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后真相時代,給高校思政理論課帶來了完全不同于過去任何時代的輿論環(huán)境。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后真相時代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新的輿論環(huán)境。面對新環(huán)境,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必須與互聯(lián)網深度融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對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熱點、焦點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增強學生的政治共識,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
關鍵詞 后真相時代 高校 思政理論課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課題“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度研究”(編號:YK16-1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英,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93
這是一個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受眾注意力早已成為各類媒體爭奪的資源,2016年左右,“后真相”(post-truth)一詞開始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并且當選為該年度《牛津英語詞典》的年度詞匯,其后“后真相”更成為眾多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那么,到底何謂“后真相”?即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事件的真相變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情感和主觀認知?!杜=蛴⒄Z詞典》對“后真相”進行如下定義:“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紐約時報》的表述則為 “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一句話,后真相的特點是情感第一、真相次要。
一、后真相社會: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新輿論環(huán)境
不管是不是愿意,后真相社會真的已經來臨,標志性的事件在國外有201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中特朗普的當選,當時幾乎主流媒體“一邊倒”地支持并且預測希拉里會戰(zhàn)勝,結果卻被逆轉。傳統(tǒng)媒體已經無法掌控網絡時代眾多網民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認知。國內,一則上海姑娘回農村婆家過年的圖片引發(fā)很多網民的圍觀與熱議,后來眾多事實指向那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居然并不妨礙它在網絡平臺成為熱點,出現(xiàn)了公眾沉浸在對這種虛假事件無意義的討論的荒誕現(xiàn)象,并且此類現(xiàn)象現(xiàn)在似乎越來越常見。由此可見,在信息超載的時代,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往往被情感所主導而忽略事實的真相。那么,后真相時代的輿論有哪些特點呢?
1.輿論的主體多元化。網絡時代特別是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的傳播變得十分通暢,不再僅僅由傳統(tǒng)主流媒體和社會精英階層所掌控,廣大的“草根”和“民眾”的信息獲取能力、傳播信息的能力得到空前強化,輿論的主體呈現(xiàn)主流媒體到普通民眾的多元化趨勢。較之于傳統(tǒng)媒體,草根輿論呈現(xiàn)出無序化的特征,使得后真相時代的輿論更具突發(fā)性和動態(tài)性。
2.理性討論讓位于情感訴求?!昂笳嫦唷币馕吨嫦嗟南耍瑸槭裁淳W絡輿論普遍出現(xiàn)這種“陳述客觀事實對民意的影響力弱于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的情況呢?原因在于相對于前真相時代,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傳統(tǒng)媒體掌握著客觀事實,受眾信服這些事實。在網絡時代,受眾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很難把控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往往以自己的經驗對某一群體或某一類事件不自覺地進行主觀了解、自發(fā)歸類。另一方面一些事件觸碰在社會轉型期間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如貧富差距、腐敗、醫(yī)患糾紛、暴力拆遷等。民眾對這些事件反映出來的社會矛盾存在一些隱性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輿論便會被引爆。不少受眾習慣盲目從眾,缺乏基本的事實判斷能力,所以極易出現(xiàn)情緒化宣泄。
3.輿論傳播呈現(xiàn)周期短,輿論焦點轉移快的特點。在后真相時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往往前一個新聞熱點尚未塵埃落定便被后一個熱點所取代。由此這個時代讓受眾形成社會共識并對其進行輿論引導增加了難度。非常有代表性的諸如2016年某明星的離婚事件的爆發(fā)迅速淹沒了正處于熱議中的里約奧運會討論,這在前真相時代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二、后真相時代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提出的挑戰(zhàn)
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幫助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鑄魂工程”,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在后真相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無疑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xiàn)為:
(一)后真相的輿論環(huán)境凸顯青年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不足
后真相時代為何出現(xiàn),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即受眾對信息的辨析和批判的能力不足,青年大學生尤其如此,他們缺乏社會的閱歷、正處于成長過程中試圖擺脫權威展示獨立的懵懂期、所以很難識別某些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往往以偏概全地給一些事件或涉及的人物貼標簽,主觀地對一些信息自發(fā)歸類。有一些學者開始研究網絡時代新文盲特點,其的標志之一是缺乏思辨能力,盲目地接受外來信息,即媒介素養(yǎng)的不足。
(二)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環(huán)境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判斷
維基百科中對后真相時代輿論環(huán)境描述如下:雄辯勝于事實,立場決定是非,情感主導選擇。后真相時代是一個關注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很多輿論熱點的背后是專業(yè)的機構的刻意包裝和引導,在利益驅動下,部分媒體的社會屬性開始讓位于商業(yè)屬性。后真相時代是“人人擁有麥克風”時代,每個“草根”都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最典型的案件莫過于2017年的“江歌案”,女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讀書期間被室友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在居所門口殺害。案發(fā)時,劉鑫搶先江歌進門得以幸免。事件曝光后,受眾對劉鑫的憤慨充斥整個事件過程,充滿“正義感”的受眾在網絡對劉鑫實施充滿網絡暴力的留言,整個輿論對劉鑫的憤怒已經遠遠超過兇手,劉鑫成為整個事件的最大罪人。一個叫“咪蒙”自媒體人因為公開倡導要對劉鑫進行網絡暴力而頗受關注,傳統(tǒng)主流傳統(tǒng)媒體堅持的理性、客觀的發(fā)聲在整個事件的輿論“狂歡”面前迅速湮滅。
