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提出并闡釋“四個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三年來,學術界圍繞文化自信的背景和依據(jù)、內涵和結構、價值和意義、挑戰(zhàn)和路徑等維度闡述文化自信命題,對于完善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文化復興具有啟示意義。同時,學術界也存在諸如混淆相關概念、缺乏實證分析、歷史線索薄弱、疏于分析矛盾、路徑選擇稍窄等問題,需要辨清文化自信的內涵外延,梳理重建文化自信進程,分析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從內政外交國防等多方位、全領域拓展文化自信的研究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研究述評;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19)05-0136-09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建黨95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四個自信”以來,學術界對文化自信研究和闡釋,出現(xiàn)井噴式增長。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以下幾種類別。一類是從文化建設史闡述文化自信。如蔡武主編的《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40年》,歐陽雪梅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一類是從文化理論闡釋文化自信。如陳先達著《文化自信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耿超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張豈之主編《中華文化的底氣》,王蒙著《王蒙談文化自信》等。一類是從文化傳播和影響力來闡述文化自信。如李建德、楊永利著《中國道路的文化自信》,王春雨主編論文集《文化自信與中國外國文學話語建設》等。就期刊網(wǎng)來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以“文化自信”檢索,2016年約有1469篇,2017年約有3503篇,2018年約有4141篇;以“文化自信”和“習近平”檢索,2016年約有263篇,2017年約有495篇,2018年約有428篇。研究綜述有向玉珍、殷文貴的《近年來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述評》等。學術界圍繞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和依據(jù),文化自信的內涵和結構,文化自信的價值和意義,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和提升路徑等展開研究。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和依據(jù)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社會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中國日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18“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P33
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是文化自信提出的社會背景。曲青山認為,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fā)展大勢,是文化自信的國際背景;戰(zhàn)略機遇期、改革攻堅期、發(fā)展黃金期、矛盾凸顯期疊加交織,是其國內背景;執(zhí)政黨面臨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其政黨背景;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記憶,是其歷史背景。[2]陳晉認為,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但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并沒有改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前所未有;在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需要文化自信作為精神標識和精神準備。[3]沈壯海認為,涵養(yǎng)文化自信,是面對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提出的現(xiàn)實問題;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自卑、自覺到自信的歷史問題;是面對世界格局和綜合國力競爭大勢的時代課題;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自強的內生問題。[4]
(二)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jù)和實踐基礎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引領下,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修正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P69。闡述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5]P135
中國道路發(fā)展進程是文化自信提出的歷史根據(jù)。蔡武認為,文化自信源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的巨大變革;源于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源于人民的主體地位;源于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源于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chǎn)力,不斷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源于對外開放,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6]P2-4張豈之認為,堅持文化自信有五個認同:認同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五千年文明;認同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認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認同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認同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漢字文化系統(tǒng)。[7]
中國社會歷史性變革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實踐基礎。陳先達認為,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和時代性特質,是文化自信底氣之根,中國共產(chǎn)黨和馬克思主義是文化底氣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是文化底氣的基礎,而正確的文化政策則是維護文化底氣的制度化保證。[8]楊殿軍等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武器;黨中央對文化工作高度重視,是其強勁力量;社會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是其實踐支撐;一系列方針政策出臺落地,是其制度指引。[9]石文卓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其理論依據(j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其歷史依據(jù);經(jīng)濟實力是其現(xiàn)實依據(jù);文化自覺是其心理依據(jù)。[10]
重塑文化自信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陳先達考察中國從高度文化自信到短期自卑、再到當代中國重建文化自信的螺旋式發(fā)展過程,強調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革命和民族復興的歷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建過程。[11]P1-4汪海鷹考察文化自信歷程,認為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文化經(jīng)歷從自信十足到逐步喪失自信的過程。中國共產(chǎn)黨擔負起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責任,抗美援朝的勝利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就使中國的文化自信開始復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進入文化自信彰顯時期。[12]
