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再審視

    2019-02-19 02:51:28王曉軍王翠
    山東外語教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論譯本

    王曉軍 王翠

    (1.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 天津 300204;2. 臨沂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東 臨沂 276005)

    1.0 引言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典文論的集大成者,其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均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內“龍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堪稱中國古典文論研究之最。國內外已出版《文心雕龍》研究專著230 余種,發(fā)表研究論文 3000 余篇(戚良德,2004)。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心雕龍》的翻譯和研究首先進入西方漢學家的視野,這對其文學批評理論思想在西方的傳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文心雕龍》的譯介及研究相對滯后,中國古典文論在世界多元文論系統(tǒng)中仍處于邊緣地位,缺少應有的話語權。因此,本文對這部鴻篇巨制的英譯研究做一系統(tǒng)梳理,從國內學者對《文心雕龍》英譯的關注程度和研究視角思考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拓展其譯介與研究的視域,加強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探索中國文論“走出去”的基本路徑。

    2.0 《文心雕龍》英譯概況

    作為一部“體大慮周”的古典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已被譯成27種語言,不少國家編寫的世界百科全書均收入《文心雕龍》詞目(李萬鈞,1991)。目前《文心雕龍》有8個英譯本,其中3個為全譯本,其余皆為節(jié)譯(包括因寫作需要對其中某篇的翻譯),但國內對《文心雕龍》的英譯研究主要分布在5個主要譯本上。本文以時間順序對研究所涉的主要譯本作簡要述評。

    1962年,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合譯《神思》《風骨》《情采》《夸飾》和《知音》5篇。楊戴將《文心雕龍》定名為CarvingaDragonattheCoreofLiterature,譯文從闡釋作家所處的社會背景入手,從內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實于原著,體現(xiàn)出“異化”的翻譯傾向。這種翻譯策略緣起于楊氏夫婦的文化自覺意識,有利于中國文化和文論思想在異域的傳播。

    1992年,哈佛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國文學思想讀本》(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問世。他選譯了《文心雕龍》18篇的全部或部分,其特點是每段譯文之后逐句訓解,頗有中國傳統(tǒng)學者注經(jīng)的遺風。“他用文本來講述文學思想的方法”(劉穎,2012:42),與他從事中國文學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如出一轍。

    1983年,華裔漢學家黃兆杰(Wong Siu-kit)在《早期中國文學批評》收錄了《序志》《神思》兩篇英譯文。1999年,他與人合譯《文心雕龍》全書,定名為TheBookofLiteraryDesign。從書名來看,黃譯略去“文心”與“雕龍”二詞,以避免其內涵之紛繁,提高可讀性和讀者接受性。譯者本人也指出,“此書的目的是幫助大眾讀者理解原文,而非為專家提供出處和闡釋,因此只有必要的注釋才被注出”(劉穎,2012:38)。然而,從翻譯充分性的角度考量,以“文學設計”概括書名大意會使原文中一些重要信息被忽略,注定要接受學界的評判。

    2003年,楊國斌在其1992年博士論文中的30篇譯作基礎上,增補翻譯了《文心雕龍》的全部篇目,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以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為底本,名曰Dragon-CarvingandtheLiteraryMind,后收入《大中華文庫》。楊國斌博士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師從王佐良先生,專攻英美文學,他的譯本融匯中西方文學理論。如嶺南大學歐陽楨所評,此譯“可讀,清晰,詩意之處適宜,分析之處恰當,可以適于任何感興趣、有智識的非專業(yè)讀者”(劉穎,2012:41-42)。

    3.0 國內外《文心雕龍》英譯研究概述

    與其他古典文學作品相比,《文心雕龍》的英譯本可謂鳳毛麟角,歷歷可數(shù)。據(jù)鐘明國(2009),西方對《文心雕龍》英譯的評價十分有限。僅有6篇專門論述《文心雕龍》英譯的學術論文,皆為西方或中國籍漢學家所著,且這些論文皆以施友忠或宇文所安譯本為討論對象。這一方面說明海外的《文心雕龍》研究其特點之一是“把學術責任和翻譯工作結合在一起”(陳蜀玉,2010:86-87),另一方面反映出《文心雕龍》英譯本在國外的傳播并非盡如人意。

