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利
【摘 ? 要】統(tǒng)編教材將知識點分散到課后練習中作為明確的教學指向。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課后練習題,把它當作制訂、優(yōu)化教學目標的依據(jù),并在課堂上分步落實,凸顯學習過程。這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時效性、避免在教學中走彎路起到很好的保證作用,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教材;課后練習;學習過程
統(tǒng)編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線索,將知識點分散到課后練習中作為明確的教學指向。教學時充分利用好課后練習題,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時效性,避免在教學中走彎路,起到很好的保證作用,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課后練習題融入教學,并根據(jù)學情和學習的需要,體現(xiàn)學習的過程意識,最終讓學生獲得語文能力與基本素養(yǎng)。
一、參考課后練習,優(yōu)化教學目標
課后練習題是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jù)之一,這是統(tǒng)編教材編者的重要理念。
以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為:①朗讀課文。背誦課文。②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畫了什么?陳先云曾指出:教材、教師、學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語文教學需要了解學生已知的是什么,要研究學生不懂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如果單為獲得答案,這兩道練習題也許并不難。但是,語文學習并不是尋找標準答案。透過問題,教師要尋找隱藏其中的價值。
第一個問題是朗讀并背誦課文。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基礎(chǔ)階段,發(fā)展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wù)之一。一、二年級教材對朗讀能力進行了細化,并落實在課后習題中。一年級上冊為“讀準字音;讀出句子間的停頓”。讀中學,學中讀,讀學相輔相成。當然,學語文需要積累。對于優(yōu)美的段落、句子,課后都要求背誦。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有效教學,幫助學生完成課內(nèi)積累。
第二個問題是統(tǒng)領(lǐng)文本內(nèi)容進行理解,培養(yǎng)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這類課后練習題,都可以直接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讀課文,亦是讀中學,讀中悟。一年級上冊閱讀的主要目標是“圈圈畫畫,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根據(jù)課文信息做簡單推斷”。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信息搜索出發(fā),從理解字詞句起步,促進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低年級起步,穩(wěn)扎穩(wěn)打。
基于此,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1)運用反復見面、了解字源、擴詞等方法認識“群、竹”等10個生字,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和興趣。
(2)通過多種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句子間的停頓,初步認識感嘆號,試著讀好感嘆句,感受小畫家雪地作畫的快樂。
(3)結(jié)合板貼、插圖,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子的不同形狀,并根據(jù)板貼復述課文,用給動畫配文的方式背誦課文。
二、指向教學目標,分步落實練習
確定教學目標后,課后練習可以分步落實。在實際教學中,不同的課后練習的落實過程是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師應(yīng)根據(jù)課堂教學設(shè)計,有序推進。
(一)落實課后練習一
1.分解成分讀
教學內(nèi)容:課題《雪地里的小畫家》。
(1)出示詞卡“小畫家”。師:誰來讀?
(2)師:怎樣的人可以被叫作“小畫家”?可以被稱作“家”的都是很厲害的人物。那對于寫文章很厲害的人,可以稱他為——作家;畫畫很厲害的人可以被叫作——畫家。
(3)師:我們要認識的小畫家在哪里畫畫呢?讀詞卡“雪地里的”。
(4)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的題目就是《雪地里的小畫家》。誰來讀課題?
在一年級,將句子結(jié)構(gòu)、修辭、標點符號之類的內(nèi)容正經(jīng)地當成知識點來教是不合適的。那怎么教?將語感的培養(yǎng)滲透在讀中,是不錯的辦法。將長長的題目自然分解成分,在潛移默化間巧妙地讓學生學會停頓。
比較常用的方法還有“教師讀上句,學生讀下句;男生讀上句,女生讀下句”。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對應(yīng)性,體會到語音輕重高低快慢之間的對應(yīng),體會到同義詞、反義詞、疊音詞之間的對應(yīng),體會到語義相關(guān)、相承、相對、相反之間的對應(yīng),在朗讀中滲透了有關(guān)句子結(jié)構(gòu)的訓練。
2.欣賞動圖悟
教學內(nèi)容: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利用課件,教師讓學生欣賞白雪飄飄的動畫,一年級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良好的情緒也是讀好句子的基礎(chǔ)。在學生讀文時,教師通過評語告訴他們:心情那么激動,怪不得文中用上了感嘆號。一個“啦”字,就把這群小畫家開心的樣子寫出來了。課文中的許多信息都能幫助朗讀。
語感的訓練,不僅要關(guān)注語言文字,更要關(guān)注標點。一個個標點所表示的含義是千變?nèi)f化的。如果教師引領(lǐng)學生對一些特定情境中的標點細細琢磨,學生會有很多個性化的感悟,朗讀水平也會相應(yīng)提高。
3.利用板貼說
教學內(nèi)容: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詞語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板貼具有形象性的特點,也具有演繹功能。在一貼一畫間,學生讀懂了句子,感受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拉近與文本的關(guān)系。而板貼的復現(xiàn)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課痕跡,幫助學生厘清課堂教學內(nèi)容。這對于他們回憶、復述是大有裨益的。
