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軒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全面開展,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家國情懷凸顯重要地位,情感與價值觀培養(yǎng)成為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與方向。本文將與大家共同探討高中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如何將家國情懷融進高中歷史教學中。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情感教學
家國情懷是指一個人對家庭和國家的一種認同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睹献印罚骸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薄凹沂亲钚〉膰?,國是千萬家?!眹羌业臄U大化,家是國的基礎,國家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家與國的深情大愛,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仕人風骨,也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質樸心靈。在近代,是救亡圖存的民族吶喊,是前赴后繼為國犧牲的堅強意志。在現(xiàn)代,是十三億中國人對美好生活與世界和平的共同追求,無論處于哪個時代,家國情懷都是勤勞樸實的中國人必備的精神內核。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家國情懷歷史悠久且根基深厚,它深植于我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如今,家國情懷有利于高中生在這人生重要的成長階段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家庭觀念,幫助他們提高整體水平,在個人品德和家庭道德方面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提高教學質量。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呼聲愈加高昂,而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入家國情懷則是向枯燥的歷史書中注入骨血,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課程的良好進行。
第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將歷史教學與培養(yǎng)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是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豐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加入家國情懷,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學生正確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充分了解和正確認識國情,提高文化修養(yǎng),使學生建立起良好價值觀及世界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途徑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結合教材培養(yǎng)家國情懷
首先,高中教師要根據(jù)相關文件來理清家國情懷教育方向,深刻了解教學內容,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情況下融入家國情懷教育。通過在課堂上的教學,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與國家的命運共呼吸。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培養(yǎng)家國情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繁榮和國家富強的不懈追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對家和國產生正確的認識,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理念,深挖教材內容,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歷史教學的各個方面,通過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等方式,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2.采用多媒體或辯論、朗誦進行教學
采用多媒體等輔助工具進行課程講解,會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有趣。例如,在講到日軍侵略中國的時候,則可運用多媒體放映,通過圖片以及相關視頻的播放,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日軍的殘暴行徑和中國人民的英勇無畏及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心中的熱血,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講到辛亥革命的結果成功與否時,可采用辯論賽的方式,使全班分成兩組(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觀點代表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的觀點代表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通過課下的準備資料和討論思考進行積極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老師進行補充說明。這種辯論賽的方式,可以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進一步地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和歷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聯(lián)系實際及社會熱點讓學生關注歷史
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而初中學生正處于懵懂時期,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在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若在這個階段,老師在歷史課上結合社會熱點和發(fā)生在身邊的新聞等社會問題,通過教學講解等方式將它們引進課堂。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熱烈的交流,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索社會問題。比如,在講到香港和澳門回歸實行一國兩制方針時,可聯(lián)系中國如今與世界各國的外交關系,并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列舉出香港、澳門本就屬于中國的史實。通過事實來講述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通過聯(lián)系實際和社會熱點,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4.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求老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全面提高自身水平,要從小做起,貫徹家國情懷的教育。從新課程的基本目標出發(fā),老師還需要積極主動與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心中的想法,從多方面積極主動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進行相應地改正與完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其次,學校應該就現(xiàn)有的師資進行年齡、學歷、學科等不同的差異進行分類,由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帶著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進行課堂實戰(zhàn)講解,年輕的教師也可向老教師進行幽默課堂的講解等等。通過這些方法,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使教學模式多元化,讓家國情懷更好地融入歷史課堂中。
最后,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中華民主的傳統(tǒng)文化。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巧妙結合起來,引領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老師不僅要加強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全面推進新課改教育理念,更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加深學生對國家和家庭的感情。通過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也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秀鳳.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
[2]韓秀英.高中歷史教學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實施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陳鈞.民族精神引領下歷史新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