    相對于美國Hightower于1952年推出《文心雕龍》英譯研究開篇之作(鐘明國,2013),國內對這一巨著的英譯研究起步晚了近40年。在本世紀前,國內學者對《文心雕龍》英譯研究關注幾近為零,僅有楊國斌于1991年簡要評述了施友忠、楊戴夫婦和黃兆杰三個《神思》英譯本,并于第二年撰寫博士論文《<文心雕龍>英文新譯(30篇)與理論探討》(楊國斌,1991)。此后10年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的沉寂期,未見任何研究成果問世。直到21世紀初,隨著中國典籍對外傳播需求的增長,以《文心雕龍》英譯為對象的研究數(shù)量逐漸增多。目前,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的相關論文已有70余篇,成果形式相對豐富,包括學術論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及研究專著等,研究水平也呈上升趨勢。

    4.0 《文心雕龍》英譯研究方法與視角

    綜觀當前的研究成果,國內《文心雕龍》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個方面:

    4.1 譯文評述及翻譯策略研究

    學界對《文心雕龍》英譯方面的研究發(fā)軔于翻譯層面本身,大多集中在某個篇章的譯文評述和翻譯策略的探討。楊國斌(1991)最早對《文心雕龍》的英譯進行評述,指出“神思”的多層內涵。文章在詞匯層面對不同譯法予以對比,在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直譯意譯的選擇、風格、文體等方面開啟了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之先河。秦華(2002)對王佐良先生《明詩》《才略》兩段譯文加以評析,著力于考察翻譯大家精湛的翻譯手法和深刻的翻譯思想,以供典籍翻譯之鑒。黃梅(2011)就《中國文學思想讀本》中宇文所安對《文心雕龍》的譯評再作評析,從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解析宇文所安以新視點和他者角度,從西方文論這一外在語境審視和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論?!段男牡颀垺愤@一鴻篇巨制,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因素一直是譯者和翻譯研究者的關注重心。范祥濤(2008)以《文心雕龍》楊國斌譯本為例,統(tǒng)計了其中6篇的文化專有項,包括“文、風、骨”等文論術語和“圣、道、神”等哲學術語。他通過對翻譯策略的統(tǒng)計分析,指出譯者在更高程度上使用了“異化”策略。譯者旨在向譯文讀者傳達中國文化,再聯(lián)系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 “異化”策略乃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必然選擇。李星頤(2008)指出,翻譯典籍必須使其文化異質在譯入語中得到盡意的傳達,同時盡可能避免翻譯帶來的文化損耗與變形。鐘明國(2009)以哲學整體論為框架,梳理了《文心雕龍》整體觀的理論資源并用之于其譯文研究。在區(qū)分“現(xiàn)代闡釋型”和“研究型”英譯的基礎上,觀察施友忠、宇文所安、楊戴夫婦、楊國斌、黃兆杰等5個主要譯本,以整體論為指導,從翻譯目的、翻譯策略、譯本傾向等視角深入分析,指出“現(xiàn)代闡釋型”的淺化與變形以及“研究型”英語的相對合理性。這一研究綜合了翻譯策略和翻譯哲學思考,并對文學翻譯整體論作了深入思考。

    2.3 心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Bmal1:糖尿病ZT23亞組在細胞膜、胞質中呈棕黃色表達;糖尿病ZT23亞組大鼠心肌染色呈黃褐色,在細胞質、細胞膜內均有表達(圖2a、2b);Per2:非糖尿病ZT23亞組細胞質淡黃色,呈微弱的陽性;糖尿病ZT23亞組心肌染色均呈黃褐色,細胞質、細胞膜內均有表達(圖2c、2d)。

    4.2 文論術語翻譯研究

    《文心雕龍》作為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論巨著,其術語范疇脫胎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含義往往多元復雜。再者,中國古典文論與西方文論分屬不同話語體系,因而術語翻譯頗為困難,也更為學界所關注。

    劉穎(2012)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對“風骨”一詞的不同闡釋,指出施譯“wind and bone”的選擇反映出深層話語體系的異質性差異。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中許多范疇的表現(xiàn)形式是具象的,其含義卻紛繁無形。“文化轉向”后,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化,更涉及意義的創(chuàng)新和重塑以及話語秩序的建立,進而以英語為介質塑造中國文化形象。武凌(2014)以宇文所安譯“文”“神思”“風骨”三個文論術語為研究對象,指出wind and bone等譯法完全忽略譯文讀者的接受,是對原文世界的某種過度干預。但筆者認為,宇文所安作為海外漢學家,“他者”的分析眼光有助于中國文論術語在西方“他者”形象的塑造,對中國文論話語秩序的建立起到客觀的推動作用。鐘明國(2012)分析了《文心雕龍》英譯及研究的主要制約因素,其中文本內因素包括中西文論各自采用的術語體系之間的差異和《文心雕龍》文體與英語文論的典型文體之間的差異。作者倡導從文本內制約因素入手,深入分析這些差異對《文心雕龍》英譯的限制,尋求既方便西方讀者理解,又不失原意的折中式翻譯策略。閆雅萍(2012)也持類似的觀點。李林波(2018)通過分析“文之樞紐”中“文”“道”“緯”三個術語的英譯與重構,探討了中國古典文論在英語世界重構過程中的可能形態(tài)及可行路徑。