本節(jié)課,教師利用板貼的這些優(yōu)勢,先讓學生自己反復練說,再同桌合作對讀。在這里,板貼促成學生的言語轉(zhuǎn)換,讓朗讀變得不再乏味。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弊x書要理解遣詞造句的神奇。板貼可為語言運用和轉(zhuǎn)化提供抓手,讓學生在反復演練中體會美的表達,積累文本佳句。
4.設(shè)置語境夸
教學內(nèi)容: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
對于這句話的練讀,教師先設(shè)置語境:“這些小畫家都這么厲害,你想怎么夸夸它們呀?”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追問:“那課文中是怎么夸的?”學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激情澎湃地夸起來,讓讀書有了指向,變得更有意思。
這段話中,學生用猜謎的方式學“幾”字(教師出示
5.動畫配文背
教學內(nèi)容:課文前四句話。
教師引導:“老師想把這么美的文字請到動畫中,請同學們仔細聽?!苯處熯M行范讀。接著,學生伴著明快的音樂給動畫配文,練得興趣盎然,在潛移默化中將語言文字內(nèi)化于心,輕松完成課文背誦任務(wù)。當然,這和之前學習分句時的反復讀和感是分不開的。
動畫配文,看似簡單的形式,其實卻是一種理念的轉(zhuǎn)變。這里的背誦不只是背誦,更是有實質(zhì)意義的配文,學生成了真實的配音員。當學習走近生活的時候,就會靈動而有趣。
本節(jié)課盡可能引導學生開展多形式朗讀。除了以上列舉,課堂上還有其他讀書形式:初次的自由讀、初讀檢查時的分句讀……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讓讀書輕松有趣,入情入境。而朗讀的層次性和過程性設(shè)計,讓課后練習一的落實更加扎實,語文積累水到渠成。
(二)落實課后練習二
巧妙地在大問題中搭建小支架,能讓課堂學習不只是粗糙地獲得問題的答案,讓學生通過思辨閱讀,使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教師設(shè)計的具體步驟如下:①學生先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句子,標一標課文總共有幾句話。②請坐得最端正的小組開小火車讀課文,每人讀一句話。③雪地里到底來了哪些小畫家?和它們打打招呼吧?、苓@些小畫家到底畫了什么呢?再讀讀課文,找一找、圈一圈。⑤小雞畫楓葉,小狗畫月牙,小鴨畫竹葉,小馬畫梅花,這樣板貼行嗎?⑥能幫老師重新整理板貼嗎?說說理由。⑦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PPT。
問題解決分步走,才能走得實實在在。在這里,教師先讓學生嘗試自由讀文,在讀的過程中學習生字新詞,學會數(shù)幾句話。這些都是一年級第一學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需要每節(jié)課穩(wěn)扎穩(wěn)打。在學生自己嘗試學習后,教師用開火車的形式檢查交流,借助同伴的力量糾正與鞏固。和小畫家打招呼,其實是讓學生找一找文中到底有哪些小畫家。問題最終指向一樣,但換一種問法,更適合一年級剛?cè)雽W學生的學情。小畫家到底畫了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有直接答案。抓住這一類課后題的特性,引導學生反復讀文,動筆做簡單批注,其實就是在文中圈圈畫畫,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事物,學生雖然熟知,但還不能完全在它們與動物腳印之間建立聯(lián)系。前四個教學步驟落實后,黑板上有了兩套詞卡,為此教師進行了指向思維與表達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解決“誰畫什么”的問題時,教師故意排序出錯,讓學生幫忙糾正并說明理由,若一個說不全,則另一個來補充。教師把學生請上臺,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現(xiàn)場組織語言。在教師主導與學生自主感悟中,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遇到知道又說不清的學生,請另外的同學幫忙,利用思維和能力的差異,生成新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知識不是教師灌輸?shù)?,而是?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的,這也是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思維沖擊后,教師再利用PPT看圖畫印證,介紹鴨蹼,在畫面比對中印證剛才的判斷,并指導學生讀好句子。
在印證學習時,教師帶領(lǐng)學生探究“竹”字的演變:“‘竹字可有意思啦!古人看到下垂的竹葉圖,就想把它畫下來。過了很久很久,這個字就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了。看到這個‘竹字,我們就能想到這幅畫。它多有趣??!”
在課后練習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搭建有效支架,凸顯學習的過程意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感悟均得到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得以培養(yǎng)。
綜上,利用課后練習,能幫助教師優(yōu)化教學策略,凸顯學習過程。在真實有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基本的語文知識、必備的語文技能、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張定遠.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教是為了不需要教[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金海芬.正確解讀課后習題 ?有效落實語文要素——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為例談低年級閱讀教學要義[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7-8).
[3]鄧林林,魏薇.抓住關(guān)鍵詞句 ?用好課后練習 ?落實語文要素——《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反思與點評[J].小學語文,2018(12).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蔚斗小學 ?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