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著眼于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與法治知識素養(yǎng)的初中生。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順利進行法治教育的滲透,關系著課堂教學的內容質量與教學效率,也影響著學生法治思維的完善發(fā)展。文章通過分析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地位和特點,為具體落實法治教育提出一定的可行意見。
關鍵詞:法治教育;公民素養(yǎng);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1-0018-01
一、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地位與教學特點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一般不作為考試課,卻是初中生的必修課,在初中教學內容中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于主要考試科目等智力型內容,道德與法治跟學生的個人成長發(fā)展關系更為密切,是初中生應當積極學習的教學科目。
通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其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聯(lián)使得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初中生對道德知識往往比較熟悉,能夠自覺地對自身進行道德約束;但是法治意識淡薄,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的地位凸顯。法治教育要求課堂能夠關注現(xiàn)實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培育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紀律意識和法治意識。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法治教育也呈現(xiàn)出多樣的教學形態(tài),為教師在課堂中滲透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法治教育的路徑
1.實例講解,深化課堂主題
法治教育雖然對初中生來講相對陌生但卻必不可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法治思想的滲透,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初中階段,教師應當著眼于具體事例來為學生普及法治知識,讓他們能夠在具體情境中領會法治的作用。一般來說,道德與法治課每一節(jié)都有其固定的主題,因而教師引入的實例要圍繞主題展開,最后回歸到對主題的理解。學生能夠在教師的主題實例講解中領悟法治思想的重要作用,自覺地對具體事件進行判斷。
2.提高素養(yǎng),整合教學內容
雖然道德與法治課對于學生在法律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上要求不高,但對授課教師來說,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為了更好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尤其是法治教育,教師必須對自身的專業(yè)素質進行嚴格要求,以確保授課內容的準確性,不誤導學生。除了這種專業(yè)化的法治素養(yǎng)外,教師還要主動為學生樹立榜樣,只有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道德模范,學生才更愿意聽教師講解法治知識,這也有助于道德法治課真正地回歸生活。值得關注的是,教學內容是法治教育的關鍵部分,教師不僅要理論知識深厚,還要有捕捉新聞時事和社會萬象的能力,能夠將法治知識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與活動性。
3.寓教于樂,滲透法治思想
法治教育看似嚴肅沉重,實則也有生動有趣的一面,這在于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法治部分產(chǎn)生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針對初中生的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教師不必多費工夫講解眾多的法律條文,這顯然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應做的是能夠主動利用多種資源來建構課堂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初中生能夠在快樂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關法治知識。許多比較晦澀冗雜的法律術語通過有趣的漫畫或視頻,可以更好地傳達出相應的法治思想,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
三、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近來逐漸受到學校、師生與社會的多方關注,法治教育作為課程內容的重點部分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加以指導。因此,教師應當在提高自身法治知識素養(yǎng)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讓法治教育能夠更好地融入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重要參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思維,讓法治教育滲透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幫助初中生養(yǎng)成自主應用法治知識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孫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誤區(qū)與對策[J].新課程導學(下旬刊),2017(6).
[2]何文婷.關于初中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途徑及方法分析[J].好家長,2017(67).
作者簡介:陸維忠(1968—),男,本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橫縣六景鎮(zhèn)民族初級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