    4.3 譯者主體性研究

    譯者主體性也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中頗受關注的課題。解學林(2008)將闡釋學納入譯者主體性研究領域,認為原文的意義產(chǎn)生于譯者通過原文和作者進行對話,而譯者會有意無意地將前見帶入對原文的理解和解釋?;谶@一論斷,他比較《原道》的四個譯本,分析譯者各自獨特的前見和視界,并指出受其影響,原文在譯者筆下遭受著不同的命運,在異域文化中保留著不同程度的特色和“芳香”。對于中國典籍英譯,英語學者的“譯入”和漢語學者的“譯出”在譯文中可能會留下不同的痕跡。Pokorn(2005:25-28)對“逆向翻譯”進行了深刻全面的論證:英語母語譯者與非英語母語譯者的翻譯并不存在明顯的區(qū)別,逆向翻譯并不具有共同的特點,譯作的接受性、準確性和流利程度、譯者的源語和源語文化知識、對源語文本的理解主要取決于譯者或者合作譯者的個人能力、翻譯能力和翻譯策略、對源語和目的語及源語和目的語文化的掌握,而不是取決于譯者的母語或翻譯方向。施佳勝(2012)引借波科恩“逆向翻譯”概念,比較施友忠、楊國斌和宇文所安的三個譯本,發(fā)現(xiàn)中國譯者和外國譯者之間并不存在翻譯方向和譯者母語的區(qū)別,譯文的差異最終取決于譯者個人的翻譯策略和語言能力。因此中國典籍外譯研究應主要著眼于譯者的翻譯策略、文化立場、語言能力,而不應過多強調翻譯的方向性和譯者的語言隸屬關系。中國譯者的“逆向翻譯”和漢學家的“直接翻譯”都是中國典籍外譯合理有效的翻譯方式,為我們從事典籍英譯事業(yè)增添了更多的自覺性和自信心。針對國內外某些學者發(fā)出漢籍英譯只能由英語譯者“譯入”,而不能由漢語學者“譯出”的聲音,潘文國(2004)分三個層面逐一批駁,呼吁中國譯者應在加強漢英語言文化修養(yǎng)的基礎上,理直氣壯地從事漢籍外譯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對于《文心雕龍》譯者主體性行為批評,戴文靜(2017)對四個譯本翻譯策略背后的譯者身份進行解碼,發(fā)現(xiàn)學者型譯者施友忠采取譯釋并舉法,語言翔實、主旨闡發(fā)到位,其譯作為后世海外《文心雕龍》英譯及研究主要資料來源;而作為大眾譯者的黃兆杰采用歸化方式,淺化原文語意,行文簡單易懂,便于初學者接受;楊戴夫婦和楊國斌譯本都采用歸化的意譯手法,都可歸屬詩人譯者行列。綜觀四個譯本,施譯本3次出版的地域范圍之廣、時間跨度之久都說明其在海外傳播范圍及影響力之大。因此,從中國文論“走出去”的國家戰(zhàn)略層面出發(fā),戴文靜主張 “以人為本”的英譯策略,權衡譯者維度、考量翻譯效度,概括中國文論英譯的譯者身份應為學者型和評論型,提出中國文論英譯的合理路徑應基于譯釋并舉和譯評融合的翻譯策略。

    4.4 文論思想的域外傳播和接受研究

    從文化輸出和交流看,譯本是否能實現(xiàn)文論思想的準確傳播是一個基本、甚至是絕對的批評視角。自1959年施譯本在北美出版以來,各個譯本及英文研究論文多達50篇,相關英文研究著作35部(戴文靜,2018)。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其作為古典文論的思想、理論、結構及術語的重新闡發(fā)是研究的重點,主要涉及劉勰思想體系及文學的宏觀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論研究、劉勰文學觀及文學批評傳統(tǒng)研究、《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藝術與修辭手法研究以及比較視野下的中西文論及詩學研究。海外涉及中國文學批評和理論的論著都會提及或引用劉勰《文心雕龍》中的理論,海外的“龍學”研究的成果說明其英譯在異域的接受度,尤其是在漢學家及文學批評家中所產(chǎn)生的廣泛影響。

