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
摘要 運用Meta分析方法探討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的調控作用,并運用CMA 2.2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元分析結果表明,運動是調控人類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運動能夠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運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達到中等效應量,95%置信區(qū)間;運動對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和焦慮維度的干預效果較好;鍛煉時間、干預周期、干預內容對兩者關系有影響;鍛煉頻率對兩者關系沒有影響。具體來說,采用有氧運動方式,每次運動9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一次并堅持8周以上效果最好。
關鍵詞 職業(yè)院校學生;運動干預;心理健康;Meta分析;調節(jié)效應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29-0070-06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患病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因其學習層次影響,在面對學習、就業(yè)等問題時有其局限性。因此,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也備受關注,成為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
一、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設計
心理健康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tài),國內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研究者多采用《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適用于16歲以上成人的心理健康測量,是心理健康最常用的測量工具,因此本研究以《癥狀自評量表》為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運動干預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干預手段,本研究以我國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為樣本,不僅檢驗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總體(SCL-90總分)的影響,還檢驗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量表各維度的影響,此外本研究還探索鍛煉時間(每次運動干預中被試參加運動的時間)、鍛煉頻率(每周運動干預實施的次數)、干預周期(運動干預從開始實施到完成所有干預所用時間,以周為單位)、干預內容(運動干預研究中所使用的項目,如籃球、武術、游泳等)等變量的調節(jié)作用。進一步分析運動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以獲取更加客觀的結果,并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進行運動干預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學的量化依據。
(二)研究實施
1.文獻搜集
通過在中國知網(CNKI)、百度學術、萬方數據庫、維普、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上對國內有關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運動干預研究進行檢索。檢索詞包括:職業(yè)院校、大學生、運動、身體活動、鍛煉、體力活動、運動干預、心理健康、SCL-90等。在搜集過程中,部分文獻通過文獻傳遞或館際互借方式獲得。
2.文獻納入標準
對于檢索到的所有文獻,根據以下標準決定是否將其納入Meta分析:一是文獻中主要探討大學生運動干預與心理健康間關系;二是文獻中明確表明心理健康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為SCL-90;三是運動干預作為唯一的干預方式,而非組合干預方式的一種;四是文獻中以數量化指標反映干預的效果,并且有足夠的數據信息去計算效果量;五是文獻中實驗采用對照組設計或前后測設計。應用以上5個標準對搜集到的文獻進行篩選,去除綜述文獻、重復發(fā)表文獻以及缺少進行Meta分析所必要數據的文獻后,最后將剩余的符合標準的文獻納入Meta分析,詳細情況見表1。
3.變量編碼
根據研究需要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數據編碼,編碼內容包括文獻信息(作者姓名+發(fā)表時間)、樣本量、男生比(男生樣本量/總樣本量)、干預內容、鍛煉時間、鍛煉頻率、干預周期,以及計算效果量的相關數據。以獨立樣本為單位產生效應值,如文獻中包含多個獨立樣本,則進行多次編碼。在干預內容方面,本研究使用徐雷對身體活動的Meta分析組別:“有氧鍛煉、抗阻鍛煉、健美體操、混合鍛煉”,由于Meta分析文獻中不包括抗阻訓練干預方法,故本研究將干預內容分為有氧鍛煉、健美體操以及混合鍛煉三組;鍛煉時間方面,根據納入Meta分析文獻特點,將鍛煉時間分為45分鐘及以下,45~90分鐘,90分鐘及以上三類;鍛煉頻率以3次為中間點,分為3次以下、3次及3次以上;干預周期方面,分為8周及以下、9~12周、13周以上。Meta分析變量編碼賦值表見表2。
4.效果量計算
首先對收集到的符合Meta分析要求的文獻數據進行效果量轉換。本研究中效果量計算用Cohen’s d表示,效果量為干預后均數與干預前均數之差的合并,計算公式為d=M-M/S,其中,d為效果量,S為聯合標準差。
5.異質性檢驗
6.發(fā)表偏差
當發(fā)表的文獻不能代表該領域內已經完成的研究總體時,則認為產生了發(fā)表偏差。存在發(fā)表偏差會嚴重影響Meta分析結果。發(fā)表偏差是所有Meta分析研究者都應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會使得到的效應值高于真實值。本研究采用漏斗圖(trim-and-fill funnel plot)及失安全數(fail-safe number)方法評估Meta分析的發(fā)表偏差。
7.Meta分析過程及軟件
本研究探討運動干預與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間關系,考慮到心理健康包含多個維度,于是本研究不僅計算心理健康(SCL-90)量表總分上的效應量,而且也分別計算了心理健康各維度上的效應量。在調節(jié)變量的檢驗過程中,我們也計算了總分及各維度的效果。應用Office2010與SPSS22.0進行前期的Meta分析文獻整理與數據編碼,采用CMA2.2軟件進行Meta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異質性檢驗
針對心理健康總分與各維度分別進行異質性檢驗,相關結果詳見表3。
