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體育教學》雜志策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校體育口述史”專題。編輯部委托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王水泉博士對北京師范大學毛振明教授進行采訪,就我國當下學校體育改革密切相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訪談。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校體育口述史;毛振明;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訪談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10-0017-03
毛振明教授出身體育世家,大學學的是體育教育專業(yè),自1984年留學日本開始,其學習深造、行政管理、教學科研更是從未離開過學校體育領域??梢哉f,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毛教授的學校體育觀點對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近幾年,以“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為依托,作為聯盟主席,毛教授設計、引領的以“全員運動會”“一校一品”“新校園足球”等為主題的學校體育改革越發(f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體育教學》策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校體育口述史”專題,意圖是組織對這70年歷史有切身體驗或有深刻了解的體育人,以口述史的方式,更鮮活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作為一個總的回顧,我們會發(fā)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在盡量褪除民國時期美式學校體育色彩的同時,積極引入蘇聯模式。中蘇關系交惡后,又努力建設我們自己的學校體育體系。“文革”十年學校體育被取消或被軍事訓練所取代。“文革”結束初期我們的學校體育中曾盛行“錦標主義”。改革開放后,我國學校體育亦隨之逐漸走上正軌,初期我們如饑似渴地向日本、美國等學校體育發(fā)達國家學習,被認為有了一定積淀后,我們開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體系。在這期間學校體育學術界曾有過“真義體育”“要不要教側向滑步推鉛球”以及“體育教學中該不該淡化運動技術”等學術爭論?,F實中我們還時常面對“體育課可有可無”“同工不同酬”等與職業(yè)認同有關的非公待遇……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展開了對毛教授的訪談。
王水泉(以下簡稱“王”):受《體育教學》編輯部委托,很榮幸對您進行學術訪談。編輯部策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校體育口述史”,旨在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因此,我們的訪談主要圍繞中國學校體育中存在的問題去說或許更有意義。首先,我很想清楚您心目中如何評價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這70年,這70年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還是斷裂的,是一直在前進,還是曾出現倒退?
毛振明(以下簡稱“毛”):首先,讓我來非常準確、全面地評價我們新中國成立后70年間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我覺得我不太夠格。因為我是1957年出生,1983年參加工作,1991年留學回國并正式參加到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和研究之中。所以,對于新中國學校體育70年的發(fā)展,我只能根據很多的歷史文獻以及大家的總結來概括出我的一些認識,但其中有些認識可能是不準確的。第一,關于新中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是不是在前進,這要看我們是從哪幾個角度去看的。如果我們從學生的體質來看(因為這是我們學校體育最根本的任務),1980年以后,學生的體質一直在下降。如果從體育課程來看,我們過去的體育教學可能沒有惠及全體學生,受體育教育的人數是有限的。因為那個時候可能很多孩子都沒有接受過體育教育,主要是指農村偏遠地區(qū)。而我們現在的體育教育,應該可以說至少惠及了我們所有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因此,從體育教育的普及度來說,我們新中國的學校體育是進步的。如果從體育教育的質量來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很多接受過體育教育的學生對體育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而在今天,有很多學生卻告訴我們說:“我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我上了12年體育課,什么都沒有學會。”“我上了12年學,沒參加過一次運動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雖然能夠讓很多的孩子都有機會上體育課,但體育課的質量確實受到了孩子們的質疑。
王:造成這些問題,以及誘發(fā)這些質疑的原因是什么?
毛:這里的原因很復雜,我覺得其中有體育教學思想認識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的體育課程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課程設計上的問題,是一個認識上的問題。大家總覺得,那么多的體育項目,好像我們都該學,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也總認為,讓學生學一個運動項目,學生的身體得不到全面發(fā)展。這其實又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我們對于體育課的學科特性,可以說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或者說還沒有認識清楚。體育不同于語文、數學。語文的基礎非常清楚,從五六千字到五六千字組合而成的句子再到其后形成的文章,其中,句子的表達方式和正確與否,以及文章整體的邏輯性和美感的表達度,就是我們語文學科的基礎。數學則更加清楚。我們小時候能夠學也應該學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這些就是我們數學學科的基礎。但是,我們體育學科該教什么卻不清楚。我們體育難道要把所有的運動項目,或所有奧運會的運動項目,或我們稱作體育游戲的項目都教完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材方面,我們一直在糾結該教什么。這就是我們體育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缺點和不足,我們不知道該教什么。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明確了。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人都認識到這個問題,也并不是說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F在我們應該看到,“健康中國2030”已經向我們提出了“至少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要求。