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萍
摘要:當社會處于變革和快速發(fā)展時期,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fā)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面對大學生自殺,高校責任歸責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從一開始的高校無法律責任到過失侵權有注意義務,高校在危及干預的實踐管理中任重道遠,需做好“一案三制”,對事故發(fā)生做好緊急預案,對事故預防做好機制、體制和法制管理。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高校責任;危機干預;一案三制
一、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分析
當社會處于變革和發(fā)展時期,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壓力、學習壓力和情感困惑,種種危機導致大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fā)生,其危害和后果已成為社會和媒體熱切關注的話題。
在中國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有13.2%,大學生有過自殺意念,大學生中有4.6%報告過有自殺行為。大學生實際自殺死亡率約2/100000,中國大學生自殺率看起來較國外偏低,這是近年來社會重視大學生自殺并進行危機干預的成果,不過頻頻見諸媒體的大學生自殺報道依然帶來了很大社會影響。
在關于大學生自殺成因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一是社會競爭與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產生碰撞沖突,帶來心理壓力。如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就業(yè)壓力也日趨突現(xiàn),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人才競爭機制;二是社會輿論導向偏差一定程度上誘使大學生自殺,如媒體過度披露自殺報道引發(fā)漣漪效應;三是心理健康危機導致的自殺。湖北省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90%的自殺大學生存在人格偏差。有三組人格偏差比較突出,分別是抑郁性人格偏差、自戀性人格偏差和邊緣性人格偏差。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自殺事故的高校責任分析
學生在校自殺后,高校是否要對學生的死亡承擔法律責任?
(一)高校教育管理責任界定與歸責原則
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法學理論是實踐中需要梳理清楚的重要問題,因為不同的法律關系界定決定了學校教育管理責任范圍的不同。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明確了學校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監(jiān)護與被監(jiān)護關系,而更傾向于一種教育、管理、保護與被教育、被管理、被保護的關系。作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守法公民,大學生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其自殺、自傷的,學校只要在教育管理中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shù)?,則無法律責任。
王霽霞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個人主觀感悟與法律客觀理性之間存在沖突。實證研究現(xiàn)實從主觀感悟看,大部分被試大學生認為高校對自殺大學生需承擔一定的責任。從公平責任原則出發(fā),當事人在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jù)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實踐中,似乎學校與學生家長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學校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方顯公平。
不過筆者認為,侵權責任過錯說可能更適用于大學生自殺案例。根據(jù)《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guī)定,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以過錯的程度作為確定行為人責任范圍大小的重要依據(jù)的歸責原則。在《辦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在學生意外傷害事故中應當以過錯責任為原則來界定當事人的責任。即學校與學生存在管理被管理的關系,如果學校出現(xiàn)過錯導致大學生自殺,學校需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二)高校承擔法律責任要件
根據(jù)《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八、九條規(guī)定,針對大學生自殺高校承擔法律責任應具備以下四個不可或缺的要件:
(1)學校做出未合理保障學生安全的行為
學校未履行教育管理職責或采取的教育管理行為不當造成大學生自殺行為。常見的有如因教師師德問題利用職務之便侵犯學生利益、體罰學生或者語言上責罵學生等引發(fā)學生實施自殺行為,高校應當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2)學校存在故意或過失的主觀過錯
學生校園自殺事件,不論學校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可構成責任的承擔,如學生在校期間因為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等有自殺傾向,學校發(fā)現(xiàn)了,但未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未實施告知家長義務,導致學生在校自殺的嚴重后果,可認定高校在主觀上存在過錯。
(3)客觀l;存在損害事實
學生生命權受到損害的事實,是大學生校園自殺事件中學校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
(4)高校的實施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如學生自殺結果與高校疏于安全保障義務存在因果關系,高校則應承擔責任,反之則學校不承擔責任務,這是認定高校承擔侵權責任以及責任范圍的關鍵要件。
三、高校危機干預的“一案三制”
針對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發(fā)生的頻繁性、誘因的多樣性、法律責任歸屬的復雜性,如何防范大學生自殺既是社會、家長應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國公共安全管理中較為典型的是“一案三制”。“一案”就是應急預案,指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方案,通俗地說就是當事件發(fā)生時,具體應該怎么做。“三制”指的是機制、體制和法制。當高校面對大學生自殺的危機事件時,也應該妥善遵循“一案三制”的思路,更好的管理。
(一)健全優(yōu)化學校教育管理體制
作為競爭中遴選人才的首要途徑,高等教育在制度、教育模式和人才遴選、評價方式上需要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以及更好的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當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巨大的競爭壓力已經成為大學生自殺的社會成因之一,因此針對這些弊端,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機制,調整和優(yōu)化教育模式是大勢所趨,也為預防大學生自殺創(chuàng)造良好機制背景。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防和四級干預機制
大學生自殺是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原因與自身矛盾疊加造成的,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機制是防治大學生自殺事故發(fā)生的治本之策。
湖北省高校大多建立了“學校一院系一班級一寢室”四級心理危機于預體系來防治大學生自殺危機。四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師資隊伍包含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專職教師、二級學院的心理專干、輔導員、心理委員等,他們關愛學生,密切關注有異常心理或行為的學生,在危機預警、危機干預、危機轉介起著重大作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為主,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開展大學生家校溝通,有效化解大學生危機。
(三)依法治校,明確責任和義務
在高校的建設管理中,需依法治校,進一步理順學校、老師和學生及家長之間的法律關系,明確自己在教育管理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自律能力,這是預防大學生自殺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當學生在學校遭遇心理危機,高校有及時告知家長的義務。在對學生心理進行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時,應遵循《精神衛(wèi)生法》等相關法律。
(四)人文關懷背景下的應急預案
危機干預中“重學校輕學生”、“將危機學生簡單化休學、退學處理”、“歧視、排斥、或忽視學生心理訴求”等均是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xiàn)。以人為本是人文關懷的重點。危機干預中,學生是出發(fā)點也是歸宿,必須樹立“立足學生,為了學生,回歸學生”的人本理念,使危機干預真正實現(xiàn)“人”的價值回歸。當面對大學生自殺危機時,應考慮到以人為本的應急預案,不將家長放在學校的對立面,更利于家校溝通。
參考文獻
[1]劉倩倩,李輝,方曉義.云南省大學生自殺意念、自殺行為與自尊及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1):57-58.
[2]江光榮.大學生心理危機評估與自殺干預實務工作坊[R].2018:5-6.
[3]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注解與配套[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4]王霧霞,王賓容,張穎.大學生自殺事件中學校的法律責任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02):125-130.
[5]石雪梅.大學的侵權責任理論變化及發(fā)展趨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27-23.
[6]劉會亮.高校突發(fā)事件預防法律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7]黃麗潔.論高校在大學生校園自殺事件中的法律責任及賠付制度的完善[J].教育教學論壇,2017,6(26):102-103.
[8]唐月芬.《精神衛(wèi)生法》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