(三)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環(huán)境造成對青年大學生政治共識難度的增加
后真相時代的來臨使得青年大學生政治事實認定模式發(fā)生變化。通常一個政治事實認定對離不開對事實數(shù)據的廣泛收集和分析,在前真相時代,對數(shù)據和事實的搜集和制作主要來自于公權力部門或權威專家。然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都能輕易地對任何政治事件獲取支撐自己觀點的信息卻不關注這些信息的真實性。青年大學生自身的不成熟,很容易產生投射心理,即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愿望、壓力等轉移到外界事物。在后真相時代身處在網絡輿論環(huán)境中,青年也很容易產生對政治事實和真相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他們處于成長中的成年人心理狀態(tài),易受到一些“意見領袖”的鼓動,只要是主流和官方聲音,就會質疑,即“不管你說什么,我都不信”或者“我只相信我相信的”,已經不再在乎政治事實或政治真相,形成政治共識的難度在增加。
三、后真相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應對之策
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對的學生群體,已經是演進與互聯(lián)網發(fā)展歷程相伴相融95、00后。他們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網上數(shù)據統(tǒng)計顯示他們在移動搜索用戶中比位占22.6%,名列各年齡群體的榜首,他們是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正處于人生成長“灌漿期”的群體,同時被互聯(lián)網的漫天傳播各種信息說“灌漿”。網上大數(shù)據調查表明,這一代大學生在傳承了以往中國青年學生的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也顯露出屬于他們這個群體的時代特征。他們更習慣依賴網絡獲取信息甚人際交往,例如QQ空間、微信、貼吧等是這個群體位主要的交往棲息地。高校思政理論課要積極應對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
(一)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對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熱點、焦點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增強學生的政治共識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政課教師教學過程一定要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引導和促進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具體來說思政理論課教師要面對熱點問題,通過問卷調查、網絡調研等形式了解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加以具體把握,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時更新,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當前,在青年大學生群體要特別警惕網絡民粹主義影響,民粹主義的有反制度、反精英、反權威等特點對青年學生具有相當?shù)男M惑性。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粹主義的棲居空間也延展到虛擬世界,民粹主義具有凡事訴諸情、立場先行于事實特點在后真相時代更是大行其道。思政理論課教師作為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在課堂不能“缺位失語”,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和重大戰(zhàn)略、青年學生關注關心的改革、發(fā)展中重大現(xiàn)實問題設計教學內容,主動批駁一些熱點、焦點事件所蘊含的“偽命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定要“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提升教學針對性和精準度。從而在課堂搶占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制高點,凝聚青年學生的政治共識。
(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要融入互聯(lián)網思維,實現(xiàn)多載體教學
“用戶為上、體驗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的互聯(lián)網思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學生,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做好“因事而化”,更要借助“式”來化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與學生的交流空間, 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與學習效果,及時地給學生釋疑解惑。同時將新媒體技術例如視頻、微課、云平臺等引入課堂教學, 學會制作具有指向性、符合青年大學生偏好的網絡作品等,促進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代化科技相互交融,增強學生的悅納感。同時應當積極借鑒互聯(lián)網思維的拓展教學實踐模式,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一種新的實踐活動形式即虛擬實踐也隨之產生。虛擬實踐是指人們運用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xiàn)實等信息技術在電腦網絡空間中有目的地進行的能動地改造和探索虛擬客體的一種客觀活動。虛擬實踐是伴隨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而崛起的一種嶄新的人類實踐形式,這種實踐活動是人類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實現(xiàn)的,并擁有現(xiàn)實實踐所不具有的虛擬性、交互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因此,它與傳統(tǒng)的社會實踐形式如物質生產實踐、社會交往實踐、科學實驗有著諸多的不同。當前“95”后、“00”后大學生是伴隨互聯(lián)網而成長的一代,他們對各種網絡終端有著天然的依賴性,因此創(chuàng)設思想政治理論虛擬實踐教學正是互聯(lián)網學習時代的必然趨勢,改變從簡單的知識傳授,變?yōu)槭箤W生通過感悟、體驗、踐行,內化為學生自覺的信念,使學生喜愛,真正受益,是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
(三)引導青年大學生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
面對紛繁復雜、眼花繚亂的網絡信息,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提升甄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引導學生對于反復無常的信息,理性等待主流媒體的發(fā)聲,立足課堂教學陣地,開展頭腦風暴等教學手段,多方探討后真相時代一些典型事件的真實性,逐步學會拒絕角色帶入和情感帶入,客觀公正、理性地對待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培養(yǎng)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信息解讀的能力,從而避免成為情緒化的奴隸。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12-09.
[2]史安斌、楊云康.后真相時代政治傳播的理論重建和路徑重構.國際新聞界.2017(9).
[3]胡泳.后真相與政治的未來.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4).
[4]王秋菊.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特點、引導難點及建議.青年記者.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