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學中的有機化學是一門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具備實踐性的重點基礎學科,在高中諸多門學科中有著重要地位,如何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高效地學習是當今化學教學學科研究的一大重點。本文主要論述了有機化學的一些重要知識概念反應原理,據(jù)此分析了學習有機化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分析,探尋學習的切入點,從而提出相關的高效性的學習策略,幫助高中生更好地高效地進行有機化學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化學 有機化學 高效性 學習策略
一、有機化學的反應原理
(一)取代反應的反應原理
取代反應是一種有機化學很常見的反應類型,它的反應原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取代。單個原子或者原子團脫離原本的分子式,而新的原子或原子團取代了這些原本的原子或原子團的原有位置,從而生成了新的有機物。所有的取代反應都離不開“取代”這兩個字,取代反應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鹵代反應
鹵代反應又稱鹵化反應,是指有機化合物中的氫或其他基團被鹵素取代生成含鹵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常見的鹵化反應有芳烴的芳環(huán)鹵化和側(cè)鏈鹵化,烷烴的鹵化,醛、酮等羰基化合物的α-活潑氫被鹵素取代,鹵代烴中的鹵素交換,醇羥基和羧酸羥基被鹵素取代等。除了用溴、氯等鹵素直接鹵化外,主要的鹵化試劑還有氯化亞砜、氫鹵酸、三鹵化磷、五氯化磷。在學習過程中高中生往往會認為一類有機物在發(fā)生鹵代反應時只有一種反應方程式,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很多有機物會包含多個一樣的原子或者原子團,并且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也會產(chǎn)生許多不同的產(chǎn)物。比如,在甲苯和溴反應的時候,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在烴基位置或者苯環(huán)位置都有可能發(fā)生鹵代反應。比如,在光照條件下是在烴基位置發(fā)生鹵代反應;而在鐵的催化作用下是在苯環(huán)位置發(fā)生鹵代反應。在有機合成中鹵化反應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通過鹵化反應可以制備多種有機化合物。而這些鹵代反應原理也是高中生學習有機化學的重點。
2.成醚反應
成醚反應的反應原理為各種醇類分子外部脫水發(fā)生了取代反應,兩個醇或酚的羥基之間脫水的反應是醚化反應,即存在于醇或酚分子中的羥基的氫原子被取代為烷基或芳基從而醇醚化或酚醚化。在學習成醚反應過程中高中學生可以按照這些有機物的結構差異,通過將它們分類快速來記憶反應原理內(nèi)容??蓪⑵浞譃榄h(huán)狀結構(如環(huán)氧乙醚等等) 與鏈狀結構(如乙醚等等)。
3.水解反應
水解反應在有機化學中的概念就是水與其他化合物反應,一般是指酯類在特定條件下分解,分解為兩部分,水中的氫基(H+)與酯類的一部分結合,而羥基(-OH)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新的化合物,生成了羧酸和醇類。水解反應在工業(yè)上應用較多的就用有機物的水解來生產(chǎn)醇和酚。水解反應是中和或酯化反應的逆反應。水解反應的反應條件一般在必須堿性或酸性條件下才能發(fā)生。比如很多蛋白質(zhì)會在特定條件下出現(xiàn)水解,在強酸強堿條件下乙酸乙酯才會出現(xiàn)水解等。
4.酯化反應
酯化反應一般的反應原理是“酸失羥基醇失氫”,即醇類與羧酸、無機含氧酸等出現(xiàn)相互取代結合的現(xiàn)象。通過上文可知,酯化反應與水解反應互為逆反應。在學習這類反應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來了解反應的原理,比如,人們在做飯時經(jīng)常會加入食醋來去腥味,同時為了增加鮮味而加入少許料酒,這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非常香甜好聞的氣味,而這種香味就是加入的兩種材料反應所生成的化合物乙酸乙酯的氣味,食醋(乙酸)和料酒(乙醇)發(fā)生了酯化反應,從而生成了乙酸乙酯。
(二)加成反應的反應原理
加成反應是有機物分子中處于雙鍵、三鍵或醛基兩端的氧原子或碳原子與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實質(zhì)就是分子式的壓縮。加成反應的反應對象可以包含多種對象,比如氫氣、鹵素單質(zhì)、水以及鹵化氫等。例如,在強酸高溫的條件下,乙烯和水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乙醇。在學習加成反應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與酯類水解反應進行混淆。
(三)消去反應
消去反應的原理是個別的有機物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消除一個小分子結構(比如水、溴化氫等)從而生成不飽和化合物的反應。要注意消去反應與取代反應有所不同,取代反應幾乎適用于所有醇類或鹵代烴,但是消去反應只適用于一小部分的醇類或者鹵代烴。要熟練掌握消去反應的原理,高中生就必須了解其反應條件的細節(jié):第一,如果與-X.-OH最近相連的碳原子,它的的最近的鄰位碳原子上沒有氫原子的一般都不會出現(xiàn)消去反應,比如鹵代烴、醇等;第二,具有高度穩(wěn)定的特殊結構的像溴苯、苯酚等,即使與-X.-OH相連的碳原子的最近的鄰位碳原子上有氫原子,一般也不會發(fā)生消去反應。
二、有機化學學習問題
(一)學生有機化學的基礎薄弱
部分高中生有機化學基礎較差,面對高中學習的強度有些力不從心。比如有些基礎差的學生說不出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最根本差別;有些學生可以把學習的內(nèi)容背下來,但是卻根本不會做題,原因是不知道有機化合物結構式中各個原子之間的位置關系;還有些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的元素比如碳氧等在不同化合物中的不同價數(shù)都辨別不出來等等。高強度的學習使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感到厭煩,漸漸地缺乏了學習興趣。這些問題都阻礙了高中生進一步的學習。