從表3的結果來看,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Q檢驗的結果均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Meta分析中各研究的效應量是異質的。此外,當I值超過25%、50%、75%時,分別提示研究間具有低度、中度及高度異質性。Borenstein等指出,在說明I的結果的同時,還需說明Tau-squared,其作用是分配各研究的權重,調整真實變異。綜上,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均具有異質性,所以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的效應量計算選擇隨機效應模型。
(二)發(fā)表偏差檢驗
研究采用漏斗圖和失安全數兩種方式檢測Meta分析的發(fā)表偏差。如圖1所示,關于心理健康的文獻均勻分布于總效應量兩側,說明Meta分析不存在發(fā)表偏差,反之則說明存在發(fā)表偏差。此外,根據失安全數原則,當安全篇數大于5k+10時(其中,k為Meta分析樣本數量),則認為未發(fā)表的研究不會影響Meta分析的結果。由表3可知,心理健康總分和各個維度上的失安全數均大于Sk+10,說明不存在發(fā)表偏差。
(三)主效應檢驗
表3包含了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主效應檢驗結果。由此發(fā)現,運動干預與心理健康總分、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維度的效應量分別為0.407、0.385、0.499、0.461、0.449、0.458、0.294、0.227、0.347、0.298。根據Cohen的標準,0.2、0.5、0.8分別為效應量小、中、大的界限,Meta分析結果表明,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效應量屬于中等效應量,其中,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方面的干預效果較好,在敵對、恐怖以及精神病方面效果一般。
(四)調節(jié)效應檢驗
除總體上檢驗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的影響外,本研究還對鍛煉時間、鍛煉頻率、干預周期及干預內容等4個變量進行調節(jié)效應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首先,每次參與鍛煉時間長短可以影響運動對心理健康對干預效果(Q心理健康總分=14.107,p=0.001),三個水平的運動時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效應量均達到中等水平。每次鍛煉90分鐘及以上時,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上的效果量均高于其他兩個鍛煉時間,表明每次運動時間在90分鐘及以上時運動干預效果最好;45分鐘及以下以及45~90分鐘兩種情況下心理健康總分效應量基本相同;在強迫癥狀、人際交往、抑郁、焦慮及偏執(zhí)維度上,運動45分鐘及以下時與90分鐘以上效果較為相近,即運動45分鐘以下時即可對強迫癥狀、人際交往、抑郁、焦慮及偏執(zhí)維度產生干預效果。
其次,每周鍛煉頻率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影響不顯著(Q心理健康總分=0.102,p=0.951),三個水平的鍛煉頻率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效應量均達到中等水平。
再次,干預周期影響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Q心理健康總分=14.203,p=0.001),運動干預9周及以上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達到中等效應量水平,而在8周及以下時,心理健康總分效果量小于2,各維度效應量普遍較小,說明此時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較差,在9~12周以及13周以上時,干預效果明顯提升,即至少干預8周以上時,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才體現得較為明顯。
最后,干預內容影響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Q心理健康總分=9.776,p=0.008),有氧鍛煉、健美體操及混合式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均達到中等效應量。其中,有氧鍛煉和健美體操干預效果在整體上好于混合式運動干預,有氧鍛煉干預效果最好,混合干預效果最差。
三、分析與討論
(一)運動干預下的心理健康調控
從本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可知,運動是調控人類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調節(jié)因素,這與其他研究者的普遍觀點基本一致,身體活動參與是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運動學生群體比非運動學生群體心理更健康,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jié)情緒對心理健康有間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量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身體鍛煉運動量越大,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好。
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存在爭議。運動干預指用主動或被動的運動方式,按照一定的運動方案,用適當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和頻率有計劃地對被試者進行持續(xù)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干預,從而通過合理運動來改善因為缺少運動或運動量、強度、運動方式不當引起的不良后果,以達到干涉的預期目的。干預研究結果表明,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在參與運動干預后,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提高,Faulkner和Biddlen采用質性手段對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多數參與者對運動持贊成態(tài)度,認為鍛煉是值得鼓勵的,且與積極的生活方式有關,但這些參與者并不認為運動能夠作為治療心理健康的手段。
合理運動能夠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但如果運動元素的組合不合理將會造成病態(tài)的心理現象,如“運動依賴”與“運動成癮”,這一現象在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群體中呈現的數量雖然并不多,但是作為心理健康問題多發(fā)的人群之-,對于這一現象仍然不容忽視。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與青少年終身精神紊亂之間的關聯可能與紊亂類型和參與體育運動的背景而有所不同。心理病態(tài)的大學生會把體育運動作為突破心理障礙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運動處方”,希望借助體育運動的方式獲得心理滿足感,但是由于對于運動的過分依賴和過分投入,進而產生無視身體傷害的惡性循環(huán),有礙身體健康發(fā)展。
