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榮 吳文芳
【摘要】在我國,普通話是一門通用的語言,而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順應(yīng)發(fā)展的第一要求就是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所以語言很復雜,方言很多,導致產(chǎn)生語言交流障礙,所以國家提出普通話教學,而在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初期,所以為了將普通話說好,應(yīng)從幼兒開始。
【關(guān)鍵詞】民族地區(qū);幼兒;普通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為準,而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導致方言種類也多,而且民族地區(qū)由于少數(shù)民族聚集在一起生活,所以都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導致他們的方言發(fā)展非常順利,但是在與其他民族來進行語言溝通時,則存在語言障礙。在我國貴州黔東南民族地區(qū),由于苗鄉(xiāng)侗寨的存在,普通話使用率很低,而且苗族及侗族幼兒在家里與人溝通交流都是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甚至在學校也是接受方言教育,從而導致學生的普通話很不標準。所以,為了提升幼兒的普通話水平,在進行幼兒教學時,應(yīng)該如何做好普通話教學呢,本文從以下結(jié)果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教師應(yīng)重視普通話教學
“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講好普通話是一個公民的責任[1]。那么,在幼兒進行正規(guī)教育啟蒙的初期,幼師則在其中扮演著引導的角色,在幼兒進行溝通交流時,他們的語言則是通過幼師來實現(xiàn),所以,幼兒老師還需積極參加教育部門舉辦的普通話培訓班,且幼兒老師在進行溝通交流時,采用聽、說、講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以此幫助幼兒的普通話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同時促進發(fā)展,并將教育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進行有力保障。
二、父母需提升語言修養(yǎng),起到普通話示范作用
如在貴州黔東南民族地區(qū),以侗族和苗族為例,幼兒在家里時都用民族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普通話使用率很低,而且他們父母的普通話水平也不高,導致幼兒幾乎不會說普通話。所以,當家長與他們的孩子在進行交流溝通時,應(yīng)盡量使用標準的普通話,以避免方言、俗語及粗話的出現(xiàn),因為這些語言的出現(xiàn)對小孩學習普通話有著很大的影響。由于黔東南民族地區(qū),由于地理因素導致發(fā)展較為落后,所以家長們平時說話時也沒注意什么,內(nèi)容有好也有壞,而由于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幼兒在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時,常學著父母的說話方式,并說一些不適合小孩的話,這對小孩的成長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 對于這種情況,家長應(yīng)及時進行引導,并與孩子用普通話來進行交流,如黔東南民族地區(qū)的孩子說:“媽媽,爸爸去哪兒了”,媽媽應(yīng)該這樣來回答:“你爸爸去街上了”,而不能用方言說“爸爸去趕場了”或者“爸爸去gai上”了。所以,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交流時應(yīng)采用普通話,同時為了讓孩子用普通話來進行溝通交流,可采取鼓勵或表揚的方式來讓孩子大膽地用普通話說出來。
三、提高幼兒普通話交流的興趣
大量的實踐證明,在許多民族地區(qū)過分追求知識學習不利于培養(yǎng)民族地區(qū)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出現(xiàn)不良的教學效果[2]。所以,在民族地區(qū)對幼兒進行普通話教學時,應(yīng)在平時的生活及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幼兒感興趣方法的培養(yǎng)。在幼兒階段對故事及動畫片則是十分感興趣,那么幼兒老師可以用普通話將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神話故事或者是民間傳說講給學生聽,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興趣。同時幼兒老師在運用普通話進行故事講述時,不僅需要將自己的語言天賦發(fā)揮出來,同時還需配合自身的動作,將故事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在幼兒面前,并將故事的效果進行提高。而當老師將故事講完后,還讓幼兒用普通話將老師講述的故事講述給自己的家人。以這種方法來為幼兒提供多聽普通話及多講普通話的機會,并增加學生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機會。而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當幼兒有一點進步的時候,老師都應(yīng)進行鼓勵和肯定,讓幼兒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以此增加幼兒學習普通話的信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進。
四、選擇適合不同年段幼兒的故事進行講解
當老師講故事時,應(yīng)將幼兒的年齡及對故事理解的能力進行故事的選擇。選擇的故事只有符合學生當前階段所能理解的故事,幼兒才能理解并將其接受,并來對故事產(chǎn)生聆聽的興趣。在2-3歲的幼兒階段,幼兒的理解能力還存在一定限制,童話故事以及生活故事比較感興趣,所以老師可以選擇一些規(guī)范幼兒生活行為和常識的故事進行教學,而且故事的字數(shù)不應(yīng)過長,適中即可,故事的內(nèi)容也需簡單。隨著幼兒的年齡增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在提升,那時給幼兒選擇的故事書內(nèi)容就可以多元化,如歷史故事為主的故事,運用這類故事來將幼兒的普通話語言進行不斷豐富。當幼兒老師在給幼兒提供復雜而又抽象的故事時,不僅能夠使幼兒在聽故事的時候?qū)⒅R面進行擴大,還能促進幼兒普通話的水平。而在同一個故事內(nèi)容進行講述時,當不同的人將故事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講述時,則會不斷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來增加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如在黔東南地區(qū),當幼兒老師將當?shù)孛缱宓臍v史運用進行講述時,不僅能夠讓幼兒清楚民族歷史,還能與師生采用普通話來進行交流,增加學生使用普通話的機會。
五、讓學生用普通話來編故事