(三)文化自信提出的世界視域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大勢的反應。任平認為,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改變了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開放格局。中國從“韜光養(yǎng)晦”轉為負責任、引領性的大國;從世界工廠轉變?yōu)闉槭澜缣峁﹥?yōu)秀價值和文化的國家。中國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為解決世界問題提供異于西方的中國方案和原創(chuàng)價值。[13]陸衛(wèi)明、孫澤海認為,習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是應對外來文化沖擊、提高中國文化話語權的需要,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是夯實中國理論文化基礎、堅定中國前進方向的客觀需要。[14]
文化自信是正確處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關系的要求。王在邦認為,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是反對國際文化霸權主義的客觀需要,是適應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的文化需要,是闡釋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推動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融合發(fā)展的需要。[15]周艷紅、劉倉梳理了從費孝通的“文化自覺”到習近平“文化自信”的理論邏輯,認為樹立文化自信,是構建新型中華文化、實現(xiàn)民族復興、塑造國家形象、選擇中國獨特發(fā)展道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解決世界性矛盾和問題的客觀要求。[16]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立足于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和規(guī)律,立足和著眼于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歷史根基,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立足于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共融共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標志性精神旗幟。習近平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7]P348
二、文化自信的內涵和結構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盵17]P349這個論斷從歷史和現(xiàn)實、實踐和認識、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角度指明文化自信的內涵和結構。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學術界從精神心理、社會結構、歷史延續(xù)、文化功能等多維度闡釋文化自信的內涵。
從精神層面闡釋文化自信。云杉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8]陳晉認為,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歷史精髓的領悟,對自身稟賦的尊重,對自身精神價值的肯定,并擁有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能力。[3]曲青山認為,文化自信是民族、國家和政黨對自身稟賦、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信心。包含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同感。[2]
從多維心態(tài)闡釋文化自信。郝立新、朱紫祎認為,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審視自我,找尋中國文化的時代境遇和文化矛盾,解決時代問題;堅守自我,明晰中國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獨特之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現(xiàn)自我,在古今中外文化互動之中使中國文化面向未來、走向世界。[19]從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來闡釋文化自信。任平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應對各種時代挑戰(zhàn)、全球思想撞擊、文明沖突和文化對話中對自己民族文化意義和價值的自覺認同、自覺守護和自覺皈依。[13]
從整個社會結構闡釋文化自信。雒樹剛認為,要從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大格局,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統(tǒng)一,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從“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來把握文化自信。[20]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綜合國力的自信。劉倉認為,文化自信,既包含對民族、國家、政黨、人民的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自信,也包含對綜合國力的自信;既包含對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強國和中國夢的自信,也包含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融合世界文明的自信。[21]
從中華文化歷史傳承闡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蘇星鴻、孫曉琳認為,文化自信的歷史內涵,是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自信;其現(xiàn)實內涵,是對“四個自信”的全面把握;其發(fā)展內涵,是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22]周銀珍認為,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文化的能力、結果以及創(chuàng)造活動本身的自信。從橫向來看,文化自信是對核心價值觀、物質、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自信。從縱向來看,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的自信。[23]
(二)文化自信的內容結構
文化自信具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地位的內在邏輯。王偉光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文化自信的精髓和靈魂,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24]侯惠勤認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本質是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從根本上說,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25]沈壯海認為,文化自信,是立足當下、繼往開來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核心價值觀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內核所在。[4]
文化自信以文化力量為支撐。代金平、秦銳從文化引導力、文化生產(chǎn)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包容力、文化防御力、文化影響力、文化領導力等七個維度研究文化自信。[26]溫憲元認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結果和深遠目標。社會主義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價值;人民群眾是文化自信選擇和評判的主體;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本。[27]
(三)“四個自信”的內在邏輯習近平在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時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盵28]這個論斷從整個社會結構角度闡述“四個自信”的內在關系。
許多學者梳理了習近平從“三個自信”發(fā)展到“四個自信”的過程,強調“四個自信”是辯證統(tǒng)一關系。曲青山認為,“四個自信”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道路自信是實踐基礎和基本前提;理論自信是思想引領和指示航向;制度自信是具體展現(xiàn)和可靠保障;文化自信是內在要求和精神支撐?!八膫€自信”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沉淀和存在于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之中。[2]韓振峰認為,“四個自信”是一個有機整體。道路是實現(xiàn)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它們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9]侯惠勤認為,文化自信是前三個自信合乎邏輯的延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臻完善的必然結果?!八膫€自信”是平列關系,各有側重、互不替代,但又相互呼應、渾然一體。[25]
