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青
【摘要】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以“植樹問題”為案例,借助幾何直觀幫助學生完成從幾何直觀到數(shù)學抽象的轉化,經歷了借助直觀,積累經驗;語言表述,形成表象;建立模型,進行抽象;練習應用,提升思維的過程.
【關鍵詞】幾何直觀;四大策略;轉化途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發(fā)改委項目認知診斷模型構建、軟件開發(fā)與推廣和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課題JJKH20180044SK的研究成果之一.
抽象是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屬性得到共同的、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1]抽象是數(shù)學的本質,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本研究以“植樹問題”為案例,借助幾何直觀幫助學生完成從幾何直觀到數(shù)學抽象的轉化.
一、借助直觀 積累經驗
最初的抽象都是基于直觀的.植樹問題是較為抽象的關于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棵數(shù)、間隔數(shù)的關系.例題:要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準備多少棵樹?這里學生必須先理解間隔數(shù)即長度和每兩棵樹之間距離的關系,以及棵樹、間隔數(shù)之間的關系,這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要完成從抽象的文字理解到用符號表達建立模型(算式),需要經歷還原成直觀表達——語言表達——符號表達一步步的抽象思維過程.這里有兩個層次:一是先解決學生對間隔數(shù)的認識,二是間隔數(shù)與棵數(shù)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實物圖(兩棵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理解間隔數(shù),進而借助圖示可以把線段圖中的點(棵數(shù))——線(間隔數(shù))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化抽象為直觀的表達.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畫線段圖、反復觀察線段圖,經歷從解讀實物圖到畫出線段圖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活動經驗,豐富了學生的表象.為后面的抽象做了鋪墊.
二、語言表征 形成表象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數(shù)學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具體的圖示,教師讓學生用語言把這間隔數(shù)與棵數(shù)之間的關系表達出來,利用語言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學生可邊指著圖示,邊語言表達:兩端都栽,間隔數(shù)4個,而棵樹有5棵,因為最后一棵沒有找到間隔數(shù)與它對應;只栽一端,間隔數(shù)與棵樹相等,剛好可以找到一一對應;只栽一端,棵數(shù)比間隔數(shù)少了1個.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圖示表示的內容,往往要借助動作,比如,間隔數(shù)指的是哪部分?棵數(shù)又指的是哪部分?這樣才能真正把語言與圖示建立起進一步的聯(lián)系.這是學生內化的重要階段,教師可通過學生個人說,同桌互相說等方式.在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表象,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每種情況及對應的線段圖,想象出棵樹(為什么多1,相等或者少1)的情境,在腦海中借助一一對應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建立模型 進行抽象
符號是數(shù)學的語言,數(shù)學符號是數(shù)學抽象物的表現(xiàn)形式,是對現(xiàn)實世界數(shù)量關系的反映,是數(shù)學存在的具體化身[2].由幾何直觀到語言表達,逐漸揭示了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關系.通過讓學生列式,并說說為什么這么列式.在此基礎上利用數(shù)形結合、利用手勢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列出算式的意思及依據(jù),進而總結出公式來.片段如下:同學們,我們發(fā)現(xiàn)了植樹問題有三種不同的情況,在解決這三種植樹問題的過程中,有什么異同點嗎?
相同點:都和間隔數(shù)有關.
——在算式中哪里體現(xiàn)呢?教師在20÷5下面畫出一條線,都表示求間隔數(shù).
——都可以利用一一對應來幫助理解間隔數(shù)與棵數(shù)之間的關系.
不同點:兩端要栽,棵樹比間隔數(shù)多了1個;只栽一端,間隔數(shù)=棵數(shù);兩端不栽,棵數(shù)比間隔數(shù)少了1個.剛才同學們猜測的不同答案,你現(xiàn)在有什么想說的嗎?
——不同的栽樹情況,就會有不同的間隔數(shù),因此,我們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重要的要先判斷是怎么“栽樹”的.現(xiàn)在你能整理出這道題這三種栽樹的算式了嗎?這樣的學習過程讓所有的同學在探究與交流中真正理解了算式(符號)的意思,建立起本課學習中最為重要的關系:
通過比較,凸顯本質,進而建立起模型(公式),促進抽象思維的形成.
四、變式應用 提升思維
從抽象的深度來講,還需從具體的模型中解釋具體的事物,即應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教師讓學生找到生活中哪些類似于植樹問題.學生找到了掛燈籠問題、爬樓梯問題、鋸木頭等.學會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變式:1.說出下面各題中的“間隔數(shù)”與“棵數(shù)”:出示課件(掛燈籠、鋸木頭、教學樓下的柱子與間隔)
2.工人們正在架設電線桿,相鄰兩根間的距離是200 m.在總長3000 m的馬路上,一共要架設多少根電線桿(兩端都架設)?
3.馬路一邊栽了25棵梧桐樹.如果每兩棵梧桐樹中間栽一棵銀杏樹,一共要栽多少棵銀杏樹?教師通過基本題、提高題來不斷促進學生把生活問題與上述學過的棵數(shù)、間隔數(shù)利用判斷建立起聯(lián)系,從而由抽象的關系去解釋具體的生活問題,把抽象思維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對應問題,只要明確了“間隔”與“棵數(shù)”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再以此為基礎并通過適當變化就可以應對各種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
史寧中教授曾說過:“人的基本思維能力就是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人的其他的思維能力就是它們派生的.”[3]他認為,數(shù)學抽象的內容在本質上只有兩種:一是數(shù)量與數(shù)量關系的抽象.二是圖形與圖形關系的抽象.對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而言,直觀是為了形成學生的生動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要重視讓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并給予恰當?shù)闹笇?,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shù)學基本思想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徐利治.徐利治讀數(shù)學方法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史寧中.試論教育的本原[J].教育研究,2009(8):3-10.
[4]秦德生.美國中小學“估算”課程設計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1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