幼兒的想象力是無法用邏輯來形容的,同時幼兒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老師及家長則應(yīng)給幼兒提供條件,讓幼兒去聽、講來進行故事的編制,在將幼兒的語言能力進行發(fā)展的同時,將幼兒的思維進行培養(yǎng),將幼兒養(yǎng)成一個活潑開朗、樂觀向上、充滿自信的性格。然而在對幼兒的普通話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所講述的故事則不應(yīng)只有幼兒老師來負責,還應(yīng)該供給幼兒進行自講的機會,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將幼兒的主動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同時對幼兒基礎(chǔ)的進步進行肯定,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運用普通話進行練習。在幼兒園中班階段,老師可利用早操后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運用普通話來進行故事的講述,并對演講流利、普通話較為標準、勇敢參與活動的幼兒進行肯定,而對其他的幼兒也應(yīng)進行鼓勵,以此來期待他們下一次的參加。而在午睡后及自由活動的時間里,老師則可組織學生一起觀看他們喜歡的書籍及喜歡的故事,以此將班級幼兒的普通話水平進行提高。而在進行故事的講述時,應(yīng)最大程度地運用幼兒已經(jīng)學習過的詞匯或者是句子,這樣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進行詞匯或者是句子的鞏固,同時還能對幼兒普通話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六、將民族語言和普通話緊密結(jié)合
在對幼兒進行普通話培養(yǎng)時,幼兒教師應(yīng)將民族語言和普通話進行結(jié)合,如黔東南地區(qū)的民族語言和普通話進行結(jié)合。由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特征不同,所以他們的交流方式也有所差異,若人們都采用普通話來進行交流,不僅會致使民族語言不能被很好地傳承下去,同時還會導致幼兒在其中不能感受到親切感,導致對普通話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教師可允許讓學生間來進行民族語言交流,而在課堂學習時則應(yīng)運用普通話來進行交流,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幼兒的普通話水平進行了提升。如需去洗手間時,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洗手間,當老師用普通話來講解洗手間時,學生會感覺麻煩,那么當老師運用民族語言將洗手間進行講解,幼兒能夠理解它的意思,來讓幼兒對知識的能夠更好地進行掌握。
七、幼兒在學校應(yīng)講普通話
校園是一個大家庭,里面有著不同民族的學生,若幼兒都使用民族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不僅會導致交流產(chǎn)生障礙,同時也不利于幼兒后期的發(fā)展。當幼兒進入幼兒園時,向老師問好時應(yīng)說普通話,在做早操時也使用普通話,在吃午飯時也運用普通話,所以在師生及學生間進行交流時,都需要使用普通話;而且在進行活動或者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老師應(yīng)起著帶頭的作用,講普通話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在教育幼兒時,運用流利且標準的普通話來進行溝通交流。而想要孩子說出一口流利且標準的普通話,則需老師及家長一起來營造出一個輕松的普通話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不僅在學校課堂上面使用普通話來進行溝通交流,還能在家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使幼兒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來提升普通話的水平,并且提升自己勇敢說普通話的自信,促進幼兒老師普通話教學的發(fā)展。
八、幫助學生克服民族方言的依賴性
當幼兒老師在運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時,會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聽講,同時老師還需經(jīng)常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將學生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及心理特征等進行了解,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yīng)該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而在部分民族地區(qū),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由于情況的特殊性,忙于表達時,又由于普通話水平有限,則習慣性地使用民族語言。對于這種情況,需根據(jù)幼兒的情況來制定相應(yīng)的方案,提高學生對普通話的興趣,并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以此來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將自己的思想進行表達,那么當幼兒長到一定程度時,運用普通話表達就會熟練很多了。
九、當?shù)乩蠋煈?yīng)起著表率作用
在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老師應(yīng)以身作則,起到表率的作用,將自己言行舉止進行規(guī)范。老師的談吐及行為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幼兒在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接受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模仿和接受能力,而模仿的對象是老師,并對老師的表情行為舉止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并且用心去感受,甚至還會對老師說的話進行模仿。在學生的心中,老師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對老師也比較信任,所以就對老師的言行舉止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老師在運用普通話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在文字讀音上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讀音不正確、停頓、讀錯等情況的出現(xiàn)。所以當老師與學生用普通話來進行溝通交流時,應(yīng)從自己做起,對自己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而且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堂以外,都堅持講普通話,在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提高自己普通話水平,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
十、結(jié)束語
在民族地區(qū)中,民族語言使用頻繁,而在幼兒啟蒙階段,對幼兒進行普通話的培養(yǎng),這對他后期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小孩超強的好奇心及模仿能力,那么在這期間,運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將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激發(fā)出來,不僅能夠讓幼兒的普通話水平得以提升,同時也傳承了民族語言,將幼兒的人生品味進行提升的同時,將學生在更高的平臺上去更好地認識和塑造自己,而且提高了幼兒老師的普通話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許艷霞.說好普通話,從幼兒抓起[J].新校園,2016(4):164.
[2]雷英.談怎樣做好民族地區(qū)幼兒普通話教學[J].幼兒教育,2017(3):11.
作者簡介:楊俊榮(1979-),女,侗族,貴州三穗人,本科,凱里學院 學生處,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教育;吳文芳(1996-),女,畬族,貴州麻江縣人,本科,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第八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