文化自信是堅持中國道路的精神支撐,是最本質最基礎的自信。陳晉根據(jù)文化在中國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文化自信是前“三個自信”的邏輯發(fā)展;前“三個自信”本質上是五千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自信。[30]魏憲朝、李東方認為,道路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基本前提;理論自信其他三個自信的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制度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具體展現(xiàn)和可靠保障;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內在要求和精神支柱。[31]潘新喆、劉愛娣認為,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三個自信”堅實的基礎,是“三個自信”的外在要求、必然結果和深遠目標。[32]張遠新認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脈所在,理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33]
“四個自信”的精神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田心銘強調,“四個自信”的根本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去講“自信”,就偏離了“四個自信”的精神實質。[34]劉倉認為,“四個自信”關系,以“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關系為本體?!八膫€自信”的完整提出,形成了中國社會形態(tài)自信的基本格局,集中于對偉大政黨、偉大民族、偉大國家和偉大人民的自信。[35]
(四)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的建構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的新時代意蘊。劉波認為,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雙創(chuàng)”之路,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堅持“不忘初心”,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堅持開放包容,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增強世界影響力。[36]吳桂韓認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主要包含對中華文化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自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的自信;蘊含著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基因和紅色基因的堅定信念,蘊含著對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堅定信念,蘊含著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37]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的邏輯結構。趙付科、孫道壯認為,文化自信之根,是堅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命脈;文化自信之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之力,是穩(wěn)步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之源,是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轉換;文化自信之本,是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創(chuàng)造。[38]王文俊、鐘潔認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包括理清脈絡、價值引領、夯實根基、開放包容、人民中心等五個方面。[39]
三、文化自信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7]P474從中華民族復興高度指明文化自信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和政黨獨立自主的精神支柱。如果執(zhí)政黨缺乏自己獨立而科學的執(zhí)政理念,照搬照抄別國的道路模式,也就難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文化安全。習近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7]P474
(一)文化自信的實踐意義
文化自信是事關國家興衰和民族精神獨立的重要問題。雒樹剛認為,文化自信關乎民族的存在與發(fā)展,關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乎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肖貴清、張安強調,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前提,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是應對全球文化激蕩的心理根基,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精神力量。[40]許敏、邵龍寶認為,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要求,是中國形象重新確立的先決條件,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fā)展走向的必然階段,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性條件。[41]
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精神支撐。曲青山認為,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穩(wěn)固基石,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是應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有力武器。[2]劉宏達、王榮認為,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為中國自信提供文化坐標,為文化強國提供行動路線,為文化發(fā)展提供質量標準,為文化育人提供精神激勵,為文化交流提供價值遵循,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提供文化向度。[42]
學者還注意文化自信的其他實踐意義。周銀珍認為,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23]許敏、邵龍寶認為,文化自信是對世界多元文明和諧共生的認同。[41]葉戰(zhàn)備認為,堅定文化自信是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本源。[43]徐奉臻認為,堅守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創(chuàng)新,有助于堅定對于“中國方案”的探索。[44]劉林濤認為,文化自信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是應對世界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心理支撐,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45]
(二)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的理論價值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黃坤明指出,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標識。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基因,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集中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文化觀、文明觀,是指導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46]
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曲青山認為,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黨的文化理念不斷升華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命題,回答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支撐的問題,正確解決了中華文明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前進、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問題。[2]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是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精神支撐。劉波認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精神支撐,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動力,保持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沃土。[36]趙付科、孫道壯認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具有傳承性意義——為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思想的弘揚做出了新的貢獻;方向性意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發(fā)展性意義——為推動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8]
