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權
【摘 要】本文論述翻轉課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合理設計及應用策略,根據(jù)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具體做法,供廣大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參考。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翻轉課堂 模式設計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084-02
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也被稱為“顛倒課堂”“反轉課堂”,其主要涉及課堂教學形式下的“主/客體翻轉”“內(nèi)容翻轉”等。其中,主/客體翻轉是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與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的職能進行翻轉,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教師的職能,并按照教學思維展開學習活動;內(nèi)容翻轉是指課內(nèi)、課外內(nèi)容分配重新調整,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用于大量“非教學”任務的準備時間轉移到課外,教師在課堂時間不再大規(guī)模傳授而是針對具體問題展開解答,相對應地學生在課外時間不再完成教師布置的工作,而是將大量時間用于準備新課,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資料實現(xiàn)。
一、翻轉課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第一,有助于推動高中學生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課程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一方面,兩者都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發(fā)展而來的,可以將兩者稱為“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伴生物”,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之前,高中階段的課程體系中并不包括信息技術課程,而翻轉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生,也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得以普及之后,學生通過網(wǎng)絡平臺下載或利用線下觀看的方式取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傳授方式。在此基礎上,翻轉課堂模式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也是傳統(tǒng)課堂所無法滿足的。每一個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領悟能力是存在差異性的,且學習方法、興趣各有不同,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下教學時間、資源都非常有限,教師只能采取統(tǒng)一標準、按照統(tǒng)一計劃、執(zhí)行統(tǒng)一教學任務,真正實現(xiàn)分層教學幾乎不可能;而翻轉課堂主要在課下展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展開對統(tǒng)一內(nèi)容的學習,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還可以反復觀看課程視頻,或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與教師、同學交流,整體的學習效果等同于“一對一”指導。
第二,有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顯而易見,在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無法達到絕對平等。盡管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但出于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考慮,多數(shù)教師不會真正放手,在潛意識中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教學,這也是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模式下“說教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屢禁不止的原因。而翻轉課堂從根本上解決了師生地位不平等的問題,在主/客體翻轉的模式下,學生“怎么學、學什么、如何學”完全由自己決定,而教師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引導、解答、幫助,整體上化身為“學習服務者”,無論是從“教與學”的互動上,還是教師、學生的情感上,都實現(xiàn)了地位平等,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第三,有助于強化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下,基于知識傳授信息互動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對多”,并且教師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專業(yè)性、權威性決定了學生始終處在被動學習的地位,所謂的互動只不過是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一步步執(zhí)行。而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并不會減弱,反而會更加有效率、更加有質量,學生只有遇到困難時才會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其余學習任務則需要自己努力去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有效開發(fā),進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翻轉課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設計
翻轉課堂不等同于“顛覆課堂”,在組織形式上仍然需要保留傳統(tǒng)課堂的架構,以下按照“課前、課中、課后”的結構展開應用設計。
(一)高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的課前設計
以“Flash 動畫”課程為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翻轉課堂的課前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準備學習資源。Flash 動畫是高中信息技術“多媒體信息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部分的學習,學生應掌握 Flash 軟件的一般操作技巧,能夠正確理解“幀”“元件”等概念,并按照要求制作簡單動畫作品。在課前教師應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為學生準備好學習資源,包括電子課件、動畫素材、微課視頻等。其中,微課視頻是一種較好的課前學習資源,相較于文本內(nèi)容及 PPT 課件等,其能夠將教師的制作步驟全面展示出來,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一邊學、一邊做,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