    與此呼應,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聚焦于《文心雕龍》的文論思想在域外的傳播和接受情況。王曉農(2015)考查了楊國斌譯本中術語的處理和原文文論思想的保持,從文論思想傳播的視角指出,譯本的一些不足主要涉及術語身份構建和文論思想傳譯的準確性。這表明學者在《文心雕龍》英譯研究領域不再囿于傳統(tǒng)的翻譯視角,而著眼于面向西方知識界的思想傳播,開始與國家層面的文化戰(zhàn)略相契合。從2011年開始,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文心雕龍》在海外的傳播情況。張雯(2011)對其在美國的跨文化傳播狀況進行考查,不僅描寫了西方漢學界對《文心雕龍》的評論,還分析了美國漢學界對《文心雕龍》的英譯情況,指出中國文論在英語世界小眾的原因首先體現(xiàn)在英譯數(shù)量和范圍上,翻譯在海外傳播過程中不僅僅是一個基本工具,而且營造了國際關系空間。這一論說不僅說明翻譯在中國古典文論“走出去”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出譯學研究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劉穎(2012)對《文心雕龍》的英譯歷程及版本做了更為詳細的陳介,是迄今為止《文心雕龍》英譯史的一項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為學界了解英語社會對《文心雕龍》的譯介和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閆雅萍(2014)著重介紹了英語世界漢學家對《文心雕龍》翻譯及研究的主要歷程,“試圖為世界性的<文心雕龍>研究圖景標示出英語世界的主要脈絡(閆雅萍,2014:159)”。此外,鐘明國(2013)指出西方《文心雕龍》英譯三個特點,即研究成果稀少、關注對象有限、研究群體單薄。鐘明國(2013)認為《文心雕龍》英譯研究貧乏不僅僅因為文本自身的術語體系、文論語言、思想體系等多方面文本內因素,還涉及譯者、出版等諸多外圍因素。這一觀點的提出把翻譯的時代性和西方譯者的接受心理納入研究視野,對文論思想的域外傳播研究具有啟發(fā)意義。王毓紅(2017)、戴文靜和古風(2017)、戴文靜(2018)等學者都從“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出發(fā),關注中國文論的譯介和研究,對美國《文心雕龍》譯介與龍學進行跨學科的再研究,主張中國文論世界化過程中的他者鏡像與譯者闡釋,主張古典文論與現(xiàn)代文論的創(chuàng)新融合,助推中國文論走向世界。朱孝成(2019)針對《文心雕龍》在歐美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三點因應策略,即采用多種方式推動《文心雕龍》外譯、促進歐美學者對《文心雕龍》的理解和研究、開展比較研究,運用《文心雕龍》闡釋歐美作品。

    5.0 《文心雕龍》英譯研究現(xiàn)狀思考

    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的已呈現(xiàn)系統(tǒng)性趨勢,近年來較為突出的是胡作友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從符號學、詩學、闡釋學、傳播學等視角集中研究施友忠、宇文所安和楊國斌等譯本(胡作友,2008;胡作友、張小曼,2010;陳萍、胡作友,2017;胡作友、陳萍,2017;胡作友、張丁慧,2018,2019)。但是,《文心雕龍》的英譯仍然存在薄弱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5.1 譯本研究分布不均衡

    當前,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友忠、宇文所安和楊國斌譯本上,在譯本分布上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失衡。研究頻度較高的三譯本中,施譯和楊譯為全譯本,宇文所安譯本雖為節(jié)譯,但選譯篇目共18篇,主要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論和文學批評論,而舍棄上篇文體論的篇目恰恰是為了“讀者的整體理解和接受效果” (Owen,1992:185)。三個譯本的“質”與“量”以及譯介的目的性與當前的主要研究視點相契合,而以當前的譯本研究分布及成果反觀,《文心雕龍》英譯的宏觀把握仍需遞升,且出版最晚的楊譯本距今也有15年時間,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文心雕龍》譯本的貧乏,這一發(fā)現(xiàn)可成為提高《文心雕龍》英譯水平的邏輯起點。

    5.2 新技術翻譯實證研究路徑不夠廣

    《文心雕龍》英譯及研究的復雜性需要學界不斷探求新的研究路徑,以回應新時代對中國文論的譯介研究提出的挑戰(zhàn)。以語料庫為代表的新技術給翻譯實證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基于語料庫研究《文心雕龍》英譯能夠提供客觀的數(shù)據(jù)支持。目前僅有兩篇語料庫視角的研究論文,主要通過詞匯、句法層面的對比以分析譯者的立場和翻譯風格等,研究問題較為微觀(吳起雨,2014;楊帆,2017)。而基于《文心雕龍》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在翻譯規(guī)范、譯者風格、翻譯實踐、翻譯評價標準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韓江洪、凡晴,2016),而且對拓展新技術支持下的研究路徑、推進研究資源共享、多層面深入開展研究都有積極作用。

