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斌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化、信息更加精準化,大學生愈發(fā)注重信息選擇的自主性,對社交網(wǎng)絡的需求強烈,同時面對著碎片化信息、多元信息、身份認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問題。高校應從“三全育人”出發(fā),培養(yǎng)“四員同心”的全員心理育人團隊;構建從進校到畢業(yè)、從在校到假期的全過程心理育人機制;打造課程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心理育人;三全育人
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通訊設備、無線通訊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新媒體迅速普及,不斷沖擊著以電視、廣播、報紙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傳播手段更為多樣化、信息的時效性更強、傳播對象更為精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移動終端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源頭,一對多的傳播方式也逐漸被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取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手段乃至認知方式都產(chǎn)生了巨大變化,心理特征也呈現(xiàn)出新形態(tài)。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臨著挑戰(zhàn),也迎來了機遇。
1. 新媒體既迎合又塑造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1.1 新媒體迎合了大學生對于信息選擇的自主性要求,塑造了碎片化的信息認知方式
新媒體所營造出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有著豐富、多元、開放的特征,基于海量的信息,再小眾的信息都可以被呈現(xiàn)在特定的人群面前。大學生群體剛經(jīng)歷過中小學相對封閉的知識獲取環(huán)境,正處于對各類信息尤其是偏好信息極度渴求的時期。在這種情形下,新媒體充分滿足了大學生對于信息自主性的要求,迅速擠壓甚至取代了傳統(tǒng)媒介的地位。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新媒體幾乎占據(jù)了大學生的課間、通勤、生活閑暇等一切碎片化時間,并且成功地使大學生習慣了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更愿意接受微博、抖音短視頻、微信推送等碎片化信息。此外,大學生面對海量多元的信息,也容易產(chǎn)生選擇障礙、迷惘等心理狀況。
1.2 新媒體迎合了大學生對于社交網(wǎng)絡的需求,引起了價值取向的盲從
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社交模式,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社交選擇的廣度和自由度。以新媒體為依托的新型社交網(wǎng)絡,使得大學生可以不以宿舍、班級、學校等物理空間為基礎,也不以傳統(tǒng)的血緣、鄰里關系為紐帶,而通過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等標準自由地構建自己的社交圈。基于這種新型的社交關系,當代大學生的身份從社交維度被重新定義,他們在職業(yè)定義上是大學生,但在社交定義上可以是某個明星的粉絲,也可以是“佛系少年”。新媒體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對于身份認同的渴望,使得很多大學生熱衷于給自己貼上標簽,并融入特定社交群體。與此同時,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能夠根據(jù)喜好、習慣被精準投送給大學生。當大學生融入特定群體后,他們便會大范圍、高強度地接收到這一群體所傳達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學生的社交網(wǎng)絡便會趨向單一或特定的幾個群體,不管這個群體的價值取向正確與否,大學生本人都很可能會加深對這個群體價值取向的認同。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新媒體會通過社交網(wǎng)絡使大學生產(chǎn)生價值取向的盲從。
2. 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高校心理育人保障機制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堅持“三全育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并強調(diào)要加強心理育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fā)展”。心理育人,關乎高校立德樹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高校心理育人必須在“三全育人”的體系下實施; 高?!叭恕斌w系中心理育人工作必須以中央最新文件精神為指導,以高?!叭恕本C合改革試點最新實踐經(jīng)驗成果為檢驗標準;高?!叭恕斌w系中心理育人的實現(xiàn)路徑和機制保障在于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育人運行體制,打造多方協(xié)同、透明多樣的心理溝通平臺。在新媒體時代,要從“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進行心理育人。
2.1 培養(yǎng)“四員同心”的全員心理育人團隊
高校要培養(yǎng)校心理中心人員、心理咨詢員、心理輔導員、學生心理氣象員“四員同心”的全員心理育人團隊。以校黨委為領導,成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并構建具有新媒思維的工作團隊,統(tǒng)領學校心理育人工作。校心理中心人員,應利用學生對多元信息、社交媒體的需求,優(yōu)化高校心理育人頂層設計,提升高校整體學生心理活動成效。高校應組建專業(yè)且緊跟新媒體時代潮流的心理咨詢員隊伍,加強對心理咨詢員隊伍的培養(yǎng)和管理,引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人才。高校心理咨詢員團隊應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最新的心理視角,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高校應設專職或兼職心理輔導員,具體負責心理育人工作。心理輔導員在高校心理中心、各類心理學生組織、學生心理氣象員、學生這四層級之間架起橋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輔導員必須充分掌握新媒體時代學生心理特征,隨時把握學生最新的心理動態(tài),保障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深入學生。高校應選拔全方位發(fā)展、擁有新媒體技能和思維的學生擔任心理氣象員。心理氣象員應以新媒體平臺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社交網(wǎng)絡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新媒體資源不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參加線上心理培訓。
2.2 構建從進校到畢業(yè)、從在校到假期的全過程心理育人機制
高校應以新媒體為手段,構建完備的從進校到畢業(yè)、從在校到假期的全過程心理育人機制。入學開始,高校應利用新媒體平臺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讓學生通過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輕松、科學的完成新生心理測評,充分了解新生心理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心理危機。入學后,高校應通過易班、大學生心理網(wǎng)課系統(tǒng)等新媒體手段,讓學生自發(fā)地學習心理課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畢業(yè)前,高校應搭建方便精準的新媒體就業(yè)信息推送平臺,緩解畢業(yè)生心理壓力,并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豐富多彩的畢業(yè)線上活動,讓畢業(yè)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同時,高校要建設家校合作新媒體平臺,將心理育人工作從在校延伸到假期,充分將心理育人工作擴展到學生寒暑期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中去。
2.3 打造課程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體系
高校要形成基于新媒體平臺、大數(shù)據(jù)手段的危機干預制度,打造課程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體系。防范心理危機事件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而新媒體時代的學生心理危機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的特征。因此,高校要形成基于新媒體平臺及大數(shù)據(jù)手段的心理危機干預制度,建立全校范圍的心理危機數(shù)據(jù)庫,以技術手段輔助經(jīng)驗手段、以數(shù)據(jù)分析配合感性判斷、盡可能以智能防范風險替代事后危機干預。高校以線上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注重課堂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高校除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還應利用新媒體平臺和資源,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專業(yè)實習見習時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譚碧.新媒體對當今大學生心理影響探討[J].新聞戰(zhàn)線,2014(8):187-188.
[2]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001).
[4]龔煥燊.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平臺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10):124-128.
[5]趙振華.學校突發(fā)事件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7(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