(二)心理健康調控的運動干預主效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運動干預對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運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35個獨立樣本(N=2364)進行定量分析,結果發(fā)現,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總體及各維度的影響均呈中等效應量,說明運動干預對我國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促進作用,這一結果與運動干預對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大量研究結果相一致。
此外,通過Meta分析結果發(fā)現,與心理健康的其他維度相比,運動對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維度的干預效果較好(d>0.4),這和運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大量研究結果相一致。在強迫癥狀上,本研究表明運動使大學生的強迫癥狀得到改善,在8周以下時即得到顯著改善效果,張?zhí)m君等研究也得出,在經過6周的運動干預后大學生的強迫癥狀得到改善;在人際關系上,本研究結果表明運動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起到促進作用,殷恒嬋對運動群體和非運動群體大學生人際關系情況調查結果也表明,運動群體人際關系情況好于非運動群體;在抑郁、焦慮水平上,本研究表明運動能夠降低大學生的抑郁、焦慮水平,Callaghan等研究發(fā)現,運動通過改變人的日常生活、增加與他人的互動、幫助其減肥、參與戶外休閑、掌控身體和心理的挑戰(zhàn),從而改善抑郁癥狀。此外,來自動物的實驗研究也表明,運動能夠刺激內源性嗎啡(內啡肽)的分泌,尤其是β-內啡肽的分泌,β-內啡肽能夠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抑制作用,產生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的效果,從而產生愉悅感,降低抑郁、焦慮水平。綜上所述,運動干預能夠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對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和焦慮方面效果較好。
(三)心理健康調控的運動干預調節(jié)效應
除檢驗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外,本研究還探討了影響二者間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調節(jié)變量指變量x與變量y之間的關系受到變量m的影響,則m即稱為變量x與變量y之間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影響運動對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包括鍛煉時間、鍛煉頻率、干預周期以及干預內容。其中,鍛煉時間、干預周期以及干預內容在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起調節(jié)作用,而鍛煉頻率調節(jié)作用效果不顯著。在鍛煉時間上,25分鐘以上(本研究中納入的Meta分析文獻中最低運動時間為25分鐘)45分鐘以下時,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效果量即達到中等水平(d>0.2),說明在運動25分鐘以上時運動對心理健康就起到了干預效果,運動90分鐘以上時,效果最佳。有研究表明,要想獲得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收益,則至少要運動30分鐘以上,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結果。在鍛煉頻率上,本研究結果顯示,頻率對運動干預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不顯著,但這并不能得出鍛煉頻率對二者間關系無影響。Duun等人研究表明,每周運動5次對抑郁狀態(tài)的改善效果好于每周運動三次的效果,而由于本研究屬于Meta分析研究,結果受限于前人研究,納入Meta分析的頻率樣本較少,其中鍛煉頻率大于3的獨立樣本只有4個,可供分析的獨立樣本量較少可能導致結果上的偏差,未來研究應在鍛煉頻率對運動干預和心理健康之間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干預周期上,運動8周以上時,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隨著運動時間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說明運動需要長期堅持。在干預內容上,Stathopoulou等對比了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對心理健康的改善情況,結果發(fā)現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均能起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在徐雷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并根據檢索的文獻中所使用的干預方式,將運動干預形式分為有氧鍛煉、健美體操和混合鍛煉三種,其中,有氧鍛煉效果最好,混合鍛煉效果最差,但也達到中等效應量(d>0.2),說明大學生應長期有計劃地參與體育運動,只要參與運動即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如要高效率地改善心理健康,則應以有氧運動為主。綜上所述,要想達到最大的干預效果,應采用有氧運動方式,每次運動9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一次并堅持8周以上。
(四)研究不足與展望
首先,采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文獻綜述時,不僅要納入已發(fā)表的文獻,而且還需要納入未發(fā)表文獻,在檢索文獻時,由于個人因素等原因,難免會導致部分數據遺漏;其次,本次Meta分析以我國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群體為樣本,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其他被試群體,以便更好地豐富研究結果;再次,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討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所以沒有納入運動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類研究,未來研究可從相關角度探索運動與心理健康問的關系;最后,在調節(jié)效應檢驗時,由于某些調節(jié)因素分析的樣本較少,例如在我國職業(yè)院校大學生運動對于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的文獻中,反應運動強度的直接指標幾乎沒有,這可能會導致結論上的偏差。本研究在未來研究中應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量納入更多的實證研究,力求獲得更加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