    5.3 多譯本比較研究常見,單譯本系統(tǒng)研究不足

    見諸于各種形式的《文心雕龍》英譯研究多采用描寫翻譯學方法,以兩個或多個譯本比較為主。描寫翻譯學理論在翻譯問題上沒有絕對的標準,給譯者更大的空間(謝天振,2003)。因此以描寫翻譯學視角加以文本對比分析以圖揭示某個層面上原文與各譯本之間的差異,為譯者的主體作用、翻譯策略的選擇、譯入語讀者的接受程度等找到合理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說,由于對翻譯標準和翻譯評價體系尚缺乏明晰的把握,《文心雕龍》的英譯研究依然處于某種自然狀態(tài)下,對單個譯本仍缺少系統(tǒng)的翻譯批評研究,未能形成《文心雕龍》的譯介反撥作用。

    6.0 余論

    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文心雕龍》英譯研究已呈現(xiàn)多途徑、多元化趨勢;研究重心也不再限于傳統(tǒng)的語言學、美學和譯本翻譯策略選擇等視角;宏觀、歷時的研究及海外異域文化區(qū)域內中國古典文論體系的構建等也已經(jīng)進入研究者視域。這不僅體現(xiàn)了翻譯研究工作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反映出國家文化戰(zhàn)略對學術思潮的引領作用。但譯本的貧乏制約了《文心雕龍》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中國古典文論思想進入世界文論系統(tǒng)的進程也相對滯后。未來《文心雕龍》英譯研究的走向如下:

    宏觀上,應走出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更多關注其翻譯的時代性和海外閱讀期待的變化,在文化戰(zhàn)略大背景和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推進下,把《文心雕龍》的英譯及其研究放置到更宏大的視域,為中國古典文論在世界文論系統(tǒng)中的構建尋找現(xiàn)代啟示。

    微觀上,首先,加大《文心雕龍》英譯及其研究力度。隨著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逐步增強,中國正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以圖塑造良性的中國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打造世界文化強國。作為經(jīng)典著作,《文心雕龍》英譯及其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不僅具有典籍文化外宣意義,更有助于中國文論逐漸掌握話語權。因此,要加大其英譯研究力度,全方位、多層面研究譯本,并隨時關注各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情況。

    其次,研究深度有待提高。目前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上翻譯策略的選擇和中西語言文化差異,缺乏針對性,指導作用不夠突出。要真正找出《文心雕龍》英譯問題的切入點,應吃透這部經(jīng)典文論巨著,熟悉原文和譯文,從原文入手找到其獨特性及翻譯中潛在的難點,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而不是泛泛地探討一些宏觀的、感性的問題。

    再次,嘗試將語料庫翻譯學納入《文心雕龍》英譯研究。隨著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基于語料庫研究《文心雕龍》英譯已具可行性。建立《文心雕龍》英漢平行語料庫,對翻譯規(guī)范、譯者風格、翻譯實踐、翻譯評價標準加以研究,推進研究資源共享,有利于多層面、多視角、深入開展研究。

    總之,隨著國內外中國典籍譯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文心雕龍》的英譯研究必將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國古典修辭學和中國傳統(tǒng)篇章語言學,有利于中國文論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構建。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需要研究者提高對《文心雕龍》英譯及研究的重視程度,以便通力合作,從而推動中國典籍英譯在世界范圍的蓬勃發(fā)展。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文論譯本
    從隱匿到重現(xiàn):中國新時期西方文論知識資源的流變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回顧與審視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劉勰《辨騷》再認識
    從文論醫(yī)評《內經(jīng)》
    從現(xiàn)象學看現(xiàn)當代西方文論科學神話的破滅
    临猗县| 通城县| 平凉市| 广州市| 奇台县| 江陵县| 林周县| 应用必备| 宁阳县| 舟山市| 慈利县| 剑河县| 启东市| 金乡县| 沙河市| 城步| 乐至县| 桦甸市| 伊川县| 新蔡县| 平顶山市| 新和县| 鹰潭市| 陵川县| 曲阜市| 肥乡县| 万年县| 环江| 马边| 双辽市| 岳普湖县| 江西省| 娱乐| 武冈市| 桐乡市| 宁南县| 牡丹江市|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灵台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