(二)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
部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不夠,有些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嚴重影響了整體班級的學習風氣。班級整體作業(yè)完成質(zhì)量不高:比如會出現(xiàn)學生抄襲的現(xiàn)象,還有就是經(jīng)常有錯別字出現(xiàn)。比如把苯寫成笨、酮寫成銅、乙酸乙酯寫成乙酸乙脂等。
(三)教學與學習思維模式不夠靈活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與學生追求速成,很多老師強調(diào)最多的就是要背誦教材中的重點、記住書本上的化學方程式。而很多時候沒有深入講解這些化學反應的原理,讓學生先理解學會后再自己在其他題目中舉一反三。這樣照搬硬套的學習方式,不僅效率低下,使學生不能理解貫徹,還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使他們的學習的興趣降低。而學生也缺乏足夠的質(zhì)疑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通過死記硬背和記住老師講的重點,不多思考表面知識下面的真正原理,對于自己所懷疑的知識點也不敢向老師提出質(zhì)疑。
(四)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
第一,部分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也不會在教材書上標記或記載老師所強調(diào)的重點,以為自己過目不忘,然后第二天就想不起來所以然;第二,不少學生沒有錯題本,對于化學這一學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舉一反三,對于錯的題目只要多加研究就能融會貫通,若不記錯題則大大降低學習效率。
三、有機化學高效學習策略
(一)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認真思考
勤于動手,樂于思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想學好一樣東西,首先,就是要有一顆認真的心和一副靈活的腦子,多分析、思考,要把一章里的名詞概念與反應原理搞清楚,做到準確地理解及書寫化學方程式并能舉例說明。勤于學習、樂于思考、嚴于紀律,只有如此才能通往高效學習的第一步。
(二)結構決定性質(zhì)
結構決定性質(zhì),尤其是有機化學中的化合物,結構都很有規(guī)律。學習有機化學,不僅轉(zhuǎn)化過程中的反應類型和反應方程式非常重要,更要理解轉(zhuǎn)化過程與物質(zhì)制備、用途、性質(zhì)的關系。因此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要善于利用物質(zhì)結構這一特性,把結構和性質(zhì)聯(lián)系起來,把不同種類的有機化合物的基礎分子式、官能團及結構圖記住,這樣在有機化學學習時才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形成一個互通的知識網(wǎng)絡,很容易地通過結構推測性質(zhì)性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熟練掌握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命名規(guī)則。
不同種類的有機化合物有不同的命名規(guī)則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只要掌握了幾大類有機物命名的規(guī)則,就能根據(jù)其構造結構正確寫出其正確全稱,也能通過化合物的名稱推出其構造式。根據(jù)主要官能團及分子構造、組成元素和編號,寫出名稱。
(四)重視課堂練習題
課堂練習題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與檢驗,是對陌生知識的體驗與貫通,可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因此,應該重視課堂練習題,及時復習,遇到問題及時解決,有的放矢地閱讀參考書,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五)重視實驗課
對于化學這一學科,尤其是有機化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化學成果離不開實驗。實驗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驗證、鞏固那些在課堂理論教學所學到知識,更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四、結語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有機化學已經(jīng)成為一門相當重要的科學,并應用于多個領域,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門類,所以學好有機化學十分重要。相對于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反應類型和反應復雜程度更為復雜,而高中化學包含了學生時代化學知識的主要部分,要想真正學好并應用可謂任務艱巨,所以如何高效地進行學習是一大重點。只有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弄懂有機反應的原理,找到學習的問題所在,并針對問題制定學習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靜,張大海,趙海洲.LBL-PBL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6,(01):52-55.
[2]尚國香,張欣.高中化學新課程與大學化學教學銜接研究——有機化學性質(zhì)主題[J].大學化學,2016,(02):15-19.
[3]王存德.有機化學教改中的結構教學多元審視與價值重構[J].化工高等教育,2017,(01):84-87.
(作者簡介:宋元麗,本科,梅河口市實驗高級中學,一級教師,高中化學。)