察事物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所以教師們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學的時候,不能夠只是停留在課本的理論上,再者現(xiàn)在的高中物理教材編制得過于簡單,除了一些物理學史和物理現(xiàn)象,就只有繁雜的理論和簡單的公式,光憑借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可能學好物理的,必須要在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相應的物理實驗,才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直觀,簡化學生們吸收物理知識的過程,才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例如高二物理的主要內容是電學,可以手工操作的物理實驗就是經(jīng)典的電路實物連接實驗,只需要安裝電壓表和電流表,再加上幾條線路和電燈泡就能夠組建最簡單的電路結構,讓學生們直接觀察電燈泡的明暗變化就能夠理解最基本的電學知識,至于更深層次的電阻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歐姆定律等電學知識,也不過就是在這個簡單的電路結構上添加別的實驗器材而已,也能夠通過電流表和電壓表上的數(shù)值運算來讓學生們明白在物理實驗中存在的誤差和理論與物理實驗之間存在的差異。就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學生們就能夠學習到如此多的知識,還不用擔心學生們對知識的消化能力不足,因為通過物理實驗和物理基礎理論的結合教學,學生們很快就能掌握高中物理的精髓,他們自己也能夠去嘗試著進行實驗。在這里提一個小建議,凡是能夠在物理實驗室內進行操作的合理實驗,不妨都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嘗試一下,一來可以觀察學生們對于這部分的理論的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增強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將存在于課本上的知識轉移到現(xiàn)實當中,相信可以給學生們帶來足夠深刻的印象,他們物理學習的能力也就能夠有所提升了。
二 展現(xiàn)物理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什么學科,學習興趣都是該學科重要的助燃劑,尤其是物理。對一個對物理研究完全沒有興趣的人來說,學習物理就是噩夢和災難;對于沉迷于物理研究的人來說,學習物理的時候簡直可以廢寢忘食。訪問調查的結果顯示,很多高中物理教師為了能夠完成高中時期繁重的教學任務,直接將物理教學變成了“填鴨式”教育,不僅學生們會叫苦連天,連教師們自己也會感覺到壓力驟增,因為用錯了教學方法。物理絕對不是枯燥乏味的學科,縱觀物理發(fā)展史,所有偉大的物理發(fā)現(xiàn)都是在科學家們不經(jīng)意間的有趣想法和玩樂中出現(xiàn)的,例如盛傳的牛頓和蘋果的故事,阿基米德和他的杠桿原理。所以物理應該是有趣的,教師們看似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的教學方法,實則降低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會很容易讓學生們喪失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來源于他們在課堂上保持完全專注狀態(tài)的時間長短,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學生們最長只能保持20分鐘的完全專注,如何延長這部分時間,就是教師們如何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興趣的關鍵。在廣東省某高中的一名高二物理老師有一個教學慣例,他會在課后的幾分鐘給學生們說一則在物理學上發(fā)生的有趣故事,用來調節(jié)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們的專注力,最重要的是該名教師并不是隨便講一個故事就算了,而是講跟他目前所教的物理內容相關的故事,學生們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啟發(fā)。這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老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專注力有不集中的趨勢時,與其板著臉強調課堂紀律,還不如將學生們的專注力進行轉移,這樣就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課堂體驗,讓他們對下次的物理課充滿期待,一舉兩得。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們學好這門學科,就不能將課堂教學只停留在課本和理論上,要將理論與現(xiàn)有條件下能做的物理實驗相結合,讓物理知識不再抽象。再有就是要加強學生們物理學習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以后接觸更高等的物理知識打好基礎,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亞星,胡詠梅. 國外有效教學研究回顧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4(12)
[2] 余文森. 有效教學三大內涵及其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2(05)
[3] 朱忠海. 關于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