四、堅定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和路徑選擇
(一)堅定文化自信應清除錯誤思想障礙
堅定文化自信面臨錯誤思潮的挑戰(zhàn)。王偉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文化復古主義等錯誤思潮對文化自信形成嚴峻挑戰(zhàn)。[24]袁敦衛(wèi)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要防止的錯誤觀點主要有:搞文化民粹主義,籠統(tǒng)抵制對某些消極文化觀念或文化現(xiàn)象的批評,過度曲解或誤讀文化的地方化、族群性與世界性的關系,缺乏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胸襟和眼光。[47]
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反對錯誤思潮,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陳先達認為,重建中國文化自信,要處理好文化傳統(tǒng)與當代的關系,反對文化自卑、文化自負論,反對閉關鎖國和全盤西化;也要處理好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反對西方文化中心論和普世價值論。[11]陶文昭認為,文化自信是文明間平等的自信;世界文明間共存共處、共融共建,反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傲。文化自信是開放的自信,引進來、走出去,取長補短,反對自我封閉和自我陶醉。文化自信是創(chuàng)新的自信,自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反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文化自信是發(fā)展的自信,實現(xiàn)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反對文化焦慮和保守主義。[48]劉家義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要堅守文化本根,反對虛無主義;堅持推陳出新,警惕復古主義;堅信文化理想,抵制功利主義;堅定開放包容,避免封閉主義;堅持與時俱進,防止停滯主義。[49]堅定文化自信要堅定文化自覺,樹立獨立自主意識。沈壯海認為,增進文化自信,需要有當下意識、時代意識、擔當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有效夯實其認知認同的根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根基、民眾素質的根基、全面發(fā)展的根基。[50]
(二)增強文化自信的理論拓展路徑
理論創(chuàng)新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指導。雒樹剛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chǎn)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建設一支德藝雙馨的文化隊伍。[20]堅定文化自信要處理好馬、中、西的關系。徐奉臻認為,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可概括為“一個堅持”“兩個反對”“三個融通”和“四個講清楚”?!耙粋€堅持”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兩個反對”包括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反對文化虛無主義;“三個融通”是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融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融通?!八膫€講清楚”是講清楚中華文化歷史脈絡、民族特色、獨特價值和發(fā)展道路等。[44]
(三)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拓展路徑
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蘇星鴻、孫曉琳認為,在物質創(chuàng)新和精神創(chuàng)新的有機統(tǒng)一中增進文化自信;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增進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有機統(tǒng)一中增進文化自信。[22]劉從德、王曉認為,提升文化自信,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發(fā)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開創(chuàng)文化繁榮新景象;在開放發(fā)展中提升文化自信。[51]
文化強國實施戰(zhàn)略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實施路徑。應把堅持文化自信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各項工作。高翔認為,增強文化自信,要高舉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凝魂聚氣,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清源浚流,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開放交流,有尊嚴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為民惠民,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fā)展成果。[52]增強文化自信應建立政策支撐路徑。劉倉認為,推進“四個偉大”,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政治保證和實現(xiàn)路徑;政黨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實踐主體,理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占領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實施文化強國方略,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21]耿超認為,提升文化自信,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chǎn)力;要注重整合創(chuàng)新,提升文化凝聚力;要吸收有益文化成果,提高中國包容力;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防御力;要推動整合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影響力;要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提高文化參與力。[53]P150-189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王偉光認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這是文化自信的內容。[24]肖貴清、張安認為,增強文化自信,應堅持黨對文化工作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增強理論創(chuàng)新、文化惠民和協(xié)調各方的本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中國文化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40]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的世界視野。增強文化自信要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內功和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劉旺旺認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需要通過“強體”來奠定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通過“鑄魂”來構建中華文化的精神命脈;通過“守界”來守住中華文化的民族邊界;通過“發(fā)聲”來增強中華文化的話語力量。[54]林映梅認為,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價值,吸收借鑒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構建中國話語體系。[55]
五、文化自信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及其拓展思路