它沒說三項,沒說四項,更沒說要掌握全部的運動技能。所以,我們體育學科在理論上面是有問題的。因此,我們需要在未來的課程建設方面有這樣的新認識,然后才能帶動我們體育教學的改革。比如說“走班制教學”。因為我們將來要實現的是“一校多品”,一個學校要有幾個有特色的運動項目,換句話來說,就是這個學校的“小自助餐”。將來,我們的孩子就要在這一個盡可能豐富的“小自助餐”里尋找到符合自己的(包括身高、能力、愛好、性格等)運動項目,然后去深入地學習,從而打破我們現在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不良的體育教學模式。所以,回到你剛才的問題,我們新中國的學校體育到底是前進了,還是存在斷裂,還是有挫折?我覺得,現在學生的體質真的不如我們這一代人的體質好了。這也就是我們學校體育的工作不能叫作退步,但至少是存在缺陷。對于體育課程,我們在認識上可能越來越前進了。比如,我們提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提出了“一校多品”,提出了“一生一長”,提出了“一師一?!钡纫恍┬碌母拍睢_@無疑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們學校體育在前進。所以,針對剛才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需要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看。
王:毛老師,剛才您提到的“健康中國2030”,其中有關于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內容。不過,我們都知道,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們的體育課也曾有過以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歷史。但是造成的結果是,學生不喜歡體育課,許多體育老師也怨聲載道。與此有關,70年代中后期,他們提出了“快樂體育”,體育課程的定位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但它的使命不能等同于學校體育。體育課應該跟其他課一樣,應該是有共通的東西存在。對于體育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毛:關于增強體質的問題,要放在國家背景、時代背景以及現實問題的背景中去考慮。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中國,主要任務是要增強體質。因為我們學生的體質不是一般的差。如果和其他國家的黃種人來比,我不敢說我們是最差的,但我們也是相當差的。這其中和很多原因有關系,但不管怎么樣,我認為,現在增強學生體質應該是我們學校體育最首要的任務。但是,在增強學生體質的過程中,一定有非常愉快的鍛煉身體和非常痛苦的鍛煉身體,而這兩者應該是有區(qū)別的。正如習主席所說的那樣,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錘煉意志。我覺得前者實際上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強化增強體質過程中快樂的部分。其實體育是一個很快樂的事,就連我們大家公認的毫無快樂可言的長跑,實際上也是有快樂的??纯粗袊F在的馬拉松比賽,一是馬拉松比賽越來越多,二是每次開賽前都得抽簽,都得反復選擇。為什么?那一定是有樂趣因素在里面的。那么,當學生沒有認識到這種樂趣因素的時候,對學生而言,這可能就是痛苦的。
所以,我曾經說過,什么叫成功?先苦后甜才叫“成功”,不苦不甜叫“無聊”,有苦無甜叫“磨練”,有甜無苦叫“舒服”。那么,我們的體育肯定不是舒服,肯定也不是無聊,我們的體育可能是磨練和成功。當我們在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但需要增強他的意志的時候,可能就需要磨練,但這個磨練需強迫。就比如你剛才所說的關于日本的例子,我相信,如果我們去調查剛剛結束或完成了體育教育的學生的時候,他可能會說很反感(體育課),但是,如果30年以后你再問他,他可能會感悟到很多東西,包括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是在這種東西(體育課)中磨練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能抽象地去否定磨練的含義,也不能一味地強調磨練而否定了體育中的內在樂趣,這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去想。所以,這就是聰明的鍛煉身體和不聰明的鍛煉身體,以及具有教育性的和不具有教育性的增強體質的區(qū)別。
所以,我們應該強調一種具有教育性的,也就是把磨練、鍛煉以及享受運動中的樂趣,享受陽光,享受同伴之情,享受在體育中的競爭與勝利,甚至享受失敗等,要把這樣的東西結合起來放在教育性里面,然后做一個聰明的增強體質的體系。而不是讓學生該享受樂趣的地方沒有享受到,不該讓學生去磨練的卻讓他磨練得幾近失敗和終止而還要讓他繼續(xù)磨練。那么,這就是一個非教育性的、非常不聰明的,而且非常愚蠢的增強體質的方式。所以我認為:第一,中國需要大力強調將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任務;第二,我們一定要大力強調具有教育性的、聰明的、能夠幫助學生既享受樂趣又錘煉意志的增強體質。
王:既然要增強體質,就要有練習密度,還要有練習強度。那么,針對現在體育課中(非常重視)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的問題,您怎么看?
毛:體育課必須要有練習的密度和練習的強度,要有整體的負荷量,如果沒有這些,那就不叫體育課,我認為這是體育課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不能否定,或者說,我們要大力提倡體育課中科學合理的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以及整體的負荷量。但是,我們不能提倡得太過,這些東西也需要科學性。如果提倡過頭,或者不分年級,不分性別,不分課程,不分季節(jié)以及不充分考慮孩子們的身心發(fā)展情況,一律性地、強制性地提高練習密度和負荷強度的任何建議和任何所謂的科學標準,我認為都是不科學的。
王:提到體育課中“增強體質”的問題,讓我想起了您主編的《體育趣味課課練1260例》。這套書已出版幾年,但是現在有些讀者認為,“課課練”就是單純的增強體質的練習。這套書我也參與編寫了一些案例。編寫這些案例過程中,我體會到了,這些案例好像并非單純增強體質那么簡單。對于這一點,您怎么看?
毛:首先,“體育趣味課課練”的本意是增強體質,但它并不是單純的增強體質。我不太理解什么叫單純的增強體質,可能就是我剛才說的那種比較愚蠢的、不聰明的、非教育性的、帶有強迫性的增強體質吧。我們編的《體育趣味課課練》,首先它是進行了科學分類的,它瞄準了學生的走、跑、跳、投、支撐、攀爬、懸垂、搬運、負重、角力、踢打、躲閃等一些人的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它也瞄準了孩子們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這樣的基本素質,它還瞄準了現在孩子的軟、硬、笨、暈、胖,也就是身體軟、韌帶硬、身體不靈活(笨)、前庭器官不發(fā)展、暈眩、肥胖等問題,同時它也瞄準了競賽性、集體性、趣味性、安全性等(體育運動的)各種基本性質?!扼w育趣味課課練》實際上是圍繞上述問題來編著的一套書。所以,如果這樣來講的話,第一,我們的“體育趣味課課練”并不“單純”;第二,我認為我們的“體育趣味課課練”是一種聰明的增強學生體質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