第二,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習資源準備完之后,緊接著的工作就是要向學生闡明“學什么”。所發(fā)布的任務不能過于籠統(tǒng),要詳細闡述過程、方法、重難點等,同時也不可過于細化,否則會局限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教師所發(fā)布的任務應該與準備的資源之間保持適當?shù)木嚯x,通過“資源留白”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
第三,指導學習活動。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課前活動是脫離教師之外的,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給予積極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在線上組建學習小組,通過合作探討、利用集體智慧解決問題。
(二)高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的課中設計
立足翻轉課堂,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任務主要是明確問題、解答難題、推動進階,應盡量摒棄一切“說教式”的教學行為,否則很容易引起學生對課前自主學習成果的否定。
第一,明確問題。明確問題在本質上是建立在學生問題反饋的基礎上的,即學生在翻轉課堂的課前階段自主學習,將遇到的問題集中起來,教師在課堂上明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一步立足課堂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尋求解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明確問題”階段不能過多地滲透“解答”,這樣會影響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第二,解答難題。當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依靠自身無法解答的情況下,教師再通過梳理、匯總,展開逐一的講解。這一過程包括兩種形式,其一是完全有教師主導,學生面對困擾自己的問題,自然能夠高度集中精力去聽課;其二是利用微課視頻的形式,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利用“案例”的形式一一解答,這樣可以突出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例如,學生在 Flash“關鍵幀”“空白幀”“普通幀”的概念上存在混淆,通過視頻展示具體的“Flash 動畫制作過程”,就能夠迎刃而解。
第三,推動進階。立足翻轉課堂模式,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顯得十分寶貴,不應該浪費到一般問題及基本理論層面上,教師應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完成跨越式學習,在課堂上依據(jù)學生前期完成的任務,進一步提出進階要求。例如,在課前要求學生制作一個“小雨滴”的 Flash 動畫,雨滴是可以垂直、傾斜落下的,那么在課堂上則進一步增加難度,要求學生設計一個“雪花飄舞”的 Flash 動畫,而雪花是“飄動”的,在運動軌跡上就需要用到“引導線”;學生在前期積累的 Flash 知識及技巧的基礎上,重點可以放在“引導線”的使用上,突出創(chuàng)新方向。
(三)高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的課后設計
翻轉課堂的課后設計部分,重點在于鞏固提高、反思實踐,一方面讓學生對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進一步強化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積極思考進階任務,能否在此基礎上更加優(yōu)化。例如,高中信息技術“多媒體信息加工”部分的內(nèi)容,除了 Flash 之外,還包括 PS 圖像處理、視頻剪輯等,可以讓學生利用 PS 為“雪花飄舞”的 Flash 動畫設計一個“冬天背景”,在導出 .flv 或 .swf 文件之后,嘗試著能否用視頻剪輯軟件重新處理。
三、翻轉課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翻轉課堂模式設計完成之后,在具體的應用方面,主要考驗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課前應用策略。一方面,實現(xiàn)學生課前資源分發(fā)及學習成果的收集整理。教師可通過建立 QQ 群、公共郵箱或利用校園網(wǎng) ftp 平臺,讓學生進入對應平臺下載翻轉課堂學習資源,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按照規(guī)定的方式上傳到指定平臺。為了保障學習進度,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學習“任務單”。另一方面,積極展開課前評價。在尚未進入翻轉課堂的課中階段之前,教師評價有利于學生不斷完善作品,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第二,課中應用策略。在課中階段,教師除了回答學生存在的疑問之外,最主要的教學實施是“展示交流”??紤]到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的 Flash 作品展示交流可以選擇“教師抽取+學生推薦”的綜合方式,教師在抽取作品之前要對所有 Flash 作品有所了解,可以選擇較好、較差兩種類型,這樣可以滿足對比需要,實現(xiàn)學生學習優(yōu)點和不足的兼顧。在學生推薦方面,引導學生將最具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挑出來,這樣可以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
第三,課后應用策略。一方面,教師在課后要展開積極反思,找出自己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力求在下一輪翻轉課堂實施中規(guī)避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后應注重學習成果的“理論化”,由于翻轉課堂整體上都是基于實踐展開的,所形成的知識本質上等同于“經(jīng)驗”“方法”“模仿”,真正要實現(xiàn)意義建構,還要實現(xiàn)和知識體系的銜接。例如,學生在制作“小雨滴”動畫之后,要明白什么是“補間動畫”;在掌握“雪花飄舞”的動畫制作技巧之后,要明白什么是“引導層動畫”。
【參考文獻】
[1]楊紹林.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9(23)
[2]陳江國.高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9(14)
[3]孔 寧.基于翻轉課堂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7)
[4]韓 燕.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
[5]陶 淼.翻轉課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8)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