(一)文化自信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學術界對文化自信問題做出大量研究,取得許多成果。當然,其中一些論述需要推敲和辨析,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其一,厘清“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文化自信是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成就和追求、當下和未來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相對于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文化。中國文化是本體,文化自信是黨和人民對文化的態(tài)度。文化自信是主觀意志,不等同于客觀現(xiàn)實。如果將主觀代替客觀,主觀意志等同客觀現(xiàn)實,將導致唯心論和唯意志論。有學者說,文化自信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表述是將“文化”和“文化自信”相混淆。此類論斷還有“文化自信為更好地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資源”“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等。
其二,厘清“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關系。有學者說,“文化自信是彰顯中國軟實力的基礎”。文化軟實力是指思想文化凝聚力、影響力、生命力,是一種思想文化釋放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總和。文化自信是主體對其文化反映力、生命力的信心,是對文化軟實力的認同。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礎,而不是相反。
其三,擺正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關系。習近平闡釋“四個自信”時,強調文化自信是前三個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前三個自信“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眻猿至宋ㄎ镎摵娃q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追究其根源,在于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發(fā)展。這樣突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學者認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便從哪里開始,文化便從哪里開始。先有文化,后有道路、理論、制度和價值觀,并且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諸多方面。”歷史,應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歷史。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所謂“先有文化,后有道路”,有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嫌。
(二)文化自信命題研究的若干拓展思路
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文化自信,不是說要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而是根據(jù)新的實踐和新的任務,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使黨和國家的事業(yè)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盵17]P348應圍繞這個時代主題拓展文化自信的研究。
文化自信是涉及整個社會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從物質支撐上說,文化自信是綜合國力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現(xiàn)和反映。從精神支撐來說,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信念和信心。從歷史傳承來說,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生命力和影響力的認同。從實踐主題來說,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應該從多維度多方面研究文化自信命題。
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卮鹞幕孕诺目赡苄?、必要性和必然性,是文化自信命題研究的重要問題。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戰(zhàn)略命題,也是新時代推進“四個偉大”實踐的動力。文化自信是黨和人民站在歷史制高點,觸摸時代脈搏,心懷天下追求,放眼全球視野,引領世界文明而打出的中華文化旗幟。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也是文化自信的提升和發(fā)展機制。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和世界各國歷史發(fā)展的比較,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等,都是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應從更廣闊的視野深入探討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發(fā)展條件和未來趨勢。
挖掘文化自信提出的根據(jù)?;卮鹞幕孕诺睦砺泛蛯嵺`根源,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重要課題。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據(jù),在于文化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戰(zhàn)略地位和作用;在于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文化在執(zhí)政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歸根到底在于黨對三大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
文化自信的歷史演變。探討民族心態(tài)的歷史演變,是文化自信命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化自信與國運興衰、民族命運相連。有學者提出“重建文化自信”命題,意味著文化自信是需要建構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意味著當代中國已經(jīng)樹立了文化自信,尚缺少“我自巋然不動”的堅韌。無論哪種說法,都強調文化自信從萌芽、成長、發(fā)展到形成民族穩(wěn)定心態(tài)和精神意志,都需要一個建構的過程。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來說,中華民族經(jīng)歷一個從缺乏自信,到逐漸樹立文化自信,再到打出文化自信旗幟的過程。忘記民族屈辱史和斗爭史,過度樂觀,妄自尊大,將面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而無視民族自尊自信自強和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過程,偏向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也會面臨六神無主、執(zhí)業(yè)俱廢的危險。探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歷史進程,有助于總結治亂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提供智力支持。
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如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是新時代中國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重要課題。從實踐過程來說,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fā)展,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和實踐基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適應全球化潮流,推進世界歷史進程,鞏固和擴大中國綜合國力在世界的分量,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國際視野。推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長遠戰(zhàn)略。比如,當今世界,戰(zhàn)亂和挑戰(zhàn)頻發(fā),和平和發(fā)展問題仍沒有解決。世界經(jīng)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地區(qū)熱點沖突不斷,恐怖主義蔓延肆虐,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臨惡化。中華文化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新的理念;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新的方案,為發(fā)展新型外交關系提供新的選項;為處理國際關系提供中國智慧;為世界文明提供新形態(tài)。這樣將極大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曲青山.關于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6(9).
[3]陳晉.從文化自信看中國道路[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6).
[4]沈壯海.新時代涵養(yǎng)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N].貴州民族報,2017-10-31.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6]蔡武.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40年[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7]張豈之.文化自信:國家興衰的命脈?民族精神獨立的基石[N].光明日報,2017-08-16.
[8]陳先達.論文化自信的底氣[N].光明日報,2017-09-11.
[9]中央黨校進修部廳局班調研組.新視域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N].學習時報,2018-03-28.
[10]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內涵、依據(jù)來源與提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12]汪海鷹.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發(fā)展歷程及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7).
[13]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與中國文化自信的當代使命[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1).
[14]陸衛(wèi)明,孫澤海.論習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7(5).
[15]王在邦.試論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J].文化軟實力,2016(4).
[16]周艷紅,劉倉.從費孝通的“文化自覺”到習近平的“文化自信”[J].廣西社會科學,2016(9).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8]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19]郝立新,朱紫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境遇與價值選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11).
[20]雒樹剛.堅定文化自信[J].毛澤東研究,2017(5).
[21]劉倉.論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多維理路[J].山東社會科學,2017(12).
[22]蘇星鴻,孫曉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三題[J].黨的文獻,2018(2).
[23]周銀珍.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及其當代意義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2017(6).
[24]王偉光.文化自信:在改革開放中砥礪堅定[J].求是,2018(23).
[25]本刊記者.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自覺——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侯惠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1).
[26]代金平,秦銳.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七個維度[J].探索,2017(4).
[27]溫憲元.文化自信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力量[N].深圳特區(qū)報,2016-12-20.
[28]杜尚澤.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治國理政新實踐)——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N].人民日報,2016-01-05.
[29]韓振峰.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在依據(jù)和重大意義[N].河北日報,2016-10-26.
[30]陳晉.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N].北京日報,2016-07-04.
[31]魏憲朝,李東方.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四個自信”的多維探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
[32]潘新喆,劉愛娣.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要求[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1).
[33]張遠新.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有關論述[J].蘭州學刊,2016(10).
[34]田心銘.論“四個自信”[J].學習論壇,2017(9).
[35]劉倉.論“四個自信”的內在邏輯[J].蘭州學刊,2018(5).
[36]劉波.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時代意涵與價值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
[37]吳桂韓.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刻意蘊[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4).
[38]趙付科,孫道壯.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論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6(5).
[39]王文俊,鐘潔.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生成邏輯、核心要義、坐標導向[J].廣西社會科學,2017(11).
[40]肖貴清,張安.關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
[41]許敏,邵龍寶.習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及重大價值[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3).
[42]劉宏達,王榮.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學內涵及其實踐價值[J].科學社會主義,2018(1).
[43]葉戰(zhàn)備.堅定文化自信是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本源[J].江蘇社會科學,2018(1).
[44]徐奉臻.“文化自信”的定位內涵及功能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7(10).
[45]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46]黃坤明.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新時代文化改革發(fā)展開創(chuàng)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5-11.
[47]袁敦衛(wèi).論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的根本內涵與戰(zhàn)略意蘊[J].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2018(6).
[48]陶文昭.堅持文化自信應有的科學態(tài)度[N].遼寧日報,2016-12-06.
[49]劉家義.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N].光明日報,2018-11-26.
[50]沈壯海.筑實文化自信的根基[J].文化軟實力,2018(2).
[51]劉從德,王曉.“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與提升路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論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
[52]高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J].黨建,2016(8).
[53]耿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4]劉旺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蘊、挑戰(zhàn)及對策——學習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J].社會主義研究,2018(1).
[55]林映梅.習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及實踐路徑[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1).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IU Ca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
In 2016,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rings forward and interprets the “four confidences” from the height of persisting in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emphasizes tha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more foundational,wider and profounder confidence.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discussed the proposi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and basis,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value and meaning,challenge and approach of cultural confidence,which has a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completing Xi Jinpings discourses on cultural confidence,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Meanwhile,problems such as confusion of related concepts,lack of empirical analysis,weakness of historical line,lack of analysis of contradictions,and narrow selection of path also exist in the academic circle.We need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tease and rebuild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fidence,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so as to expand the approaches of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all angles and all fields such as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national defense,and so on.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research review;research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